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毅:毅力坚忍
9443400000015

第15章 坚持一生的追求(3)

敌舰“剑门”号一面还击,一面向东规避;“章江”号被四艘护卫艇紧紧咬住,人民海军护卫艇从500米外与敌同航向射击,一直打到100米以内。“章江”号中弹起火,慌忙逃窜,人民解放军海军突击编队第589、601艇加速冲击堵击,611号艇勇猛追打“章江”舰。但这时611号艇正好位于己方艇队与国民党海军“章江”号舰之间,在猛烈的炮火中,误被己方炮弹击中。接着又被“章江”号击中,人员伤亡过半,3部主机被打坏,前舱进水。但611艇仍坚持战斗。轮机兵麦贤得头部被弹片击中,失去知觉。当他苏醒后,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坚守在主机旁边。在前面堵击“章江”号的601艇,也中弹4发。艇长吴广维头部中弹倒在指挥位置上,还连连喊“打”直到英勇牺牲。王瑞昌立即接替指挥,继续战斗。敌舰“章江”号在人民海军艇队的攻击下,此时已遍体鳞伤,失去抵抗能力,起火爆炸,于3时33分沉没于东山岛东南约24.7海里处。人民海军突击编队第611艇自航返回基地。击沉“章江”号后,经总参谋部批准,人民海军编队于3时43分对“剑门”号实施攻击。5时10分接敌后,各舰艇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剑门”号当即中弹起火。5时20分,解放军编队快艇第二梯队在高速护卫舰的掩护下,接敌2~3链施放鱼雷,命中3发,“剑门”号随即沉没。

此次战斗,自解放军海军艇队出航到返回基地,历时12小时45分,与敌战斗持续3小时43分,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海军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斗的胜利。

◎文苑拾萃

《感动中国》栏目

《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创办于2002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

过去几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60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中国式的保尔罗健夫

◎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没有坚强的信念。——格言

罗健夫(1935—1982),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程师。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50年,距离初中毕业还有一学期时,罗健夫便带头报名参了军。在部队,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初中剩下的以及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1956年,罗健夫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工作积极性也很高涨。1959年4月14日,罗健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罗健夫完成了大学的全部学业。毕业后,他先后在母校担任教员,在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及骊山微电子公司担任工程师。1962年12月调至中国科学院西北计算机所。

1965年,罗健夫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1968年,他参加了北京电视机厂的技术攻关协作。1969年,罗健夫作为课题组组长,开始主持研制图形发生器。图形发生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当时在我国的研究尚属空白。在他的主持领导下,全组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在1972年、1975年,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被先后研制出来,不仅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大空白,同时也为我国的航天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罗健夫被调往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作。1978年,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10月,正当罗健夫投入全部精力进行“Ⅲ型图形发生器”的研制工作时,突然病倒了。经过医院的诊断,罗健夫已罹患淋巴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面对突然逼近的死神,罗健夫并没有惊慌,反而强烈要求返回工作岗位,继续他没有完成的工作。他强忍着癌症带来的痛苦折磨,一头扎进了资料堆中,继续反复修改“Ⅲ型图形发生器”各项内容,力求完美。1981年10月,罗健夫独立完成“Ⅲ型图形发生器”的全部电控设计。

1982年4月,罗健夫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但他却拒绝组织要派人来照顾他的好意。面对迅猛而来的疾病,罗健夫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以一种强硬的姿态,以一种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泰然处之。在面对死亡随时都会席卷而来的时刻,身为病患的他反而经常劝慰同室病人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淋巴癌已达晚期,且几乎全身都已发生癌变,胸骨酥软,医治无效而死亡,享年47岁。1982年下半年,《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相继刊登了罗健夫的生平事迹,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很快,他的事迹便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争相学习的楷模和榜样。1983年,国务院追授罗健夫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罗健夫平时酷爱阅读的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时时将主人公保尔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身体力行,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时时处处以党员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最崇高、最有意义的,在它面前,个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这是罗健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在身患癌症临终前的一个夜里,上厕所时,他仍然是自己爬去的。在那个时候,他想到的也只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给同志们添麻烦。

对待工作,罗健夫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在攻关的日子里,他每天用来睡觉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全部的业余时间(有时甚至包括吃饭时间)都用来翻阅资料、刻苦学习或是思考设计。为了事业,罗健夫将自己的生活简化到已经不能再简化的地步,甚至于身上穿戴的仍然是当年在部队时的旧军装,几乎30年都不曾添置过一件新衣,而家人为他添置衣物的钱也常常被他用来买了各种各样的科研用书。

对于个人的待遇、荣誉和地位,他完全置之度外,甚至多次自动放弃了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婉言谢绝了想要吸收他为中国电子学会成员的邀请,就连颁发的奖金也都分文不受。他全部的心思都已经扑在了研究上。虽然他是I、Ⅱ、Ⅲ型图形发生器的课题负责人、主要设计者和研制者,可是在呈报科研成果时,他却要求不署自己的名字,3000元的奖金一分也没有取走。他被同事们誉为“中国式的保尔”。

罗健夫就是这么一个朴实无华的人,透过他瘦弱的身体,我们看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共产党员的光辉,一片一心为党为民的赤诚。如果不是为了工作过度劳累,罗健夫也许会安静地颐养天年。在得知病情时,他完全可以放手将工作移交于他人,可是他没有,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继续走了下去,直至再也无法走下去。

◎故事感悟

罗健夫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党,这就是罗健夫一生的追求。“中国式的保尔”,罗健夫当之无愧。

为党奔波不息

◎沟潭之水,凝滞沉闷,飞瀑之流,奋迅高亢——同是为水,性却异,前者满足安逸,后者进取不已。——格言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共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1943年在新疆就义。

1896年,陈潭秋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书香之家。他祖父是当地名流,到父辈时家道虽衰落,但还有能力供他上新式小学。之后,他进入武昌省立一中求学。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陈潭秋善思辨、广交友,探讨改革教育、改造社会问题。他常到校图书室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书刊。同时因他五哥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陈潭秋更受其革命思想影响,追求革命,积极参加各类学生运动。他曾表示:“我定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终生!”

在五四运动中,他是游行的带头人,并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联络各地学联。1920年初,他与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开展革命活动的据点。他还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抚院街寓所里秘密召集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组,这使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

大学毕业后,他担任了湖北人民通讯社记者,并到董必武主持的武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1921年初,他和刘子通、黄负生等人共同创办《武汉星期评论》,并在《武汉星期评论》先后发表《“五一”略史》、《赶快组织“女界联合会”》等文章,阐明“劳动者,就是世界的创造者,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维持者”,要求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这样昏沉的中国”统治者,大造革命舆论。7月,他出席了党的一大。

1923年2月,他发动与领导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事后他遭通缉,转赴安源从事职工教育,并以高师附小教员身份掩护革命活动。同年9月,他被任命为中共武昌地方委员会委员长,在湖北城乡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运动。同时,协助董必武,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925年五卅惨案后,革命陷入低谷,陈潭秋与董必武领导武汉各界举行万人反帝爱国游行。1926年7月至1927年6月,陈潭秋任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长,兼武昌地委书记。这期间,他主办了“北伐宣传训练班”,主编中共湖北区委机关刊物《群众》,发表了《湖北农工商学联合会成立之意义及其工作》、《审判陈刘诸逆》等文章,作《中国民族运动史》、《武汉社会状况》、《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实》等演讲,热情讴歌革命的群众运动,控诉帝国主义、大小军阀和蒋介石屠杀人民的罪行。八一南昌起义前夕,他奉命到江西,转入地下工作,领导群众,配合南昌起义。

1929年10月,陈潭秋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处理组织部日常事务。1930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潭秋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之后,他被派往沈阳,化名孙杰,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负责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从而在思想基础上保证了革命活动的顺利进行。12月7日,他在哈尔滨遭逮捕,被判处四年徒刑。在这四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应对一切困难,坚贞不屈,坚持保守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返回上海。1934年1月,他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政府粮食委员等职。

自1937年起,中国共产党从抗日的大局出发,陆续派出干部到新疆工作,帮助新疆军阀盛世才制定“反帝、亲苏、民平、谨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使新疆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陈潭秋也在其列。然而,国际上德苏战争爆发,日本的关东军蠢蠢欲动,多次在中国东北、内蒙古的中苏边界向苏军挑衅。在国内,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危险。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盛世才露出反动的真面目,不断制造事端,恶化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关系。

陈潭秋正是在这个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与盛世才进行了艰苦而坚决的斗争。他首先重点抓“新兵营”的军事训练,给战士们上政治课、党课,讲党的历史,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和政治觉悟,鼓励大家学习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季米特洛夫在敌人法庭上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学习夏明翰烈士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坚定了同志们的革命信念。

到1940年初,在陈潭秋的周密安排下,“新兵营”300多名指战员安全到达延安,为前线充实了指挥人才和战斗力量。陈潭秋始终坚守战斗岗位,处龙潭虎穴而不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陈潭秋不仅注重政治斗争,同时也注重革命宣传。他把《新疆日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阵地,亲自审定报社的工作计划,并大量采用新华社和塔斯社的电讯稿,指出中国只有团结抗日才有出路。陈潭秋还亲自撰写重要的文章和社论,对盛世才的“反共反苏”阴谋予以坚决地揭露和批判。

1942年夏,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1942年9月17日,他不幸被捕。敌人接连数日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他拒不屈服。盛世才恼羞成怒,于1943年9月27日深夜,将他与毛泽民、林基路秘密杀害。陈潭秋英勇就义时,年仅47岁。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