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09

第9章 文人雅事(4)

白公堤的由来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乐府”的倡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著有《白氏长庆集》。

有一年,杭州大旱。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得裂开了口子,稻禾枯黄。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对老百姓的死活根本不理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纷纷赶到衙门,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

“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我们的农田吧!”

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

闹得这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要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

“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

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老百姓。

老汉一听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纷纷说:

“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浑身发抖,气急败坏地:

“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老汉微微一笑,说:

“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这就是新上任的刺史白居易!这老头儿,当今皇上都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

“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纷纷说:

“白大人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就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清澈的西湖水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都喝上了甘露。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不得了。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存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等。

百姓都围拢过来观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顷农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感动得热泪滚滚。

大家纷纷议论,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阻止,还沉痛地作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在杭州担任刺史期间,白居易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很严格。

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

“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钉、肉中刺,偷偷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告状。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很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也没看到抬着满箱金银、满筐绸缎的行列,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后面两个佣人抬着两块天竺石跟随着,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作了十多首诗歌,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有的人画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经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称为“白公堤”,来纪念这位关心民苦的诗人!

◎故事感悟

白公堤的存在,见证了白居易这位爱国诗人在杭州关心民苦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这位文人的博大胸怀!

◎史海撷英

白居易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自幼便饱读诗书,最终也成为一名诗人。但他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因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都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也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人。

在67岁时,白居易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指的他自己。在《醉吟先生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文苑拾萃

读史五首

(唐)白居易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

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祸患如棼丝,其来无端绪。

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

抱冤志气屈,忍耻形神沮。

当彼戮辱时,奋飞无翅羽。

商山有黄绮,颍川有巢许。

何不从之游,超然离网罟。

山林少羁鞅,世路多艰阻。

寄谢伐檀人,慎勿嗟穷处。

汉日大将军,少为乞食子。

秦时故列侯,老作锄瓜士。

春华何暐晔,园中发桃李。

秋风忽萧条,堂上生荆枳。

深谷变为岸,桑田成海水。

势去未须悲,时来何足喜。

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衹。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季子憔悴时,妇见不下机。

买臣负薪日,妻亦弃如遗。

一朝黄金多,佩印衣锦归。

去妻不敢视,妇嫂强依依。

富贵家人重,贫贱妻子欺。

奈何贫富间,可移亲爱志?

遂使中人心,汲汲求富贵。

又令下人力,各竞锥刀利。

随分归舍来,一取妻孥意。

贾岛与望仙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贾岛(779—843),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唐朝时期著名诗人。贾岛贫寒,曾做过和尚,法号无本。据说在洛阳时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抵潮州(今广东潮州),致信贾岛,贾岛作《寄韩潮州愈》诗给韩愈。长庆二年(822年)举进士,以“僻涩之才无所用”。唐文宗时期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新唐书》将贾岛附名于《韩愈传》之后。

在安徽当涂县城东门口,有个偌大的土堆子,名叫“望仙台”。其实,它是诗人贾岛的墓,那又为什么称为“望仙台”呢?

贾岛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个苦命的诗人。年轻时,贾岛应了几次考,结果都是失败。祖上留下的积蓄也花光了,生计困难,就削发为僧。贾岛半路出家,不忘作诗,经常逗留长安,吃饭行路都作诗,简直入迷了。

有一天,贾岛在街上行走,作了两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可是想了想,又把“僧推”改作“僧敲”了。究竟是“推”字妥帖,还是“敲”字稳当?当下不能决定,于是一边走路,一边用手作“推”和“敲”的姿势,路上行人都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正担任京兆尹,恰值他的车驾外出。贾岛一门心思只顾“推敲”,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左右护卫过来捉住贾岛。贾岛据实说:

“回京兆尹大人的话,我正在吟诗,吟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时,‘推’、‘敲’二字未定,集中精神揣摩,不知回避大人的车驾,请原谅!”

韩愈见贾岛诚恳,便大度地说:

“原来是这样,我不怪你。”

韩愈又思索一会儿,说:

“我看,还是‘敲’字好!”

从此,贾岛就与韩愈经常谈诗论文,遂结为莫逆。在韩愈的影响和帮助下,贾岛竟还了俗!

贾岛作诗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做得不快,气魄也不大。在和韩愈的交往中,他读了李白的诗,佩服李白才气豪放,诗又多又好,十分崇敬李白,就暗暗下了决心,要到江南亲自为李白扫墓。但直到晚年丢官在家,他才有机缘来实现这一宿愿。

可是,贾岛这时已经60多岁了,他的儿子和侄女都加以阻拦。

贾岛做事就像作诗一样,不怕苦,不怕难,一立下志,就一定要实现。他知道自己家住北方范阳,路途不近。可他已琢磨好了,于是就对家人说:

儿不要阻,侄不要拦,为敬诗仙下江南,岛死无所憾。

儿不要忧,侄不用愁,一支拐杖路三千,谁要伴我是累赘。

家人见贾岛主意已定,无法更改,只得替他筹办行李盘缠。

贾岛看着家人忙得团团转,摆摆手说:

儿不要筹,侄不用办,带了行李压死驴,带了驴子累煞我。

这下可把儿子惹火了,大声说:

“爹,你这也不叫收拾,那也不叫准备,江南影子还未见到,你就怕要抛尸原野啦!”

贾岛品品味儿,还是不急不火地说:

“我会吟诗,还会点医道,走到哪,吟到哪;遇有病人,我就医治,还能冻着我,还能饿着我?”

家人听他这一说,才把心放到肚里,让他走了。

在路上,没有病人时,他就吟诗给人听;有病人时,他就替人治病,挣口饭吃。

按照乡俗来说,听唱的听了后,总要谢唱的。有的递茶食,有的奉了酒,有的还送银钱。众人都说:

“先生,你给我们吟唱,耽误了工夫呀,收下吧!”

可不管众人怎么说,不管大家送什么,贾岛都只是吃饱饭而已,既不装,也不带,一份礼物不收。他说:

“我要是图财爱物,可以不出来吟诗唱诗。”

于是向众人一拱手,重又踏上遥遥的路。

按照乡俗来说,病人好了,也总是要谢郎中的。可无论众人怎么说,不管大家送什么,贾岛还是一份礼物也不收。他说:

“我要是图财爱物,可以不出来看病。”

路是越走越少,可贾岛的年纪却越来越大。

又是春天,到处柳绿花红,莺飞燕舞,田野里人欢马叫。贾岛向路人打听道:

“这里,离江南还有多远?”

一个小伙子回答说:

“远啊,至少还有5000多里。”

贾岛听了,不急也不愁,说道:

“不远,不远。我有诗来会吟唱,我懂医道会瞧病;不怕刮风下雨日头晒,走到哪里吟到哪里,走到哪里瞧到哪里。怕什么呢?”

听了他吟诗后,众人送他。贾岛摆摆手说:

“宁舍一碗金,不舍一天春。别耽误你们大家的活,也别耽误了我的路程。请你们送我一头驴子,让我好上路。”

于是,贾岛骑上驴子又上路了。

风霜染白了他的头发,烈日给他的脸上增添了皱纹。终于,70岁高龄的贾岛来到了太平府。贾岛一高兴,就大声叫道:

“李谪仙,我明日就可以看到你的墓了。”

人们听说贾岛慕李白之名来探访李白的墓,在途中行了四年六个月,现已是白发苍苍,很多人佩服他的精神,赶到旅栈看他。可他已扶着竹杖,径直地向大青山走去,有些人也跟着追去。

贾岛走着、走着,忽然觉得两腿不听使唤,再也挪不动了。这时,人们围上来了。贾岛问道:

“离大青山还有多远?”

“还有10里!”

这时,贾岛头脑一嗡,把十里听成十步,叹了一口气说:

“多不争气呵,十步比万里还难走哇!”(后来,这地方便叫十步埠,一来二去叫白了,便成十里埠)

眼看着不行了,贾岛便吩咐周围的人们说:

“我本来想葬到大青山,伴着谪仙,好早晚向他讨教诗窍,谁知少一步都不行,何况还少十步,真是天不助我,就让我在这里望着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