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08

第8章 文人雅事(3)

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时,总要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儿。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多么荣幸啊!

这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是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水西的消息,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上岸后,汪伦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的文士正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

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汪伦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睛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恭敬地说,“我找的就是您,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

“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

“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

“在这条江的上游,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千真万确。”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自从汪伦诚实的目光中看出,这个青年人没有撒谎,于是欣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还是十分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所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

这时,汪伦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

“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说,“这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里话说出来:

“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

“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们交个朋友吧。”

汪伦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盈眶。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李白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

◎故事感悟

文人之间的友谊很深刻,深刻得如此感人……是啊,那潺潺流淌的桃花潭,也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友谊!

◎文苑拾萃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圣”杜甫雅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唐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年间,他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禄山陷长安时,杜甫逃至凤翔,任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杜甫不久弃官,居住在秦州。后来又移居到成都,在成都浣花溪上建立一所草堂。

大历三年(768年)的早春,杨柳泛绿,新竹吐翠。沙头镇大街上新开设了一间名为“百草堂”的中药店,门首贴着一副独出心裁的对联:

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

这所药铺的主人就是年已50多岁的诗圣杜甫。他刚从四川夔州东下,来到沙头镇定居下来。

刚来时,杜甫的生活十分穷困,虽有亲友接济,但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会免费赠送。因此,百姓都纷纷称赞,药铺的生意也不错。

杜甫药铺的生意一好,其他几家药铺的生意自然就差一些。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串通起来,用金钱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让他陷害杜甫。这家伙刚刚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

这天,书吏来到荆南节度使卫伯玉面前说,杜甫很瞧不起节度使,经常说节度使的坏话。卫伯玉一听,非常生气,决心整治一下这个老头儿。

于是,他就开了一副药单交给书吏,并交代说:

“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

“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原来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四味药名:

“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赔笑问道:

“您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有见过呢?……”

书吏不等伙计说完,开口就骂:

“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刁难他。

及至看了药单,杜甫不禁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了!他顺手抓好四味草药,来到柜台里。见了书吏,杜甫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

“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

“杜老倌,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草,原来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鲜李子和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

“这算是什么药?”

杜甫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12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

“算是吧。”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83岁才遇到文王,是否‘行运迟’呢?”

“是,是。”

“你再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个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只能说它‘不行运’了。”

书吏听得无话可驳,只好气冲冲地回到卫府,将杜甫给的四味药草和一席话当面禀明。卫伯玉也自知理亏,可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来对付杜甫。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杜甫的雅事的。

浣花溪畔,有杜甫居住过的草堂。一些史书中说,杜甫是在战乱中流落到这里的,但当地老百姓都说杜甫是因为写诗替老百姓说话触犯了皇上,被发配而来的。

杜甫在刚刚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怪石垒垒;没有鸡鸣鸟叫,只有一声接一声的猿猴哀啼。一棵大树下,有一间给他准备的低矮的茅草房。

走进草堂,四壁空空,杜甫长叹一声,坐在一个大树墩上发呆。他想起了失散的老妻、幼儿,不知现在流落在何方;想起连年的战乱,百姓遭殃,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安居乐业。杜甫又饿又累,想着想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的面前放着一碗黄澄澄的小米饭,还有一碟白生生的咸菜,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杜甫从来没见过这么香的饭菜,一阵狼吞虎咽,吃个精光。吃完后,他猛然想起:这饭菜是谁送来的呢?是遇到了老朋友吗?是遇到了好心的善人吗?这山野之地,哪里来的人呢?杜甫用筷子敲着碗边,连呼:“怪事呀,怪事!”

谁知怪事真的发生了。只听一阵“吃吃”的笑声传来,杜甫定睛一看,门口站着一个年轻的姑娘,穿着白围裙,绣花袄,头上挽着青丝,两鬓插着山花,正掩着嘴笑。

杜甫连忙一揖:

“感谢仙姑活命之恩。”

“仙姑”一听,笑得更厉害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时忽然有一个老头吟诵着杜甫的诗句出现在门口。

“杜老,你关心天下人,天下人也惦记着你呀!”接着便拥进来一大群人,他们手里都拿着锅、碗、瓢,勺等,一会儿就把杜甫的“家”布置好了。

原来,他们都是住在后边山坳里的老百姓。听说杜甫被贬到这里后,都纷纷来帮助他。

此后,杜甫跟着他们学舂小米,到野外挖小蒜(那白生生的咸菜就是小蒜),上山用竹筒汲水。从此,杜甫衣破有人补,缺吃有人送,柴火有人砍,用水有人挑,再也不发愁了。

两年流放期满,杜甫要走了。他什么也没带,而是专门装了一袋小米,挖了一包小蒜带走。

杜甫回到京城后,皇上大吃一惊:两年的贬黜生活,杜甫反而白发转青,身子硬朗,脸放红光,哪里有半点饿相!

皇上呆了半晌才问道:

“爱卿,夔州穷乡僻壤,你吃的什么?”

“昆仑有灵芝,天宫有蟠桃,我吃的夔州特产,金米银虾菜。”

“啊!”皇上又是一惊,“我位居九五,富有天下,什么熊掌燕窝、龙肝凤髓,哪样没吃过?那金米银虾,爱卿——”

杜甫知道皇上的意思,徐徐说道:

“皇上如不嫌弃,明日屈驾寒舍,臣有金米银虾奉献。”

第二天,皇上驾临杜甫的家中,杜甫端出了一碗小米饭和一碟腌小蒜。皇上一看:金米饭,金灿灿,一粒粒,如金丹;银虾菜,白生生,一瓣瓣,白玉般。

皇上当然没吃过这些粗茶淡饭,尝一口金米饭,美味贯全身;品一瓣银虾菜,清香透泥丸,只觉得神清气爽。皇上再一看杜甫,龙行虎步,颇有神仙之风,不觉长叹一声:

“啊,爱卿,你身居山乡,天天仙品果腹,莫不是成了神仙?”

从此,人们都说杜甫是吃了金米银虾菜才成了“诗神”的。传来传去,人们又把他叫成了“诗圣”。

◎故事感悟

杜甫是历史上有名的“诗圣”,他创作的诗句大多都是同情劳动人民、鞭挞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但作为文人,他也有儒雅的一面,这也可为人所理解。以上是他戏弄权贵的故事,可见杜甫尔雅中透着机智。

◎史海撷英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是杜甫所著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文苑拾萃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