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06

第6章 教学有方(4)

博极群书、读“无字书”的治学道路是廖燕切身体会到科举制度空疏腐败后冲杀出来开辟的另一“天地”,因而他对封建文化专制与科举八股的揭露批判也格外深刻犀利。他在《明太祖论》一文中尖锐地指出:“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专制君主“治天下可愚不可智”的居心,在于“使天下皆安心而听治于一人,而天下固己极治矣,尚安可使其知之而得以议吾之政令也哉?”而明太祖大兴科举八股,则是意在诱使知识分子“后有所图而前有所耗,人日腐其心以趋吾法,不知为法所愚。天下之人无不尽愚于法之中,而吾可高拱而无为矣,尚安事焚之而杀之也哉!”这是对封建帝王八股取士愚民政策险恶用心的辛辣嘲讽。《书战国策后》一文更痛心疾首地慨叹:“呜呼!自糊名易书之法行,而绳检防范,使士皆囚首垢面以应朝廷之举措,其始固已丧天下士之气矣,尚可复望其昂然振起抵掌而谈天下之事也哉!”

在清顺康年间思想禁锢、文网严密的时代,廖燕违世抗俗的言行屡屡碰壁是可以想象的,但这并不能动摇他选定的治学道路,无非“遇则为国家有用之才,不遇则为岩穴知名之士”。他曾充满自信地预言:“不遇之文,其文必佳,盖其抑郁之气,尽发而为文故也。佳者必传,是天将传吾文也。”他还表示要把自己的著作“取匣盛之,为冢于名山之颠,大书其上曰:‘廖某不遇文冢。’”因酹酒而祝之曰:“千百年后,有如廖某其人者,将欷戏感慨而凭吊之,庶几稍慰吾文耶!”千百年之后,廖燕身后不久,他的著作《二十七松堂文集》16卷就被日本有识之士视为知音,翻刻流传到海外。直至今天,他对封建文化专制和八股制义的批判,他在文学评论方面的诸多宝贵见解,仍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他倡读“无字书”的主张也继续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

◎故事感悟

廖燕治学不图利禄功名,一心“有志于传世之业”,因而勇于冲破科举八股桎梏,不死守古人书本画地自牢,他不断从“无字书”中汲取新知,胸怀博大,高屋建瓴,从而论世评文深刻透辟独具识力。

◎史海撷英

曲江池

曲江池是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

◎文苑拾萃

墓志铭

墓志铭是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的铭文,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郭泰敬业育人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郭泰(128—169年),泰或作太,字林宗。太原人。郭泰身长八尺,相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列国,郭泰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事起,郭泰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虽好褒贬人物,然也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

郭泰是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山西太原人。他家境清贫,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为养家糊口,母亲托人给他在县衙找个差使。他非常不高兴,对母亲说:“我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官老爷,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劝阻,自己背着行李到成皋求学去了。他先是拜屈伯彦为师,三年后离开成皋到洛阳游学,又拜河南太守李固为师。李固很器重他,与他结成忘年交,他的名声也随之在洛阳传开了,许多学者主动与他交往。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去,造福于乡里。他启程时,洛阳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前来送行,光车子就上千辆,黄河大堤站满了人。

回到家乡后,郭泰以教书为业。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天资好的学生他给增加教学内容,让他们精益求精。对于不用心学的学生,他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有一个叫左原的学生,淘气出了名,触及到法律,学校将其除名。左原从此名声很臭,自己也是灰溜溜的。一天,郭泰在街上遇见了他,见他要往胡同里钻,连忙大声喊住了他,并说:“走啊!陪老师喝两盅去。”左原很羞愧,不想去。可是架不住郭泰的劝,三拉两扯把他拉到了酒馆。可左原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一声不吭。

郭泰说:“又想过去的事儿啊?一个人可贵的是能认真地改正错误。战国时期有个叫颜涿聚的人,原来是梁甫地方的强盗,后来做了齐国的将军。段干木年轻时品德也不好,可后来却做了魏国有才干的官员。就连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有过错,何况咱们普通人呢!有了过错,不要怨天尤人,要深刻反省自己,痛改前非,争取做一个百姓爱戴的人,这才是努力的方向啊!”一席话,说得左原心里热乎乎的。自从被学校除名以后,他遭到的都是冷遇,人们的白眼他已看够了,从来没有人跟他这样交谈过。左原鼻子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他站起来深深地给郭泰鞠了一躬,说:“郭先生,今后我一定按您的话去做,绝不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还有一个叫贾淑的青年,经常鱼肉乡里,打骂成性,谁也不敢惹他,称他为“小霸王”。可这个“小霸王”却非常敬重郭泰。当郭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来郭家吊丧。当时巨鹿地方学者孙威直来吊丧,看到贾淑在场,很不高兴,没等进门转身就走了。郭泰赶忙追上前去赔礼说:“先生休怪,不是我有意接近名声不好的人,他主动来吊丧,靠近我,说明他有意改过,因此我接待了他,先生你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孙威直便不说什么了。

后来,这些话传到了贾淑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于是立志改过,终于成了受乡里欢迎的人。

由于郭泰敬业精神强,所以他做的好事很多,不仅为乡亲造福,也为后代传诵。

◎故事感悟

郭泰教书育人,不论是名誉极臭的左原,还是称霸一方的“小霸王”贾淑,都在郭泰的调教下改过自新,积极向善,这说明郭泰是个育人有方的师者。

◎史海撷英

郭泰淡于仕途

郭泰博学聪颖,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他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郭泰常对那些劝他进仕和看重仕途的人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

◎文苑拾萃

太 学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12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30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