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04

第4章 教学有方(2)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的。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整篇文章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稷下学宫看治学与切磋争鸣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积也。——《颜氏家训》

齐襄王(生卒年不详),本名田法章。齐襄王是齐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湣王死于淖齿之手,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作佣人,并私得太史之女所爱。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文化曾出现过空前繁荣的局面。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则是这种学术文化百家争鸣盛况的一个缩影。

战国之时,各诸侯国皆以富国强兵能“王天下”为目标。许多国君和贵族都注意招揽士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东方的齐国,自田氏代齐以后,从桓公午(?—前357年)开始,为了延招天下士人,在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的稷门处设立了一座学宫,称稷下学宫。后来,齐宣王(?—前301年)喜文学游说之士,采取“趋士”、“贵士”、“好士”的政策,稷下学宫进入兴盛时期,学士多达“数百千人”。此后,学宫时盛时衰。到齐国灭亡为止,前后断断续续大约维持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

为了吸引各国贤士来到齐国,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齐国的统治者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他们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了高大宽敞的学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对前来著书讲学的学者贤士,不论什么学派,不管什么出身,不问来自何处,只要有真才实学,成一家之言的,一律表示欢迎。淳于髡虽然是奴隶出身,但由于他是个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文学家,就被延入学宫,受到人们尊重。学者在学宫,既可著书言治乱之事,也可以搞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研究,齐国政府对他们的言论概不干涉。对国君进行面谏、讽谕、批评者,尤受欢迎。齐威王规定,面刺国君之过者,上书向国君进谏者、谤议于市朝者,可分别受到上赏、中赏和下赏。齐国政府还予学者贤士以优厚的待遇,如给田骈“赀养千钟,徒百人”,给孟子“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根据他们的学问、资历和贡献,分别授予上大夫、列大夫、博士、学士等称号和荣誉,荀子在学宫长期供职,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正是由于齐国统治者的这些优惠政策和开放态度,吸引了各国的大批学者。他们或“言治乱”、“干世主”,为齐政权服务,但更多的是讨论学术文化方面的课题,如天、人、物、性、道、理、名、实、五行等等,涉及了哲学、伦理、历史、逻辑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由于有这样一个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学者们经常在学宫互相切磋,彼此讨论。不论是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还是初到稷下的学子,大家都以平等的态度展开交锋,各持其说,互不相让。但是,争论辩难尽管非常激烈尖锐,学者之间却并不意气用事,也不固执己见。他们深知:“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把争鸣作为检验和完善自己学说的手段,通过辩论看到自己的短处,发现对方的长处,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使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荀子即是通过对“十二子”理论的辩难而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子也是通过辩论吸收道家的“寡欲”论,来充实自己的“尽心”说;慎到、田骈则在自己的黄老学说中融进了某些法家思想。一批名著也在这种环境中脱颖而出仅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就有《田子》(田骈)、《娟子》(娟渊)、《捷子》、《慎子》(慎到)、《尹文子》(尹文)、《宋子》(宋钘)、《孙卿子》(荀子)等。

◎故事感悟

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有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有勇于探索、敢于争辩的精神。舍此而求他途,学术文化就只能陷于停滞和枯萎。稷下学宫的历史,正是在这点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史海撷英

齐襄王轶事

齐襄王为人褊狭,嫉妒田单。有一次经过淄水,见一老人涉水,受不住寒冻,出水后无法行走,田单就脱下皮衣,给老人穿上。襄王看了很不舒服,认为田单在收买人心。贯殊给他出主意,劝他不如顺水推舟,嘉勉田单的善事,让老百姓知道田单爱民是君王所教。

◎文苑拾萃

《报燕惠王书》

《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乐毅曾率燕军和赵、韩、魏、楚联军大破当时最强大的齐国,并在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战功彪炳,齐国仅余莒城和即墨两城苟延残喘。乐毅围两城两年有余,欲以攻心之术彻底降服齐国,被齐国派人离间说其有自立之心。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因此而奔赵。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燕惠王想起乐毅的功劳,去信请乐毅回燕国,而乐毅就此写下《报燕惠王书》。

陈继儒推荐《读书十六观》

◎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煣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晏子春秋》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是诸生,他屡被荐举,却坚辞不就。陈继儒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他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陈继儒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他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陈继儒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还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陈继儒明史有传,称他“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先后受到徐阶、王锡爵、王世贞、顾宪成、董其昌等名流的推重。黄道周曾自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也曾先后论荐,但他一心“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朝廷多次诏征,他都托病推辞不就。继儒性喜奖掖后学,并且善于教诲,“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在江南一带极负声望,一时士子“争欲得为师友”,前往问学求教征请诗文者络绎不绝,“屦常满户外”。

陈继儒一生有酷好藏书、读书之癖,经常高兴地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他晚年“抽忆旧闻”,把古今学者围绕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方面足资借鉴的言行事迹纂为一篇,得十六条,名为《读书十六观》,作为激励、指导子弟读书的榜样。称“十六观”,是指阅此十六条而可观止之意。

《十六观》辟首引吕献可的一段活:“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又引伊川先生语:“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言简意赅,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践死读书,以此为“读者当作此观”之第一条。书中还列举了范质做官后从未释卷的事例,范质认为既然“吾当大用”,就更应抓紧读书,否则“无学术何以处之”!

倪文节公曾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真是世上最美好的礼赞读书的颂歌!倪公又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十六观》辑此以说明读书有益,竭力劝读。

叶石林以“后人但令不断书种,为乡党善人足矣”作为训示子孙的家训,表明对读书的高度重视。郎基清则做官不事营造,曾说:“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但却“唯颇令人写书”,体现了不讲排场、不图舒适,唯重写书、读书的高雅情趣。

《十六观》在表彰乐读方面,援引了赵季仁和罗景纶的对话。赵季仁表示:“某生平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罗景纶答称:“尽则安能,但身到处莫放过耳。”即使不能实现读尽天下好书的愿望,也要做到不放过所能遇见的好书,尽力多读。

古人读书至精彩处如身临其境,能激起强烈共鸣,一则是书好,有魅力;再就是读得认真、忘情。陈子兼读《史记》窦灌、田蚡传,“想其使酒坐骂,口语历历如在目前,便是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苏子美每晚读书一斗,并豪饮助兴。当读到《汉书》张良传至张良与客徂击秦始皇处时,抚掌感叹道:“惜乎击之不中!”不觉满饮一大杯;又读至张良对刘邦说:“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不禁抚案道:“君臣相遇共难如此。”复举一大杯。读好书能产生如此强烈震撼力,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子美外舅杜祁公感叹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陈继儒还向学子倡导颜子推等人的读书态度。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整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温公教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书)耳,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则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心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关于读书方法,《十六观》重点推荐董遇等人的反复习诵和苏东坡的八面受敌之法。董遇随身携带经书,有空便反复习诵,对从学求教的弟子并不先行讲解,而是要求“先读百遍而义自见”。栾城也说:“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苏东坡《与王郎书》则强调:“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做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也。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初学者对那些有价值的好书,正当带着问题反复精读,必能增长识力,大见成效。

古代无公共图书馆,学者常向私家借阅。借阅者当如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齐整,然后得起,故无损败”,只有爱惜书本,方得再借不难,“人不厌其求假”。齐王攸借读图书,发现其中的差错,认真加以订正,“手刊其谬,然后返之”,也颇受书主人的欢迎。藏书者也不应垄断知识,如孙蔚“家世积书,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孙蔚不但慷慨借阅,而且“为办衣食”,这种做法就很值得提倡。刘显在学府每与孔奂共读,“论深相难”,颇为知契,后将“所保书籍寻以相付”,堪称书得其人,书尽其用,更好地发挥藏书的作用。

陈继儒还从爱惜书籍推及到怜爱人才。《十六观》引黄涪翁的话说:“擘书覆瓿、裂史粘窗,谁不惜之?士厄穷途、陷落冤阱,闻者不怜、遇者不顾,听其死生。”这真是“贤纸上之字而仇腹中之文,哀哉!”《十六观》辑录此条,确实良有深意,发人深省。

陈继儒还在《十六观》之后作了一个补注,自称写毕《十六观》投笔而

梦,一长者抚背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继儒觉得“此正为文害词,词害义处下一转语耳”,于是“觉而志于纸尾以为《十六观》补”。陈继儒虽酷爱读书,却并非死钻书本的书呆子,29岁那年曾取儒衣冠焚弃之,“通明高迈”、“意豁如也”。他不应诏征,也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一生著述、讲学孜孜不倦。托言老人示梦,其实是夫子自道。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篇首“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首尾照应,如画龙点睛,满篇皆活,极耐寻味。

◎故事感悟

《读书十六观》虽是述而不作,但分明表达了编选者的看法,经陈继儒这样“博学多通”大家的甄选推荐,愈加熠熠生辉,具有很高奖劝、指导学子读书的价值,在当时备受欢迎。《明史·隐逸传》说继儒常“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买”,《读书十六观》便属于这类循循善诱教诲后学文字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