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14

第14章 兴学崇教(8)

正因为石勒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治国方面他就非常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重视兴办教育事业。当他转战河北的时候,即将当地的“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他广泛吸收汉族知识分子,以汉族失意士人张宾为谋主,授以大权,总管朝政。当时少数民族因遭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剥削,所以起兵以后往往大杀汉人。但是石勒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着意保护汉族知识分子。在他攻取河北以后,即在襄国“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不久,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这是对石赵政权文武官吏的子弟加强教育。他不仅让他们的子弟学习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学习武艺,“署前将军李寒领司兵勋,教国子击刺战射之法”,在国子学中增设军事课程,从文武两方面培养人才。他自己经常“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后来,石勒又“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又“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他还任命史官撰写《上党国记》和《大将军起居注》等。

◎故事感悟

石勒为发展后赵的文化教育事业尽了很大的努力,并作出了可观的成绩。总之,不论文治还是武功,石勒在十六国胡族统治者中都是一个佼佼者。

◎史海撷英

石勒建立后赵

晋大兴二年(319年)十一月,由于石虎、张敬、张宾、支屈六、程遐等文武129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依刘备在蜀、魏王在邺故事;以河内、魏郡、汲郡等十一郡和前封赵国、广平、阳平、渤海等13郡合计24郡,计有29万户,为赵国;郡太守皆改称内史,请以大单于“镇抚百蛮”,即管理少数民族,并罢去并、朔、司三州。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

石勒既称赵王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举其要者如下:一、均百姓田租之半,孝悌力田及死义之孤赐帛有差,孤老鳏寡者赐谷每人三石。二、建立社稷、宗庙、营建东西官署。三、派使者巡行州郡,劝课农桑。四、设官分职,各司其事:经学祭酒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律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史学祭酒任播、崔濬;门臣祭酒中垒支雄、游击王阳,专明胡人辞讼;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号胡为国人。五、大执法张宾,专总朝政,位冠寮首;单于元辅石虎都督禁卫诸军事;司兵勋为前将军李寒,教国子击刺战射之法。六、编撰工作:《上党国记》:由记室佐明稭、程机撰;《大将军起居注》:由中大夫傅彪、贾蒲、江轨撰;《大单于志》:由参军石泰、石同、石谦、孔隆撰。七、封赏功臣,死事之子赏加一等。八、厘定习俗,禁国人不准报嫂(即兄死不得以嫂为妻),禁止在丧婚娶,其烧葬令如本俗。

以上诸项,均在赵王元年。至赵王二年(320年),还继续进行了若干措施。关于礼乐方面,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又造金根车、大辂、黄屋、左纛等,天子的车旗礼乐至此具备。又徙朝臣掾属以上士族300户于襄国的崇仁里,设置公族大夫来统领他们。还制定宫殿诸门的出入制度。石勒特别注重选举,先是清定五品,以张宾管领选举事宜,又继续定为九品。以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协助张宾负责选举工作。他命令群寮和州郡每年各举秀才、孝廉以至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确定士族品级,选举贤才,吸收汉族地主阶级分子参与政权,这对巩固后赵的统治是有利的。

◎文苑拾萃

石勒城遗址

石勒城遗址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襄垣县城东北25千米的西营镇城底村北200米处。石勒城背山面水,西、南为悬崖陡岸,山川险固,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据《襄垣县志》记载:“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世居襄国,称赵王,后改上党,筑城于城底村北。以积刍米,其址犹存。”城底村由此得名。城底村西500米处西营村为石勒屯兵营地,城底东北的护驾脑村为石勒的护兵驻地,城底村东的花果园村为石勒的花园。城址遗存在地面上的城墙,残长27米,高6米,底宽6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夯窝直径9—10厘米,夯土层为10—11厘米,遗址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800余米,城墙基础大部清晰可辨。遗址内涵丰富,遍地遗存有绳纹陶片、瓦当、绳纹砖块,并出土有战国布币、汉代陶壶、简镞等珍贵文物,这对研究两晋时期建筑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959年,山西省列石勒城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下放为县保单位,1981年3月20日襄垣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渊崇尚汉文化

◎教之化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史记》

刘渊(?—310年),即汉光文帝。刘渊字元海,新兴(治今山西忻州)匈奴人,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304—310年在位(308年称帝)。

刘渊是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人,西汉冒顿单于的后裔。匈奴人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原来匈奴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由于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一部分匈奴族逐步向中原地区迁移。东汉初年,匈奴的一支在南单于右奥犍日逐王比的率领下,移居今山西一带,以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为单于庭,因此山西一带就有许多匈奴人居往。

刘渊家世为匈奴族部帅,祖父於扶罗为单于,父刘豹为左贤王。移居内地的匈奴族,由于与汉族的频繁接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刘渊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离开家乡南下上党(今山西黎城县南)拜崔游为师。崔游是个著名的经师,“儒术甄明”。在崔游门下,他学习了《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等儒家经典。不过,刘渊对于《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书尤其喜好,熟读得都能背诵下来。此外,《史记》、《汉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均“无不综览”。

刘渊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对于治学成才有自己的见解和打算。有一次,他对同学朱纪、范隆说:“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两公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惜哉!”这里的随、陆,指的是西汉初期的随何、陆贾;绛、灌,指的是西汉初期的绛侯周勃和灌婴。随何是个游说之士,曾多次替刘邦充当说客,刘邦曾讥他为“腐儒”。陆贾亦“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辩。居左右,常使诸侯”,取得不少外交上的成功。他经常在汉高祖面前谈论《诗》、《书》,汉高祖有一次听得不耐烦,便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随何、陆贾均以文才辅刘邦,但他们不懂武事,因此刘渊说他们“无武”,因而“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侯周勃曾帮助刘邦得天下,勇敢善战,屡建功勋,被封为绛侯,晚年他定计平定诸吕之乱,拥立汉文帝,当了丞相,但此人“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灌婴也曾以武功助刘邦打天下,与周勃等拥立汉文帝有功。周勃免相后,灌婴继任丞相。这两个人都是武将出身,以武功见称于时,但他们在汉文帝时先后为丞相,在文化教育上并无什么建树,因此刘渊说他们“无文”,“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刘渊认为,这两个人只有武而没有文,而那两个人只有文而没有武,都是有所偏废,并不全面,令人惋惜。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文武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这是他从学习历史中得出的启示。他也是把这个原则作为对自己的要求的,一方面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又注意学习武事,“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他的武艺也是超群出名的。

刘渊就是用这种“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他也终于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杰出人才。西晋初年,刘渊作为质子住在洛阳,有一次晋武帝召见了他,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对侍中王济说:“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碑无以加也。”由余是春秋时秦国大夫,金日碑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后为西汉大臣。王济答道:“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可见他的文武才干是人们所公认的。晋武帝几次想任用他以军事,但有的大臣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说法而加以阻止,因而一直得不到西晋朝廷的重用。不过,刘渊的文武才干终于在以后的政治风云变幻中显露出来,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渊的父亲刘豹死后,刘渊接替父位为左部帅,后又拜为北部都尉。当时入居中原的匈奴族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刘渊治理北部匈奴政绩斐然,他“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遴焉”。

到了西晋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八王之乱”的内争加速了腐朽的西晋王朝的瓦解,各族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被匈奴贵族推举为首领,他们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名起兵反晋,拥兵五万,都于离石(今山西离石),称汉王。从此,北中国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即皇帝位,国号汉。这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永嘉四年(310年)刘渊病死。刘渊在位6年,卒年近60岁。

◎故事感悟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员,刘渊能认识到一个人成才必须文武兼备,而不应该“无文”或“少武”,这是难能可贵的。匈奴族原是塞北游牧民族,他们“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经过几百年与汉族的接触和融合,他们掌握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天性”,出现了像刘渊这样既有卓越军事才能,又有深厚文化修养,且善于治国用兵的杰出领袖人物。匈奴族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渊关于治学成才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效法。

◎史海撷英

匈奴汗国政治

汉赵的政治制度承袭了汉魏以来的制度而又杂以旧俗。汉国的官制,自304年刘渊称汉王建立政权后,即采取汉朝的官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及六卿等中枢之官,军事之官有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高级将军以及杂号将军。而地方之官则沿习魏晋以来的州郡制,采用胡汉分治的政策来进行统治。大单于的权力极大,仅次于皇帝。到刘聪嘉平四年(314年),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而刘曜的前赵继承汉国之制度,小有改革。刘曜继承刘汉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民族豪酋充当。另一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护其统治。

刘渊时,设单于台,最高长官为大单于,统率六夷部落。单于台的设置,是沿匈奴旧制而来。刘聪时,在统治区内设置左、右司隶,各领户20多万,每1万户设置一名内史,内史共有43人。在大单于下设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叟置一名都尉。

◎文苑拾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释义:族类为同族的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

出处:《左传·成公四年》记载“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示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江统《徙戎论》;

兵不厌诈,中外皆然,亦是中外皆然。——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胡瑗教学有方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胡瑗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胡瑗是宋代学术开创者之一,安定学派的鼻祖。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生弟子满天下。

胡瑗先后任教于苏州郡学、湖州州学和太学,培养出一千七百多名学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曾写道:“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可见胡瑗的教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可以说胡瑗是北宋一位教学有方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