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13

第13章 兴学崇教(7)

“……皇上在这次谈话中得知我们已经写出了一些材料,放在我们书房里,他便派御前的一个太监随我们去取。这份论述消化、营养、血液变化和循环的稿子,虽然尚待完成,但我们已经画出一些足以使人领会的图例。皇上仔细翻阅,特别关于心、肺、内脏、血管等部分。他还拿起稿子与一些汉文书籍上的有关记述互相对比,认为两者颇为相近。”自古帝王尊师求师者有之,像康熙这样打破传统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自然科学,而且是向外国人学习,却是十分罕见的。

康熙不仅善于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且也注重对中国自然科学遗产的继承和总结,以图社会实践的应用。他说:“朕平时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由于他讲求学以致用,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首先,他组织编纂了《律历渊源》。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叙述了学习数学和整理数学遗产的良苦用心:

“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已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他深知数学是天文、地理、测绘、水利等学科的基础,故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人的辅导下,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几种数学科目,并命张诚等人陆续翻译和编纂了《几何原本》、《比例规解》、《侧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满汉数学书籍。

在学习西方数学的过程中,康熙发现中国传统数学著作有不少成就先于西方,但在元代以后有的失传。为了整理中国数学成就,并把西方自然科学加以系统化,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兴办算术馆,地点设在畅春园蒙养斋,召集中国数学人才如梅钰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根据算术馆教学的需要,由皇三子允祉负责组织编纂大规模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康熙不仅亲自拟定编辑方针,而且还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算稿拿出来作为编纂数学部分的资料。

其次,康熙还组织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影响下,康熙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在一边学习《西方要纪》,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一边学习中国传统地理著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徐霞客游记》等,同时还在出巡、征战等机会中,进行实地的天文地理考察。他先后派人考察了长江、黄河、黑龙江、金沙江、澜沧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地图勘测。为了实地考察地理,他精心组织了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测绘技术队伍。这支测绘技术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一部分技术人员是由张诚等人培训的中国学生。康熙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注意向西方采办测绘仪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传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这支测绘队伍走遍了东南西北中各省,绘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国地图的测绘大功告成。他亲自命之为《皇舆全览图》。它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4000000。这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方法制出的地图,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好且精确。《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在世界地理学史上是一件大事。

第三,康熙还注重科技的应用,在培育优良稻种以及气象、医学方面多有建树。据记载,康熙亲自考察过二十余种植物,对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如他在南巡时,发现农民运载猪毛和鸡毛到用泉水浇灌的稻田,以提高水温,促使稻子早熟。于是他回京后采用这种方法在玉泉山稻田搞试验,结果使稻早熟丰收。他曾经在西苑丰泽园开辟了一片水田,一年六月他偶尔发现有一棵稻子早熟且颗粒饱满,于是他亲自采折下来作为种子,在次年进行栽培试验,结果在六月成熟。这种稻米颗粒细长,颜色微红,香甜可口。于是他下令年年播种,以致康熙朝几十年间宫中帝后们都食这种稻米。他命名此稻为“御稻”,后在江宁、苏州等地推广。

康熙还注重气象勘测。据《清实录》载,他曾组织大面积进行气象勘测,“令直隶各省,凡起风下雨之时一一奏报。见有京师于是日起西北风,而山东于是日起东南风者”。对于雷声的传播范围,他也组织人们进行勘测,方知霹雳仅传七八里。不仅如此,他还将雷声与炮声的传播距离进行了比较。这对于辨别雷、炮声以利于正确判断军情,很有实际意义。

在医学实践方面,康熙研究过药理、养身之道及人体解剖等。由于他对医学颇有研究,以致能常给臣下开方治病。他相信西方传来的西药。如康熙五十一年,江南织造曹寅患疟疾,他派人星夜驰送金鸡纳霜(即西药奎宁),并嘱咐用药的要求。由于他相信医学,所以他对江湖术士的所谓养身之道嗤之以鼻,并告诫后人:“凡世上之术士,但欺诳人而已矣。”

◎故事感悟

康熙作为一代帝王,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他尊师好学,抛弃民族偏见,大胆地以西方传教士为师,学习和研究西方自然科学,把西方的自然科学应用于实际,这对于清朝初期西学的提倡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史海撷英

清朝入关第一帝

顺治是清朝进入中原后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使他摆脱了先辈那种落后民族的草莽作风,转而具有文人学士之风。从此,他的统治由父辈的以武功骑马打天下,转为以文治治天下。

顺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和民族矛盾,这对刚入关的清朝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时清朝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在西南有李定国的残明部队盘踞,东南又有郑成功率水师的不断骚扰,清军面对两大割据势力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于是,顺治帝便结合清军善骑射的特点,与众大臣共同议定了先西南后东南的军事策略,决定先尽力招抚郑成功,同时派降将洪承畴率清军攻打西南的李定国。对其他小股农民武装,顺治帝则采取了先招抚后镇压的策略,使得地方农民武装渐渐减少直至消亡。洪承畴对西南李定国的剿伐进展得很顺利,于1659年消灭李定国主力,进入云南,迫使其残余逃往缅甸。随后又在郑成功拒不投降的情况下,挥师东进,很快收复江、浙、闽、粤等地,迫使郑成功率部攻打台湾,收复了被荷兰人统治长达38年的台湾。此后,郑成功及其后裔便在台湾盘踞下来。经过这番征战,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终于完成了草创。

基本完成国家的统一,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后,顺治帝将精力放到发展社会生产上来。首先是奖励垦荒,并减轻赋税,编成《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免除了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繁重的杂派。

此外,顺治帝还对多尔衮摄政时期所实行的圈地弊政进行改革,他下令禁止圈地,要求将土地还给原主,恢复耕种。之后他又再三强调,永远不许圈占民房和土地,之后圈地还是时有发生,但规模都不算大。顺治帝总算中止了这种危及千家万户的滋扰。此后顺治帝又大力整顿吏治,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将他们或革职或流放或处死。

顺治这些努力对巩固清朝初年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清朝官僚机构的弊病。

◎文苑拾萃

多尔衮灭亡

在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南明政权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令一出,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一时间,各地反剃发斗争此起彼伏。

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剃发斗争使多尔衮焦头烂额,不久就在一次射猎中坠马受重伤而死。年仅14岁的顺治遂走上前台,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生前威比天子、富如君王的多尔衮的所有爵位全部追夺,并下令没收他的财产,又命令毁掉他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斩首示众。多年来受多尔衮压制的顺治帝终于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同时,他的行动也是杀鸡儆猴,既安抚了王公大臣的愤怒情绪,又使得有专权之心的大臣不敢有非分之想,一举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石勒重视教育事业

◎有教无类。——《论语》

石勒(274—333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石勒字世龙,原名匐勒,石勒这个姓名,是后来汲桑替他取的。石勒是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319年称赵王。

石勒在青少年时期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苦,因而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但是他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学习,“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

羯族大概是在汉朝时随匈奴族入居塞内的西域石国人,他们的外貌深目高鼻多须。石勒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部落小帅,石勒从小就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苦。他小时候的生活很穷苦,经常出卖劳力,替别人种田。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3年),石勒所在的并州地区闹饥荒,并州刺史司马腾乘战乱和饥荒掠卖胡人,石勒被司马腾的部下抓去,他与别人被锁在一副枷上,押送到冀州去卖。押送军人在途中百般凌辱他们,备历病饿死亡的危险。到了冀州,石勒被卖给茌平(今山东茌平西南)的一个地主师懽做奴隶,为他耕田。

有一次,石勒外出做工,被官军抓去。半路上他乘机逃脱,召集了八个人为“骑盗”揭竿而起,后来又得十人参加,号称“十八骑”。他先投奔赵、魏一带的公师藩,后又投靠刘渊。这期间,石勒的军队发展到十余万人。此后石勒率军转战南北,全歼西晋主力军东海王司马越部,攻陷西晋首都洛阳,南进江汉,北陷幽州,东取青州,攻灭前赵。中原地区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全部被其统一,其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319年,石勒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史称后赵。330年石勒称皇帝。

石勒以一个少数民族人,由奴隶到将军、到皇帝,表现了他卓越的治国用兵才能。然而他竟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他“手不能书,目不识字”。那么,他成才的奥秘是什么呢?

原来石勒虽然自己不识字,但是,他却非常重视文化,努力学习。史称“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石勒在行军作战中,一有空闲便让别人读书给他听。他还特别注意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因而尤其喜欢听历史书。原来这就是石勒的独特的学习方法。由于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所以“每于军中令人诵读,听之,皆解其意”。他不仅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

有一次,他让儒生给他读《汉书》的《张良传》。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三年,项羽在荥阳围困住刘邦的军队,刘邦忧恐一筹莫展,与一个叫郦食其的谋士一起商议对策,郦食其建议说:“今秦无道,伐灭六国,无立锥之地。陛下诚复立六国后,……楚必敛衽而朝。”刘邦听了后很高兴,说:“善,趣速刻印,先生因行佩之。”

当石勒听完这一段记述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后来儒生们又继续往下念,下面是这样记载的:当时郦食其正准备出发去执行立六国后的计划时,恰巧张良从外面来拜谒刘邦,刘邦便把郦食其提出的建议告诉了张良,张良听后,大惊道:“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张良便对刘邦分析了这个主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张良认为立六国后,将严重削弱自己的力量,不仅不能使项羽归顺,反而更加壮大项羽的力量。刘邦听罢,“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当听完这一段话后,石勒才松了一口气,说道:“赖有此耳。”可见,石勒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往往能作出中肯的评价,表现了很高的鉴赏水平和过人的才识。他就用这种办法读了许多书,使自己有了很高的文化修养,日后他亲自到太学考试诸生就是一个明证。石勒还把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治国用兵才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在刘邦之下,而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之上,他曾说:“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他对自己的这个估计并非没有道理。由此可见,石勒的成才也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涵养,他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少数民族首领,而能以这种独特的方法刻苦读书,充实提高自己,这种学习精神值得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