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11

第11章 兴学崇教(5)

元代还存在着落后的驱口。他们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驱口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形态,直到大元灭亡才消失。

在大元,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元代的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宋代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

元代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元代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文苑拾萃

元朝绘画

元代未逾百年,然而在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以书画交谊者。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画家标举士气,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此类画家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中国山水画主流。

入仕元庭的画家也对中国绘画有重要影响。如赵宋后嗣的赵孟頫,官拜刑部尚书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润、柯九思、任仁发、唐棣等。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青绿设色和古朴的山水构图,他的著名作品如《鹊华秋色图》可为代表。而由于道教艺术在元代颇为活跃,多有壁画及外销画作流传,《永乐宫壁画》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作。

王阳明倡“心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

王守仁(1472—1529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被封“先儒”,奉祀于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他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王阳明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王阳明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王阳明10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王阳明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塾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王阳明学习并非十分用功,他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17岁时,王阳明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位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22岁时王阳明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25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28岁礼部会试时,王阳明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此后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王阳明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很大。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王阳明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如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故事感悟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首屈一指的一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史海撷英

王守仁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朝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王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朝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文苑拾萃

化城寺

(明)王阳明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重教化张埙治登封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张埙(1640—1695年),字牖如,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家住苏州葑门外。

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出了一位叫张埙的清官,人称“天下第一清官”。张埙从小聪明好学,“少时彬社剑峰集名最噪”,然而科举并不顺利,屡试不第,后来以“明经”(古代一种科举方式)当上了八旗官学教习(教师),负责分教镶旗子弟,“从学者多成材”。当学官结束后,参加朝廷吏部组织的铨试,获得候选县级官资格,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选为河南登封县知县。

登封县是古嵩阳地,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水上游,境内嵩山少林寺最著名,到任之日,张埙就拜岳立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决心做位勤政廉洁的父母官。他在登封治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教育,修学堂。登封境内有嵩阳书院,曾是宋时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因年久失修,坍塌废圮。张埙出资修复,“构堂讲学”,并请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学风重振,并且在境内设立“义学”21处。同时,他亲自编写通俗的“劝民俗语”作为教材,“导民以孝悌,教以忠信,劝以勤俭”。其办法深入人心,得到百姓的普遍拥护。不久,“自穷谷深山,妇人童子无不知有张公”。

二、免税捐,减负担。中州地区的一种私派“火耗”捐税,一向很严重,老百姓苦不堪言,张埙得知后下决心要根除。他在衙门前竖碑勒石,“永除私派火耗”,并在城隍庙设立检举箱,让百姓举报。旧例,登封的官吏经常要向老百姓征集珍禽异兽、名贵中药材,加重了百姓负担。张埙对这种“下媚上”(剥削百姓,讨好上司)的做法十分反感,明确表示“吾弗为也”。嵩山出产一种名贵的兰花,原来的官吏多采兰送人,取悦上司,劳役百姓,张却则决不采赠。

三、赈灾济民,轻缓刑罚。张埙为官十分勤奋,一有空暇便跑到田头,指导农民耕作,“单车巡行陇亩,闲课农桑”。康熙十八年(1679年)登封大旱,并出现大面积的虫灾。为安抚民心,张埙“囚服锁项,自暴呼天”;撰写文章祭祀田祖,驱赶害虫;出资“悬捕虫赏格”。当年闹饥荒,张埙设厂食救难民,移粟分赈,购买麦数百斛,及时免费分发给穷苦平民。旧时,县官的主要职责除了收取赋税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便是“断案”。在戏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县太爷正坐高堂,手执醒木,审理案子,一派严肃的样子。张埙认为百姓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做出犯法的事来,因此他对一般民事都采取轻缓刑罚,重在以仁义劝导教化。

张埙在登封为官共5年,由于他勤政廉政,登封出现了“路不拾遗,狱讼日少”、百姓安居乐业的历史上少有盛世局面。为此,他赢得了老百姓的崇敬和爱戴,“登封人家家祀其位,饮食必先祝祭”。

康熙二十二年,河南巡抚向朝廷大举其“卓异”,张埙升为广西南宁通判。临别时,登封数十万人哭泣送行,留下其衣冠,藏在嵩山岳庙中,“岁岁逢表春舁出游,尊若神明”,并在四乡各建祠堂纪念。张埙当然也忘不了登封,尽管后来辗转南北,但登封的事总是牵挂在心头。他曾几次应邀或路过登封,登封人每次都遮道迎候,争先舁归,“以先得供养旦夕为幸”。

康熙三十三年秋,张埙在北京病逝,在京的中州士大夫都到其寓舍“设位以祭”,见其清贫家庭,“无不泣下沾襟”,“讣至中州,登封人比户罢舂持香楮走哭于张公四祠,匍匐吊唁”。登封百姓请其衣冠葬于嵩山脚下,“岁岁春秋以时享,亲若祖考”。在四乡张公祠堂中供其塑像,榜为“天下清官第一”。

◎故事感悟

张埙在登封为官五年,勤政爱民,教化百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由此,登封百姓对张埙“岁岁逢表春舁出游,尊若神明”,登封张埙也凭此功绩流传千古!

◎史海撷英

康熙帝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譬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两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康熙朝使清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与他们比有伟大过人之。康熙时候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裕,文化最繁荣,疆域最开阔,国力最为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的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方千米。

◎文苑拾萃

江南曲

(清)张埙

别君复几日,葵穞当门多。

刀钱重腰带,秋风动绮罗。

七彩芙蓉帐,红衾叠寒波。

秋夜长如此,寂寞金闺里。

梁上难同紫燕飞,镜前拟作青鸾死。

思君忆君不见君,江南梦化陇西云。

前日缄书浑是泪,不须更验石榴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