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8

第18章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1)

拄着拐杖到陕北

◎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任弼时

钟赤兵(1914—1975年),原名钟志禄,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五军三师宣传员、连政治委员、师军需处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二团总支部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后方梯队政治委员,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征。他因战斗失去了一条腿,被誉为“独腿将军”。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炮兵纵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民航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政治委员、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路上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二渡赤水,先夺取娄山关,再回攻遵义城。中央军委把攻占娄山关的任务交给了红三军团;红三军团则命令十二团和十三团为先锋团。钟赤兵此时担任十二团政委。

1930年,受尽老板打骂、虐待的织布厂学徒、16岁的钟赤兵离开家乡,参加了红军。同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他参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勇敢,多次受伤,17岁就当上了连队指导员,18岁担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政委。

在指挥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随三营行动的钟赤兵左腿负了重伤。二营教导员谢振华闻讯,立即带领五连、六连前去救援。只见钟赤兵躺在路旁草地上,一位参谋和一位警卫员正在为他包扎伤口。由于失血过多,钟赤兵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战士们把他抬下了火线。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红军全歼守敌两个团,夺取了娄山关,乘胜向遵义进军。

红军第二次占领了遵义,钟赤兵在城里做手术把负伤的腿锯掉了。部队还要继续长征,而钟赤兵的伤短期内又好不了。是留在群众家里养伤呢,还是跟部队走?钟赤兵对前去看望他的军团首长坚定地表示:“我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爬,我也要跟上部队。无论如何,我决不离开红军队伍。”

长征不仅仅是长途跋涉,还要边走边打,要爬雪山、过草地,同时既缺医少药,又缺衣少粮。即使身体健康的人挺过去也十分不易,而钟赤兵刚刚锯掉一条腿,他要挺过去就更加艰难了。起初,走平路时,战友们用担架抬着他走;遇到悬崖峭壁,担架抬不过去,他就拄着棍,一颠一跛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棍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后来,当他的伤口稍有好转时,他就让战友把他扶上马,骑着马走。

部队进入彝族、藏族地区时,当地的反动武装不断打冷枪袭击红军,部队行军要求隐蔽和疏散。钟赤兵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缩小行动目标,坚决不坐担架,硬是咬着牙坚持一个人拄着拐杖步行。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发起了高烧。可是当他得知另外一个同志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地把照顾自己的担架让给了那位发高烧的同志,自己拄着根棍子走路。

就这样,钟赤兵实现了自己的决心和诺言,拄着棍子走到了陕北。

◎故事感悟

面对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钟赤兵没有丝毫畏惧,拄着拐杖走完漫漫长征路。环境造就人,更造就强者。坚定的信念就会产生坚韧的毅力,坚韧的毅力就能克服看似不可能跨越的艰难险阻。老一辈的革命者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史海撷英

中国抗日战争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战场是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

抗日战争也是遭受疯狂的掠夺与蹂躏的奋起之战。

◎文苑拾萃

长 征

冯建吴

弹雨枪林马不前,一桥飞渡箭难弦。

身肩民族存亡贵,写得光辉历史篇。

红军翻越玉龙雪山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洵也。——曹操

刘群先(1907—1942年),无锡刘潭桥黄岸头村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历任红一方面军妇女队队长、干部休养连工作组组长。到陕北后继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后去苏联治病,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

1936年春,红二军团五师在乌蒙山地区回旋转战以后,又紧急西进。他们横跨富民、兵川、鹤庆,直奔丽江,指战员紧张、艰苦,同时又激奋地指挥着行军作战,接着从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后,就到达了海拔5500多米的玉龙山下。

玉龙山脉群峰连绵,雪片纷飞,整个山脉就像一条晶莹蜿蜒的玉龙。这时,前面有人唱起了快板:“攀玉龙,翻玉龙,红军个个是英雄!同志们,努力爬,北上抗日把敌杀!”

大家正奋力爬着,突然传来消息说前面有敌情。紧接着前面就响起了步枪、机枪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面。不一会儿,又传来一个令人悲喜交加的消息:阻击我们前进的匪徒被先头部队打垮了;使人悲痛的是,好几名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受伤和牺牲了。其中十二团参谋长高利国在率领先遣骑兵分队歼灭匪徒冲到山腰时,被敌人的滚木礌石击中而壮烈牺牲了。

消息传来,大家心情十分沉痛。高利国是二军团一位有名的战将。他在长征途中沉着勇敢,机智灵活,指挥有方,打了好多漂亮仗,立下战功。一个排长悲愤地高声讲道:“同志们,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以高利国参谋长为榜样,学习先烈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征服面前的这座大雪山!”排长的话音一落,大家紧了紧腰间的小包袱,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着装,一个紧跟一个向玉龙山上爬去。

路,越走越窄;云,越来越低;雾,渐渐地遮挡了红军战士的视线。为了防止迷路和掉队,后面的同志踩着前面同志的脚印往前爬。当爬到危险地段的时候,排长站在一旁,高声提醒大家:“这里积雪很深,行走时要特别小心!据先头部队说,有个挑担子的同志,被一阵风刮倒,不小心被冰雪埋葬了。我们必须从雪里走出一条路来。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听了排长的话,精神更加振奋,精力更加集中,互相照顾,个个跟得更紧,脚步踩得更稳。爬到雪山风口时,虽时值夏季,但阴冷的寒风却一阵阵向队伍袭来。大家穿上所有的衣服,披上绒毯,也无济于事,纷纷打着寒颤,就是喝几口辣椒水也止不住地哆嗦。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云雾中。前面部队刚踩出的脚印,不一会儿就变得模糊了。雪一会儿齐脚,一会儿齐腿肚。窜到裤腿里的雪,马上化成凉水,裤腿下半截冻得梆硬。腿脚磨破了,鲜血直流,穿着草鞋的脚板冻得钻心地疼,真是令人难以忍受。往山下看去,长龙似的队伍,被沉沉的云雾一截截切断。

只能攀登,不能停留!同志们互相勉励着。

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大家互相告诫着。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越大,脑袋好像胀了好几倍,两眼冒着金花,就像好多萤火虫在眼前乱飞,胸口好像压着块大石头,嗓子干得要命,嘴唇也很难抿上。两条腿重千斤,每迈一步都要费好大力气,但谁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下。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党领导的红军,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有乐观的革命精神,有手足般的同志友情,严寒、危险、疼痛、疲倦都威胁不住英雄的红军战士。路越来越难走,积雪越来越深,气温越来越低。部队在深雪里艰难地、谨慎地向前行进着,终于在当天下午3点左右到达了玉龙山顶。回首远眺,横接天际、起伏绵延的大雪山,终于被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

进入雪山以来,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夜好觉,每夜都有同志因冻、饿、病、累而站不起来。每当晨曦初露,大家准备新的行军,迎接新的考验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向那些已经长眠在征途上的同志挥泪告别。每当翻过一座山,黄昏时燃起一堆篝火的时候,他们预感到,今夜可能又有亲爱的战友在此地与大家永别。队伍继续向前行进着,大家默默地铭记着烈士们的名字,一步一步地继续走在万里长征的路上。

◎故事感悟

战士们以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战胜严寒、危险、疼痛、疲倦等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玉龙山,走向了胜利。

◎史海撷英

红军长征途中的第六次会师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七次会师。1935年11月19日,红军二、六军团主力17000多人在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下自湖南桑植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在湘中、汀黔边、滇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3月,张国焘和朱德联名电令二、六军团渡金沙江北上。4月,二、六军团分两路北上,六军团为右路,6月6日,先头部队第十六师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川西理化以南会师;二军团为左路,6月30日进抵甘孜以西绒坝岔路与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会师。7月2日,二、六军团同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奉命编为红军第二方面军。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六次会师。

◎文苑拾萃

长征纪事

陈宇

当年旗竖井冈山,朱毛星火势燎原。

铁锤锻铸南中国,镰刀挥裁半边天。

正是赤焰翻腾日,王明左倾误路线。

六路分兵垒对垒,最愤广昌收场战。

五次围剿难破敌,被迫转移胆未寒。

大军虎跃出瑞金,雨浇火把燃林间。

勇突五岭四重围,血浴宜章奋危艰。

枪折弹尽用棍棒,木断石绝以牙拳。

血祭湘江刀卷刃,出征未捷兵减半。

月冷霜重夜朦胧,乌蒙路遥苗岭远。

三天三夜过戈壁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林逋

李天焕(1912—1986年),1912年7月生,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叶河乡大山岗村人。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第三十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5月经游击转战去新疆。同年秋回到延安。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十支队(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1940年秋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五地委常务委员。1941年至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党组委员。1943年冬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党中央组织了西路军西征,力图打通新疆去往苏联的通道。红军西征遭到国民党马家军的疯狂进攻,最终失败。被打散的红军小股部队奉命前往新疆星星峡集中。

夜渐渐深了,气温骤然变得冷起来。西路军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和干部战士一样拖着沉重的脚步向西北行进。茫茫戈壁,月光朦胧。队伍静悄悄的,只有鞋子踩踏石子的声音,仿佛大家都在想心事。

忽然李主任听到一个战士和带路的老向导攀谈。他问老大爷,这片戈壁滩这么大,明天能不能走出去。老向导耸耸肩膀,告诉这个战士,走出这片戈壁滩,到达星星峡,不要说两条腿,就是骑着马走,也得六天时间。

另一个战士却信心十足地说红军都是飞毛腿,顶多走三天。

老向导还是对自己的估计很有把握,他决定和战士们打赌。

下半夜,这支红军部队确信已甩掉了追击的敌人,便停下来休息。大家拔了些红荆、骆驼刺之类的柴草,又摸索着拣了点牛粪,烤起火来。战士们围着火堆,烤烤前胸,烤烤后背,然后干嚼几口炒青稞,便挤在一起睡了。

过了两三个小时,天亮了,部队继续前进。太阳升起来,气温也随之直线上升。从严寒到酷热,中间只隔几个小时。战士们都热得满脸涨红、汗流浃背,渴得鼻子里、嘴里直冒火。可是,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哪里能找到一滴水呢?口渴似乎比肚饿更加难耐,许多战士脚步迟缓,头昏脑胀,掉在了后面。一些疲弱不堪的战马,偶尔溺一点尿,都被用喝水的缸子接着,送给实在支持不住的战士喝。但是马像人一样,由于缺水,这时也没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