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的一些主要国家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西汉末年,西域有5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部分跟汉朝都有来往。王莽当政和西汉末年农民战争时,西域诸国又与汉朝断绝了关系,服从了匈奴。
东汉建立以后,西域诸国听说中原的局势已经平定,都想跟汉朝恢复关系。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车师、鄯善、焉耆等十几个西域国家的国王,都把自己儿子送到洛阳来作人质,表示愿意做汉朝的藩属,请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保护他们。汉光武帝觉得自己的政权刚刚才稳定下来,腾不出力量去管西域方面的事,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汉明帝即位以后,北匈奴出兵骚扰汉朝,汉明帝于永平十六年(73年)派大将军窦固带兵去讨伐匈奴。窦固重用青年将领班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班超出生在一个没落中的地主家庭。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历史学家。班超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爱好劳动,有口才,读了很多书,但是不喜欢深刻钻研,总想在军事方面能为国家做些贡献。
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去做校书郎,班超和他母亲也一起跟着到了洛阳。因为家里贫穷,班超只好到衙门里去帮公家抄写公文信件,挣点钱来贴补家用。可是班超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他想为国家驰骋疆场,建立战功。有一天,他抄完了一件公文后突然把笔投向砚台边上,叹口气说:“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应当效法西汉傅介子那样杀敌报国,学习张骞那样立功异域,争取封侯才对。怎么能够老是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旁边的人听班超这么说。心想:这个穷小子,饭还吃不饱,志向倒不小哩。他们斜着眼看看班超,发出了一阵冷笑。班超不禁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唉!小人怎么能够知道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投笔从戎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他投到大将军窦固门下,跟着窦固出兵去攻打匈奴。班超作战勇敢,多次打了胜仗。有一次,窦固叫班超率领一支军队去进攻伊吾卢(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班超打败了匈奴的军队,占领了伊吾卢,把匈奴军队一直驱赶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窦固觉得班超很能干,便报请汉明帝批准,任命班超为假司马(即代理司马),并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带着36名军士出使西域,联络西域诸国,巩固对匈奴的胜利。从此,继西汉张骞之后,再次打通西域的任务就由班超承担起来了。
◎故事感悟
“投笔从戎”的气概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班超是基于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感,更是以一种爱国的情操去投身保卫祖国边疆的事业当中。班超这种执著的爱国情结,值得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去深思。
◎史海撷英
班超出使西域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经过短暂而认真的准备之后,班超就和郭恂率领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进发,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
班超出使西域,使丝绸之路再度开放,并最终帮助汉朝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
◎文苑拾萃
班氏三父子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中华儿女铭记于心。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初继续完成其父所著《史记后传》,后私撰汉史。汉明帝阅其稿,赞许有加,授予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历20余年,修成《汉书》,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在史学上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班固善作赋,其所著的《两都赋》,文辞渊雅,脍炙人口,古今传诵。
祖逖渡江收复失地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祖逖(266—321年),字士雅,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名将,民族英雄。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半途而废。
祖逖年轻的时候就怀有雄心壮志,喜欢结交英雄好汉。他和好朋友刘琨每每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总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他们还彼此鼓励,表示将来一定要为国家干一番大事业。
当匈奴贵族刘渊、刘聪跃马横戈,驰骋中原,攻下洛阳,其他少数民族也都纷纷内迁的时候,祖逖也和别人一样,带着家属、亲戚、朋友离开北方,到了江南。刚刚建立东晋政权的晋元帝,派祖逖做军咨祭酒。这种官职并没有军事实权,只能给朝廷提提建议。祖逖不满足于这种不干实事的工作,他住在建康的前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隔江遥望北方。
为了准备恢复中原,祖逖召集了许多勇敢而有胆识的壮士练习武艺。过了些许日子,祖逖向晋元帝建议说:“前朝大乱,是由于皇族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才使得胡人乘机兴兵,扰乱中原,给北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今北方人民都在反抗胡人,假如陛下能下令出兵,派我北伐,必定会得到北方人民的响应,国家的耻辱也就能洗雪了。”晋元帝虽然没有北伐的决心,但祖逖这番义正词严的要求也令他没有理由拒绝,只得派祖逖做奋威将军,兼任豫州牧,给了一千人的给养和三千匹布,让祖逖自己去招兵买马,制造武器,出师北伐。
晋元帝给的给养虽然很少,且军队也没有经过训练,可是祖逖并不灰心。他毅然地带领亲信部属一百多人渡江,向北进发。那天,人们听说祖逖渡江北伐,都纷纷赶来送行,祝他早日收复中原。祖逖一身戎装,雄赳赳气昂昂,满怀信心,率领壮士们乘船出发了。等船开到江心,祖逖用佩剑敲着船桨,当众誓师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祖逖这番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碧波浩渺的长江江面上久久回荡。
祖逖渡江以后,进驻淮阴,先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又招募了两千多壮士,然后继续向北进发。祖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勇敢地跟敌军展开斗争。江北的人民听说祖逖北伐,都十分欢迎。他们给祖逖送粮送信,配合他打击敌人。在人民的支持下,几年之间,祖逖就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北方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在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统治之下。石勒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祖逖领兵继续北进,在黄河边上跟石勒展开了激烈战斗。祖逖手下的将领韩潛跟后赵将领桃豹,双方争夺一个叫蓬陂(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城堡。韩潛占了东城,住在东台;桃豹占了西城,住在西台。晋军从东门进出,后赵军从南门进出。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粮食供应都出现了困难,都感到难以坚持下去了。祖逖为了战胜对方,跟韩潛商量,定下了一条妙计。
祖逖叫部下用许多麻袋装上砂土,假装是粮食,派一千多人高唱着劳动号子运上了东台;又派几个人搬运一些真的米袋,故意装作很疲劳的样子,走到与后赵军交界的路上去休息。后赵军的士兵早就饿急了,见了运米的晋军,就追赶过来。祖逖的部下故意丢下米袋就跑。后赵军的士兵抢到了米,很是高兴,立刻把抢来的米下锅做饭。他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一边谈论着祖逖军队的粮食这样充足,而他们却要经常忍饥挨饿,言谈之间不觉流露出不愿意继续打下去的情绪,军心开始动摇。
这一情况很快反映到了石勒那里,石勒大伤脑筋。为了稳定军心,石勒火速派人组织了一支由一千多头驴子组成的运粮队,从后方运送粮食去接济桃豹。祖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韩潛等带领一支人马去袭击对方的运粮队。他们在汴水(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一带)岸边截住后赵的运粮队,杀了押运粮食的士兵,夺得了全部粮食。桃豹得知粮食被抢,知道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只好连夜撤出阵地,向北遁逃。
祖逖的节节胜利,引起了东晋统治集团的猜忌。他们不仅不再支持祖逖继续前进,还派人去监视他,妄图夺取他的兵权。晋元帝司马睿派尚书仆射戴渊做征西将军,掌管司、兖、豫、并、雍、冀六州的军务,坐镇合肥,来做祖逖的顶头上司。戴渊是南方人,虽然有些才能,名望也很高,可是为人气量狭小,见识浅陋,是个没有作为的人。祖逖看到朝廷不信任自己,感到恢复中原是没有指望了。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也愤恨到了极点。晋元帝太兴四年(321年)的九月,祖逖在忧愤中病逝了。
祖逖逝世的消息一传出,黄河南岸的人民伤心地放声痛哭。人们给祖逖建造祠堂,塑了他的雕像,表示对他永远怀念。
◎故事感悟
祖逖“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毕生为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而鞠躬尽瘁。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要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史海撷英
东晋的建立
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
◎文苑拾萃
闻鸡起舞
祖逖和他的好朋友刘琨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鸡叫头遍,祖逖就叫醒刘琨,说:“你听听,这雄鸡啼叫的声音多么激越昂扬,那是在叫人发愤图强啊!”他们两人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了,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锻炼身体,准备将来好为国家出力。
祖 狄
佚 名
闻鸡起舞温知名,豫北挥鞭方用兵。
胸怀大志逢乱世,武功文治凭丹诚。
中流击楫发宏愿,立马黄河复旧京。
石勒未能擒马下,碧空长恨见遗星。
郑成功收复台湾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之所在!——格言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便准备直取台湾。
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周长200多丈,高三丈多,分三层,下层深入地下一丈多,“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坚于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数十尊。
荷军炮火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通道。城内荷军尚有870人,凭借城堡继续顽抗。但是赤嵌城被郑军占领之后,台湾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内缺粮、缺水,荷军处境十分困难;加之当时南信风季节刚刚开始,要等待六个月进入北信风季节后,才能将台湾的有关情况告知巴达维亚,然后再等六个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风季节取得巴达维亚的援助。因此防守更加困难。
郑成功迫降赤嵌城后,为了牵制台湾城荷军,即派兵前往七鲲设伏。荷军行至七鲲时,还没来得及列阵对垒,即被郑军埋伏的藤牌军冲垮,死伤过半,其余士卒狼狈退回台湾城。郑成功命令士兵立栅栏、设炮台,加强对七鲲的防守,同时令杨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补给军队。
自4月初以来,双方一直进行着零星战斗。郑成功一方面积极准备攻城,一方面于4月12日和22日两次写信给当时台湾的荷兰长官揆一,令其投降。又调集28门大炮,于24日凌晨摧毁了台湾城大部分胸墙。荷军于城上集中枪炮还击,并出城抢夺郑军大炮,被郑军弓箭手击退。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得手,为了减少伤亡,决定采取“围困使其自降”的方针。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马信率兵扎营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力分驻各地屯垦。同时,郑成功还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湾、肖垅、麻豆,均在今台南县)进行巡视,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5月2日,郑军第二梯队6000人在黄安等将领的率领下,乘船20艘抵达台湾。郑军的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后,从5月5日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郑成功又三次写信劝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达维亚会派兵增援,拒绝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