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9439000000022

第22章 政通人和现盛世(6)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书应称为《朱批奏折》,因为它是臣工奏折及朱批谕旨两项内容的合编,而称《朱批谕旨》,主要为了突出雍正帝本人的英明。他在该书序中曾明确表示:“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而刊行此书的目的,“俾天下臣民展读,咸知朕图治之念,诲人之诚,庶几将此不敢暇逸之心,仰报我皇考于万一耳”。尽管这里有表白自己的成分,但事实上也确不为过。如果雍正帝没有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也就不会建立密折制,当然也就不会有《朱批谕旨》的传世。

现行《朱批谕旨》收录了雍正朝文武官员222人的奏折,据统计有8000余件。而这仅仅是雍正帝批阅奏折的一小部分,据雍正帝本人讲,刊行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嘉庆年间,礼亲王昭梿曾说:“付刻者只十之三四。”不管是十之三四,还是十之二三,总之,刊行者仅占少数。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约2.2万余件,这一数字也很难说是全部。可以想见,雍正帝在位13年,其批阅奏折数量之大,确实是惊人的。

通过批阅臣工奏折,雍正帝吸收了臣下很多好的建议,并处理了许多国家大事。如摊丁入地这项重大的赋役改革的推行,豁贱为良政策的实施,以及改土归流的进行等,都是在他与臣工间进行多次交换意见后而得以实现的。《朱批谕旨》中反映的内容,几乎包括了雍正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所有大事,如整顿吏治、改革赋役、惩治贪污、打击朋党、重农抑末、改革旗务、兴办学校、军事征伐等等。人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积极进取精神。

主修《四库全书》的纪昀在收录《朱批谕旨》时,曾把雍正帝勤于阅读奏折和写朱批的情况与历代帝王作了比较:秦汉以后,皇帝对于奏章,有的看有的不看,即使看过,也只是批上一个字,名曰“凤尾诺”,“未有连篇累牍”,一一对奏疏作手敕的。唐宋以后,皇帝的文章多是臣下代为起草,偶尔写几个字就传为美谈。而做到像雍正帝那样“句栉字比,标注甲乙,几无微之不到者”,实乃“书契以来所未尝闻见者”。这既是对雍正帝的赞扬,又是对后继者的鞭策。

◎故事感悟

从《朱批谕旨》中,后人可以看出雍正帝处理政务的认真、精细、一丝不苟;他的御批又是他勤政的最好记录,他的励精图治的精神也在朱批中得以体现。

◎史海撷英

田文镜锐意兴革

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八日,雍正帝对河南巡抚田文镜任职三年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盛赞道:“及力巡抚后,三年以来,整饬河工,堤岸坚固,河汛安澜,年岁丰稔,绅衿畏法,正己率属,地方宁谧,而每事秉公洁己,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从此,田文镜成了朝野闻名的能臣,而且是雍正帝最为称许的三大臣(鄂尔泰、李卫、田文镜)之一。只要认真研究一下田文镜的经历及其对工作的态度,不难看出,他在河南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励精图治、锐意兴革的结果。

田文镜(1662—1732),字抑光。汉军正蓝旗人。雍正五年(1727)因功晋入正黄旗。祖先原居广宁(今辽宁北镇)。康熙二十二年(1683),22岁的田文镜以监生任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自从步入仕途,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过六旬的田文镜历官40载,不过当到内阁侍读学士仍是政绩平平,史书上只留下了他凭着资历而缓慢升迁的纪录,却未记载下一点可以扬名的政绩。直到雍正帝登基后,田文镜才开始显露了他的才干,并很快成为地方督抚之楷模。这当然与他多年在官场磨炼出的精明才干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能够识别、提拔他的英明君主。

雍正元年(1723),田文镜受命告祭西岳华山。途经山西时,他得知山西官员匿灾不报,以致百姓遭殃,便如实向雍正帝汇报。雍正帝极为赞赏,嘉其直言无隐,命速往山西赈灾。当田文镜圆满完成救灾任务后,即被任命署理山西布政使,他“清厘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一新”,因而使雍正帝对他更加器重,遂于雍正二年(1724)正月调任河南布政使,后又升为河南巡抚。从此,田文镜得以一展宏图。

◎文苑拾萃

田文镜在河南任上

田文镜受到雍正帝的“知遇”之恩,报效心切,用他自己的话说,“即鞠躬尽瘁,亦难报效,惟有矢此血诚,不敢一毫怠惰,一事苟且”。因此,尽管他到河南任上已63岁,而且身体多病,但他全然不顾,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对官场长久以来的陋规、科派,以及州县逃赋、隐匿土地等问题进行了整顿。他还特别注意认真执行雍正帝的各项改革措施,使之在河南得以落实。

乾隆帝励精图治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帝第四子,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统治的时期,正是清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在这个历史阶段,清王朝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而乾隆一朝正是这个“盛世”的顶点。史载:“高宗(即乾隆帝)登极,所布诏令、善政络绎,海宇睹闻,莫不蹈舞。”“纯皇帝(亦即乾隆帝)即位,承宪宗皇帝(雍正帝)严肃之后,皆以宽大为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诏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当时,江南还有民谣称:“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些评论并非都是封建文人的颂谀之词,应该说,这正是乾隆帝励精图治、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乾隆帝在位60年,大半生勤于政事。特别是在执政的前50年,处处以乃祖康熙帝为榜样,日理万机,孜孜不倦。他曾“于勤政殿扆间御书《无逸》一篇以自警,凡别馆离宫听政处,皆颜‘勤政’二字,燕居游览,无不以蒞政为务”。他曾上百次巡幸全国各地,处理了许多重要的政务,为各地官员树立了勤政的榜样。他在京城时,则每日召见大臣,披阅奏章,寒暑无间,同样被在朝官员所称道。曾在军机处任军机章京的赵翼写下了亲身见闻及感受:上(指乾隆帝)每晨起必从卯刻(早上五、六点钟),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官,计是时尚需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然此犹寻常无事时耳,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辄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

赵翼的记载,多少反映出乾隆帝前期励精图治的一个侧面。甚至到了晚年,乾隆帝仍没有脱离政治舞台,并以倦勤为戒。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已是63岁的老人,他讲了这样一番话:“朕尝读唐史云,人君无不锐始而工于初,其半稍怠,卒乃澶漫不振,朕尝引以为戒。今朕虽逾六十,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勤。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酌量精神,视古帝王耄期倦勤之义,或可稍安颐养,而此时正振作有为之日,方当乾惕日加,励精求治,不肯纤毫自懈。”

正是以这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在几十年中,乾隆帝处理了大量政务,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清王朝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感悟

乾隆帝在位60年,处处以其高祖康熙为榜样,认真整理内政,维持社会治安,力争保持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极大提高,为清朝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史海撷英

乾隆帝的出巡

乾隆帝励精图治的一个突出表现,还在于他从不深居皇宫,而是经常深入社会。他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及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畏艰辛,频频出巡,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统计,终乾隆一朝,各种巡幸活动达150次之多,其中包括拜谒东、西陵及盛京三陵,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及秋弥木兰,东巡曲阜,南巡江浙,巡幸中州,西巡五台山,以及巡幸明陵、盘山及天津等畿辅地区。这种极为频繁的巡幸活动,不但在260多年的清朝历史上首屈一指,而且在2000多年的历代封建帝王中也极为罕见,对于乾隆时期全国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苑拾萃

乾隆结束文字狱

乾隆即位后,积极处理雍正朝遗留的政治积案,努力调整统治政策,使雍正朝因过于严厉而造成的败政得以纠正。如雍正朝大兴文字狱,使全国上下各级官吏和士子人人自危,“士子以诗文为戒”。乾隆帝登极之初便颁发谕旨,声明“嗣后一切章疏,以及考试诗文,务期各展心思,独抒杼轴,从前避忌之习,一概扫除。”此外,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控制都有所放松,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不仅使雍正朝改革的主要成就得以巩固,而且使清朝政治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