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9439000000021

第21章 政通人和现盛世(5)

唐玄宗即位之初,即采取措施,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唐玄宗曾裁汰冗员,裁减闲散机构,慎选官吏,整顿吏治;又曾亲自复试吏部新任县令,斥退不合格者40余人。

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开元三年、四年(715、716),关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他接受姚崇的建议,派出专使督察州县大力捕蝗,大大减轻了灾害。另外,唐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

高宗以后,府兵制逐渐破坏。开元十一年,玄宗废府兵番上宿卫制,改用募兵制,即招募壮士充任中央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他又全部募人戍边。这样的兵制改革,节省了番上、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开元时期是唐朝最隆盛的时期,史书上说:“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故事感悟

李隆基即帝位后,励精图治,先后任用了像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一批贤臣、能臣,使唐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面貌蒸蒸日上。在他与众臣的努力下,唐朝的统治得到了加强,社会得以稳定,生产得以发展,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史海撷英

唐代的商业与市集

唐代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70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108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东市有220行,数千肆,四周还有许多为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西市比东市更繁华,而且外商云集,“胡风”甚盛。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

◎文苑拾萃

唐代中日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鉴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50多年,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安。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曾主持扬州大明寺。唐玄宗时,应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十多年间,五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东渡方获成功,后到达平城京,此时他双目已失明。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后逝于奈良唐招提寺。

奠定“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帝是有清一代著名的皇帝,即使在历代有作为的帝王中也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他8岁登基,自幼好学,善于钻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勤政,有利于励精图治,一展宏图。他说过,儒家经典直接关系着政治之道,因此,“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并以此来“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康熙九年(1670)十月,他下令举行“经筵大典”,即使在平定三藩叛乱的紧张时刻,仍然“每日进讲如常”。康熙帝在宫中,“不时温习,未有间断”,用于政事之中,“务期躬行实践”,“以资治道”。

满怀雄心大志的康熙帝亲政以后,清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如抗击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噶尔丹之乱,六次南巡治河等,康熙帝或亲自东巡,多方部署;或明确谕令,坚持原则;或三临前线,身先士卒;或亲至河道,指授方略。“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康熙帝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坚持“一事不谨,则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则贻千百世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详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出巡,规定:一应本章俱三日递到一奏。十月的一天,康熙帝等到了二鼓,还不见本章送到,问之数次,因未经递到,他强调指出:“奏章关系国政,最为紧要!朕凡在巡幸之处,奏到随听览,未尝一有稽留。前此递本官员因其迟误,朕已经重处。此番本章何又至今未到?今日奏章不拘时刻到来,尔等即便呈进,朕宵兴省览。”是夜四鼓,本章才递到呈进,康熙帝立即披衣而起,一一详审,通宵达旦。次日黎明,康熙帝将折本全部处理完毕。

夜分而起,未明求衣;彻曙听政,日哺而食;数十年间,极少间断。这是康熙帝勤于政事的突出表现。康熙帝于每日清晨至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与大学士等集议处理,这就是御门听政之制。而康熙帝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务在精勤,有始有终。在他执政的前几十年间,“夙兴夜寐,有奏即答,或有紧要事,辄秉烛裁决”。即使到了晚年,右手因病不能写字,仍用左手执笔批旨,而决不假手他人。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遗诏中说:“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这并非过誉之词。

康熙帝的勤于政务,以身作则,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来的雍正帝、乾隆帝等树立了勤政的榜样。

◎故事感悟

康熙亲政以后,清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许多治国的大问题上展示出了他出色的治国才华,而他的勤奋也是历代在帝王中数一数二的。因此,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皇帝,造就了大清王朝的盛世局面。

◎史海撷英

康熙的老师陈廷敬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既是康熙的近臣,又是朝廷的重臣。陈廷敬20岁左右离开自己的家乡后,中进士、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之多,并且参与国家军机政要达50余年之久,多年来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顺利发展、康熙盛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对于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全面施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可以这样说,陈廷敬和康熙帝之间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整个清王朝政治的发展走向。这位历任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吏、户、礼、工部侍郎、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根据史书记载,他的一生从来未曾外任过,一直在中央各部院担任官职,前后大约有半个世纪之久。这在清王朝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文苑拾萃

康熙辨误

康熙一生南征北战,东巡西狩,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基本上没有离开骑射生活,同时他又以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著称于世。他在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医学、经史、书法、诗画等方面,可以说无不研究,其爱好和知识的广泛,是历代帝王中少见的。康熙虽然提倡读书,但并不拘泥书本。康熙曾列举他在热河捕萤数百,“盛以大囊照书”进行试验,结果是根本看不清书中之字为例,指出囊萤读书的记载不可尽信。

雍正与“朱批”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

清雍正帝是历史上著名的勤政之君。他“惟日孜孜”,“朝乾夕惕”,《朱批谕旨》正是他这种励精图治精神的历史记录。

《朱批谕旨》是雍正帝对臣工所上奏折用朱笔(红笔)所做的批示。雍正帝登基后,为了“宣达下情,洞悉庶政”,同时为了使内外臣工共知其“勤求治理”之心,遂创建密折制,让内外臣工随时奏事,“以广咨诹,其中确有可采者即见诸施行”。密折制的建立,加强了皇权,同时体现了雍正帝的进取精神。奏折直达御前,雍正帝批谕之后再交下执行,然后定期缴还回宫。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将本属君臣之间的私人通讯编辑成册,刊行于世,称为《朱批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