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健:康体健身
9438400000017

第17章 中国功夫 名扬天下(2)

◎文苑拾萃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坐落于今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四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该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器械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使用过的物品。陵园则位于小南河村南,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陵园还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包括四部分:幽燕之初露锋芒;奋发智勇,誓雪国耻;创建精武,强国强种;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4月29日迁葬于此。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从建成之日起已有无数爱国人士前来参观瞻仰,重温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如今,该纪念馆已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芗斋创编“健身桩”

◎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格言

王芗斋(1887—1963年),原名向斋,字字僧,河北深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中医研究院、保定中医研究院任“站桩功”(身桩)疗法顾问。著有《意拳正轨》、《站桩功》、《大成拳论》等。

王芗斋幼时多病,身材矮小,遂放弃读书寻师求强身之术。1904年,他拜同乡形意拳名家郭云深为师。后郭病卧不起,王芗斋朝夕侍奉,得郭青睐,传以精要。芗斋得传之后,苦练数年,不仅体健力强,还擅长技击。成年之后外游各地,广交拳友,切磋技艺,又学得太极拳、八卦掌和福州踪鹤拳等。王芗斋经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融会贯通,摆脱拳套,注重站桩,创成以“浑元桩”为本,重“意”弃“形”,讲究实搏散手的现代“意拳”(也有人称之为“大成拳”)。1930年至1937年间,王芗斋在上海传拳。后返回北京,在保定和北京一带传拳、行医,为“意拳”和他整理创编的保健“站桩功”(健身桩)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王芗斋在《养生桩简介》和《健身桩漫谈》两篇文章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他创编的“健身桩”。他说:“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祛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健身桩)。”

他在谈到站桩功的基本作用时说:“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他还认为,健身桩既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式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次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王芗斋在总结自身实践以及所有练此功的人时说:“这种运动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50年来从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几都有效果。”他还认为,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关于健身桩的效果问题,王芗斋说:“经过四五十年的经验,其效果虽因人而病而异,有大小快慢之别,但除去随学随练之外,没有疗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人病愈之后继续锻炼,大多收到转弱为强,老当益壮之效。”

王芗斋研究和实践健身桩50余年,他为人们健身治病提供的这一方法,内容比较丰富,也为许多人所采用,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

◎故事感悟

王芗斋将武术和康体健身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独创了“健身桩”。他的这种为武献身、执著于武术、极力寻求健身之道的做法,使很多人受益匪浅。

◎史海撷英

武术的变迁

武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同时也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斧﹑钺﹑钩﹑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出现,步骑兵逐渐兴起,并且武器的样式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在随后的秦朝,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汉代,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武艺停滞不前。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通过考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宋代时,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明朝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击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朝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等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那时形成。

民国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视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各体育院校﹑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各地武术协会也纷纷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功夫皇帝李连杰的健身心得

◎身体是心智的仆人,是表现心智的中介。关心身体,了解身体方面的知识,并发展体质。以循序有组织的训练来锻炼身体。——名人名言

李连杰(1963—?),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动作明星、国际功夫巨星、武术家、慈善家,“壹基金”创始人,“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形象大使,“世界武博会”形象大使。曾居北京、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

李连杰是中国著名的动作演员。

银幕上的李连杰就像一架性能卓越的打斗机器。无论他扮演的少林英雄、武林宗师,还是保镖、杀手、超时空战警,个个身手敏捷,动作出神入化令人目眩。而银幕下的这位“功夫皇帝”则显得谦和、内敛,武术在他口中不再是“好勇斗狠”的代名词。

李连杰认为,“健身”与“健心”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练习武术类项目的人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人在训练之后更加好勇斗狠,那就和健康的方向背道而驰了。所谓“武德”绝不是空谈,而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

“健心”的要求对所有参加运动的人都是适用的。李连杰认为,不论参加什么运动,首先要记住运动的目的是健康。一个有健康心理的人决不会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去服用对身体有害的药物。追求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否则,会因急躁冒进,造成运动损伤,甚至会作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害人害己。

那么该要怎样做到“健心”?李连杰说:“要从运动本身得到乐趣,要追求成绩,但不要追求名次、奖金、名誉等。”

李连杰认为,健身决不应该局限在几种特定的项目上。绝不是走进健身房才叫健身。他以自己为例,从未进过健身房,身体素质却超过大多数健身者。他能用12秒跑完100米,整日骑山地自行车郊游,曾经徒步登上80层的高楼。除了具备良好的体能,他的力量也很出色。他能负重200公斤深蹲,卧推100公斤。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这些运动成绩都是相当出色的。

李连杰能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可不是靠吃老本。他有一套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计划。他的训练项目不拘形式,但绝对实用。首先是跑步。他认为跑步是最简单而且效果最好的健身方式,“一个不练习跑步的人根本不能叫做健身者”。他工作繁忙,因此跑步的时间、距离、场所都不固定。但是只要有可能,他每天都要跑至少5公里。

压腿、劈腿、踢腿是李连杰每天雷打不动的必练项目。它们对场地和时间都没有要求。李连杰一有机会就做这些被他称为“伸展筋骨”的动作。他认为这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锻炼的最好方法。

李连杰的家中有深蹲架、卧推架和一副杠铃。在家的时候他会做8—12组深蹲和6—8组卧推。但像他这样的大忙人经常出门在外,那时他就采用替代方法。他用俯卧撑代替卧推。深蹲比较麻烦一些。对于他这样能连续数小时蹲马步的人来说,不负重的深蹲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对此,他的解决方案是单腿蹲。他的单腿蹲除了次数大大超过常人,难度也有大幅增加。他会在站起时顺势跳起,或者在动作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上静止几分钟。有时他还会蒙上眼做,他认为这对提高平衡能力也大有好处。除此以外,他每天都做仰卧起坐。

由此可见,假如能将武功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并将健身与健心有机融合起来的习武者才是真正的武术家,李连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故事感悟

健身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修为。假如将健身的意义深化则是“健心”,即健身要与健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转化为一种有益于身心的自觉行为。在该方面,李连杰为人们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李连杰曾受周恩来赞赏

1971年夏季,李连杰开始习武,那时暑假长达一个月,家长不希望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在街上乱逛,于是把他们送进现在的北京体育学院暑假学习班,糊里糊涂地,李连杰就被分在武术班。当9月份学校开学后,包括李连杰在内的20个人却被通知每天放学后继续回到这里接着训练,其中李连杰是唯一一名一年级的学生。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鲜感过去了,训练变得越来越苦,3个月的训练后,大部分人退出了训练,20个人中只剩下4个人。一年过去了,9岁的李连杰准备参加平生第一次比赛,实际上,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这次比赛既不是政府举办的,也没有奖金,唯一的奖品就是:最棒的表演者会被公认为“优胜者”。然而,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精英。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这是李连杰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北京。离家的那天早晨,李连杰的母亲开始哭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去了济南,最后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文苑拾萃

李连杰个人名言选录

1、只有了解了痛苦,才能够真正的快乐。

2、我对人家如何评论我,说喜欢我也好,不喜欢也罢,我都没有想法。因为,每个民族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不一样的。

3、我始终相信是你的便是你的,当然自己也要付出努力,否则机会来临也没能力面对,这亦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4、我只是一个演员,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演一些英雄人物,但我不是英雄,我演坏人,我也不是坏人。电影是个艺术,怎么样能够把那个电影的角色趋向完美,那是最主要的。

5、人无信念,难成大事。

6、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爱。武术是用来平息争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