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贞:坚贞不移
9435700000010

第10章 只要主义真(1)

何惧白色恐怖

◎坚强而不屈,义也。——《荀子·法行》

郭隆真(1894—1931),原名郭淑善,化名石衫、石珊、林一、林逸。回族,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郭隆真积极投身爱国洪流,和邓颖超、刘清扬等一起筹备成立了有600多人参加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为天津学生运动出色的领导者之一。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等领导的“觉悟社”在天津成立,郭隆真成为其中的重要骨干。

1920年,郭隆真和周恩来、张若名等190多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经周恩来、尹宽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与李富春、蔡畅一起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到北京,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国民党特别市党部任妇女委员会委员,负责对城内外各大学校进行宣传并联系女学生的工作,主办进步刊物《妇女之友》。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杀害。身在北京的郭隆真处境危险,但她仍镇定自若地坚持斗争。为了掩护同志们转移,她不幸被捕。一年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29年春,郭隆真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从事工人运动,任哈尔滨中东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党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她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建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当时的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在总结中东路工人斗争经验时,称郭隆真是“工作上最积极,在政治上又正确的大姐”。

1930年秋,郭隆真奉派到山东工作,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在青岛被反动当局作为“共产党重要分子”逮捕。敌人对她施以各种酷刑,威逼利诱,逼她说出党的组织和她的任务,要她写悔过书。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词拒绝。

1931年4月5日,郭隆真被绑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敌人在行刑前还不死心地对她说:“现在你只要说出共产党的秘密,便可获得自由。”郭隆真坚定地回答:“宁可牺牲,绝不屈节!”她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7岁。

◎故事感悟

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奔赴刑场时仍旧面不改色,信念坚定。就像某位名人称赞郭隆真的那句话一样——为了光明而战!

◎史海撷英

李大钊就义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李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4月6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李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都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4月28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李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20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起绞杀。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1933年4月23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李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一些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文苑拾萃

觉悟社

觉悟社是五四运动中天津青年学生的进步社团,是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骨干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20余名青年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地点在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4号。他们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爱国进步力量开展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改造社会挽救祖国的革命斗争活动。现在的馆址就是当年觉悟社经常集会活动的地方。1982年修复,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立觉悟社纪念馆。

只有一个信念

◎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方志敏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弋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共党、团组织。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国共合作时,他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委兼农民部长、江西省农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前,他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1935年1月24日,在江西德兴县陇首村与国民党军作战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初,在20多万国民党军的围剿下,不足一万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师未捷身先死”。

1月24日,方志敏在率领队伍突围时被叛徒出卖了。被敌人押到江西省玉山县敌四十三旅七十七团后,敌团长设下了丰盛的宴席,妄图收买这个“穷人的主席”。但方志敏拒绝赴宴,敌人于是将他押送到旅部。当时,敌旅长为了达到收买方志敏的目的,使出了自己最为奸猾狡诈的一招。

那天,敌团长又一次摆上了宴席,为了表示自己对方志敏的重视,他还请来了早年混迹在我地下中心,与方志敏曾有旧谊的敌玉山县长。当敌人转弯抹角劝说方志敏投降时,方志敏大手一挥,怒斥道:“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苏维埃和革命。”看到敌旅长和县长还不死心,他霍地站了起来,怒视着敌人,又一次说道:“我方志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桌上,方志敏慷慨激昂,怒斥敌人。敌旅长和县长劝降招数使尽,只得狼狈收场。此后他们没办法,于是将方志敏脚上带上了十斤重的脚镣。还把他带去荒郊野外,使尽酷刑。

为了使威武不屈的方志敏屈服,敌旅长让人将他五花大绑,命人将一个大大的铜块放进火炉中烧红,企图对方志敏施以烙刑。当敌人用铁钳钳起那通红的铜块,威吓方志敏时,方志敏大声地说道:“国民革命为工农,我方志敏一生为工农,无罪;国难当头,我方志敏北上抗日,无罪……”

敌人看到方志敏还不投降,于是将那块冒着青烟的滚烫铜块烙向了他。方志敏顿时昏了过去。醒来后,方志敏掷给敌人的是一句铿锵有力的话:“革命者怎怕铜烙,又怎会怕死?!要想让我屈服,做梦!”

此后,敌旅长将方志敏押解到江西的上饶。赣东剿共司令赵观涛和专程从南昌赶来的俞伯庆都想说动方志敏投降。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文武搭配,能在思想上缴下方志敏的“枪”。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又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

俞伯庆,这位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彻底失望了,他和赵观涛决定将方志敏押送到南昌。他们在南昌召开“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同时将方志敏游街示众。可万万没想到,方志敏在关押的囚笼车里却向民众高声演讲。他说:“同志们,同胞们!我很高兴还能和大家见见面,还能和大家讲讲话。我们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内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统治剥削,国已不国,民不聊生,只有实现共产主义……”

这时,敌人万分惊恐,他们不让方志敏讲下去,要将他关进装甲车内。愤怒的人们立即大声责问道:“方志敏爱国有啥罪?爱国无罪……”

此时的方志敏用最后一丝力气,大声地说道:“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不惜自己的生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不管我的生命到哪里为止,我都会为我的信念而献身!”

敌人没有办法,又把方志敏押回到监房,并对他施以酷刑。以后,请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这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出场。方志敏回答他的仍是那句响亮的话:“头颅可以断,信仰不可移。”

不甘死心的敌人又先后请出了国民党“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和蒋介石。他们面对一腔正义决不舍弃信念的方志敏黔驴技穷了。不得已,他们提出了自己最低的要求,只要方志敏肯在报上刊登一则启事,说自己脱离革命,就给他自由,并委以重要官职。方志敏回答他们的却是轻蔑的一笑。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敌人杀害了。牺牲时他只有36岁。

◎故事感悟

“穷人的主席”志不“穷”,方志敏同志的共产主义信仰永远像钢铁一般坚定。方志敏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品格,大智大勇、英勇无畏的高风亮节,怎能不让我们向他学习、向他鞠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史海撷英

弋横暴动

1927年9月,中共弋阳区委和横峰区委成立,分别由方志敏、黄道任书记。与此同时,在弋阳九区建立了20余个农民革命团,作为发动农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的组织。9月下旬,方志敏从弋阳赴鄱阳,参加中共鄱阳县委和赣东北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后,方志敏返回弋阳,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准备秋收暴动。计划先攻下弋阳县城,把弋阳作为今后发展的根据地。并建立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作为发动暴动的武装骨干。

10月底,经过充分准备,方志敏和弋阳区委发动九区农民3000余人举行秋收暴动,一举攻占烈桥镇,赶走劣绅张念诚。弋阳九区暴动,揭开了赣东北弋横暴动的序幕。

继弋阳九区暴动之后,方志敏又领导了横峰年关暴动。

1928年1月2日,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窑头村主持召开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党员会议(史称窑头会议)。会议选举方志敏、黄道、邵式平、方志纯、吴先民、邵棠、方远辉组成中共五县工作委员会,方志敏任书记;成立起义总指挥部,方志敏任总指挥。

窑头会议后,为了扩大暴动区域,暴动总指挥部于1928年1月间发出各地同时暴动的通知,并决定各地起义队伍向外围猛烈发展。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被镇压,贫苦农民平债分谷分财物,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

1928年2月,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向弋横暴动区域进攻,暴动队伍受到严重损失。方志敏等率领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建立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弋横根据地,后来发展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文苑拾萃

方志敏纪念馆

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对外又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级重点烈士纪念馆建筑保护单位。1977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03年10月闭馆进行改建,2004年元月重新开放。

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纪念馆后为烈士陵园,林木葱郁,碧水回环。馆前广场上,大理石雕刻的方志敏塑像肃穆庄严。底座上刻有叶剑英挽方志敏的一首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真理高于一切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徐悲鸿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非常忧虑,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主义特别不满,对蒋介石这个国民党的“最高领袖”也没有好感。1935年,蒋介石五十寿辰,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张道藩要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再三相请,都被徐悲鸿一口拒绝。

有一天,徐悲鸿正在作画,他的老同学张道藩推门进来。这个当了国民党大官的同学一进画室,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蒋介石的照片递给徐悲鸿,开门见山地说:“悲鸿,蒋委员长快过50大寿了,想请你这枝生花的妙笔为他画一张肖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徐悲鸿两道又黑又粗的眉毛紧紧地拧在了一起。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早就深恶痛绝,一听要他为蒋画像,便冷冷地说:“我从学画以来,还没有对着照片画过人像。画这类画,上海城隍庙不少店铺画得又像又快,你往上海跑一趟,肯定会使你满意的。”

不等徐悲鸿说完,张道藩的脸涨得像个紫茄子。他结结巴巴地说:“你,你居然,敢不给蒋……蒋委员长画……”

徐悲鸿坚定地说:“我就是不画,你把照片拿去吧!”

张道藩再也装不出笑脸了,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同学,你不画,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这可由不得我。”说完,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