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9435000000012

第12章 勇于探索(4)

陈实功平时以“五戒”、“十要”要求自己。“五戒”的主要内容是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人要平等对待;医生不得远游,不得离开职位,以免危急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发生意外等。“十要”主要是要求医生勤读先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使临症不会发生错误;对药物则一定要精选,绝不可粗制滥造等等。

◎故事感悟

陈实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科医学家。他重视医学基础理论,提倡“治外必本诸内”的学说,反对轻视诊断,乱投药物,纠正外科易于内科的错误观点,对疑难病例据实客观分析,以及在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手术等方面敢于求索创新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史海撷英

江南民变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时,为了增加皇室的收入,挖空心思地榨取百姓的血汗。从1596年开始,他派遣宦官到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大镇做“税监”、“矿监”,搜刮钱财。税监在重要城镇和水陆交通线上设立关卡,拦截商人,强行征税。在长江航线上,关卡林立,以至行船一日,要缴税五六次之多。老百姓的车船房屋、牲畜粮食,都得缴税。矿监更是霸道,他们常说张三或李四家的房屋下面有矿藏,祖坟下有矿藏,被诬人家只好送礼,磕头求情,以免拆除房屋或祖坟被掘,有的甚至被闹得家破人亡,仍免不了房屋被毁,祖坟被挖。税监、矿监的疯狂掠夺,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文苑拾萃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系由明代陈实功编著的一本外科专著,成书于1617年。

《外科正宗》全书共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一百多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书中绘有插图三十余帧,描述各种重要疮肿的部位和形状,最后又介绍了炼取诸药法。在中医外科书中,本书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因而备受后世推崇。是一本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颇高的中医外科名著,可供学习和研究中医外科以及临床医师参考之用。

吴又可专攻温病

◎有恒则无所不破,水滴石穿,绳踞木断,间断无所能成。——康有为

吴又可(1582—1652年),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明代江苏吴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瘟疫论》一书,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

明朝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崇祯十四年(1641年),吴又可亲自见到疫病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猖獗流行,很多人都染上了病,有的甚至全家都染上了病,一条巷子里一百多家,没有一家幸免,一家数十口人,没有一人活下来。当时,不少医家出于职业道德,热心地为病人治病,可是却错误地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这种疫病,结果白白死掉的人难以计数。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吴又可还深感那些可怜的病人没有死于疫病,反而死于医家之手的沉痛教训,决心对温病的成因、传染途径以及平日用过的验方作深入仔细的研究和探索。

吴又可对先代医家的医学著作钻研之余,还经常冒着患病的危险亲自到传染病发生的地区进行采访、调查,并将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日积月累,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温病和治疗温病的经验。

吴又可是一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人,他反对因循守旧,富有革新思想。他认为先代医家张仲景虽写了《伤寒论》,可是只是针对一般外感风寒的,和瘟疫迥然不同。对于传染病的病因,他认为“既非风寒所致,也非湿热造成的,而是天地间一种不同寻常的气导致的”。对于所谓的“异气”,他又称为“戾气”或“杂气”。他认为“戾气”的种类很多,只有某一种特点的“戾气”才能诱发出一种特定的疾病。

他还进一步肯定“戾气”又是疔疮、痈疽、丹毒、发斑、痘疹之类外科和儿科病症的原因。这种把传染病的病因和外科、小儿科传染病感染疾患的病因,都看成是由于“戾气”引起的见解,对于外科、小儿科疾患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此外,在对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吴又可主张针对发病的原因而进行医治,他说“因邪而发热,但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己。夫邪之于热,犹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独存者”。他希望终有一日,能发明治疗各种病患的特效药。所有这些,都涉及现代传染病的各个方面。他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而他的成绩是在东西方都还没有应用显微镜来观察致病微生物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是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吴又可根据自己长期对温病的观察和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写成了《温疫论》,书中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传染病的新思想和新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事感悟

吴又可的成就启示我们,在科学的领域里,前人的成就应该尊重,但又不能被前人所定的框框限制和束缚。吴又可敢于跳出当时绝大多数医家所拘泥的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古法,跳出只在伤寒学的注释上转圈圈的窠臼,猛烈抨击墨守伤寒成规的做法,这种善于思考,勇于突破前人框框的进取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隆庆新政

隆庆新政是明朝明穆宗朱载垕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承平时期。明穆宗统治期间以隆庆作为年号,朱载垕因为即位前一直生活在宫外藩邸,所以较为体察民情,《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明穆宗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较大的改观,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隆庆新政。

◎文苑拾萃

《瘟疫论》

吴又可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撰成《瘟疫论》,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两卷,补遗一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瘟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瘟疫名实和疫疬证治。

吴氏认为,瘟疫之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戾气有多种,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具有侵犯一定脏器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并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

程国彭著《医学心悟》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程国彭(约1680—?),字钟龄,号恒阳子,歙县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程氏为佛教徒,晚年在歙县普陀寺修行,法号普明子。

程国彭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一位医术高明而享有盛誉的医学家。

程国彭少年时体弱多病,每次生病都缠绵难愈,于是他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名师指导,主要靠自学。他刻苦攻读了多种医书,特别是对先代一些有成就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更是认真钻研,手不释卷。他十分推崇东汉时代奠定中国临床医学基础的医学家张仲景,但也认识到作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应该博采众家之长,否则容易失之于偏。因而他下工夫专门钻研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李杲、朱丹溪等名医的论述,汲取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和医疗经验,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综合分析,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他治救了无数的病人。他在晚年编写了《医学心悟》这部浅显实用的临床著作,为普及临床医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医学心悟》一书,共十余万字。首先分析介绍了医家治病所以产生误治的多种原因,指出学医者应如何掌握诊脉的要点,医生应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明辨病症的八纲(即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性,并着重论述了治疗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所谓八法,在历史上中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东汉张仲景是运用较早的一位,但当时还不够系统、完备,也没有“八法”的名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充实和发展,程国彭将八法的定义、辨证用法、治疗适应征和禁忌征以及如何掌握八法要领等,在紧密联系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予以阐释发挥,对于学习临症的医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程国彭还在《医学心悟》中列述了常见病症一百余种,包括多种内科杂病、伤寒、疫病、妇产科病症,以及一些外科、五官科、口腔科病症,每种分别记述其病因、症候、诊断和治疗。全书的理论部分论述简要,剔除了古说中的不少糟粕内容,病症分类清楚,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个人自拟的经验效方。其中如治疗各种咳嗽的止咳散,治疗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适用于肺燥痰饮病症的贝母栝蒌散,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消瘰丸,以及治疗闭经的泽兰汤等,都具有较好的疗病效果,后世临床医生颇多采用。由于程国彭是一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家,故其著作刊行后,不少医家用以作为教授门人弟子的教本。

作为一位医学家,程国彭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他酷爱自己所说的这门学科,坚持不懈地认真钻研求索。在读书过程中,凡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他都牢记在心,不肯放过,昼夜不停地琢磨,当恍然大悟时就拿起笔记录下来。就这样,经历了30年,他才深觉医道精微。他认为,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辄止,学贵沉潜,不能浮躁涉猎。他还说:“医生所做的事,是性命攸关的事,在技术上不可以不精;在思想上,不能不时刻怀着体恤患者的慈悲念头;在读书明理上,不达到豁然大悟,是不可以停止的。”

由此可见,程国彭热爱医学,专心致志,固然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医生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这也是他严谨不苟,钻研探索的深层动因。

程国彭对自己的学习严格要求,不满足于一般的理解,而要求达至大悟,他的医著也正是因此而命名的。这和一般寻章摘句,抄袭敷衍的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

同时他也善于读书,比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国最早的临床专著之一,全书有397法,113方,历来被认为比较难读,更不容易贯穿理解。他在潜心探索十多年之后,将伤寒的病理总括为“寒”、“热”、“虚”、“实”四个字,并从四字引申为八句:“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如果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从散论杂议中思索出如此精辟见解的。

◎故事感悟

由于少年体弱多病,程国彭深知病人的痛苦,因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刻苦钻研并博采其他医生的专长,他很快就成了著名的医生,并著有《医学心悟》一书,为我国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医学心悟》使后人受益匪浅。

◎史海撷英

清顺治时的文字狱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已是空前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清朝人“言论自由之人权”的第一次恶化,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

清人“言论自由之人权”的第二次恶化,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廷龙明史案。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龙双目皆盲,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励,出钱购买明末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窃改为己作,定名《明史辑略》。因所续诸传多有冒犯清朝开国事,被落职知县吴知荣在敲诈未遂后举报京城,从顺治十八年查至康熙二年,历时二年,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已故庄廷龙也被“戳其尸”。这一次恶化的重要标志在于,“文字狱”可以“株连极广”,不仅九族须灭,所有撰稿者、作序者、校对者、抄写刻字者以及购书者,“一个也不能少”,“皆不免于难”。

◎文苑拾萃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是综合性医书,五卷,由清朝人程国彭撰于1732年。卷一总述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二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三至卷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症论治,每症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

孔尚任写《桃花扇》

◎不可因倦而鲜终。——洪应明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