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十日,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援北汉回师途中的耶律沙往救,又命耶律休哥率五院精骑增援。七月初六,耶律沙军先抵幽州城外,与宋军战于高梁河畔,被宋军击败。宋军乘势追击,时近黄昏,休哥军人持两炬突然由间道而至,宋军不备,休哥与斜轸合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军猛烈反击,城中的耶律学古闻援军至,亦开城出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仅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今河北涿县)乃止。
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姚天福号称“虎臣”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
姚天福(1230—1302),字君祥。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元世祖时期的监察官员。至元十一年(1274)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经常怒斥阿合马之奸,“廷折权臣,帝嘉其直,赐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
当姚天福刚刚担任御史时,其母亲就告诫他说:“古称公尔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亡人为恤。”希望他不要总是考虑老母的安危,而要以尽职尽责为重。姚天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母亲的愿望。不论是帝王、大臣,还是豪右巨奸,只要于国不利,于民有害,他都敢于直言谏诤、坚决抨击。
开始,元朝的御史台任命了两位御史大夫,至使“纲纪无统”,指令不一。姚天福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向元世祖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上疏说:“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当时的御史大夫一为玉连帖木儿,一为孛罗,都是当时的名臣。姚天福以国事为重,不怕触犯自己的顶头上司。元世祖认为他言之有理,立即转告了二位大夫。孛罗主动提出自己年幼,甘愿让位。姚天福这一建议对元初监察机关的完善起了重大作用。
当时,姚天福负责腹里地区的监察工作,他发现有些出使的人欺压人民,索取贿赂,于是便微服私访,详细了解了那些人的罪状,上奏元世祖“戮之以徇,豪右慴服”。
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又下诏“罢各道按察司”。姚天福对御史大夫玉连帖木儿说:“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至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玉连帖木儿恍然大悟,说:“微公言,几失之。”当天晚上就去进见元世祖,上奏了姚天福的意见,元世祖同意复立各道按察司。
至元十六年(1279),天下统一,姚天福被任命为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后来又担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了行省大臣几十条罪状,元世祖因其有战功,特别原谅了那位省臣,但却“流其党与,州郡称治”。后来,姚天福曾进入中央政府任刑部尚书。至元二十六年(1289)再次担任淮西按察使,“按钜奸一人,没其家资,政化大行”。
至元二十八年(1291),奸臣桑哥被镇压,清查其党羽时,发现平阳一带人数较多。于是,元世祖任命姚天福为平阳总管,依靠他“穷治其事”。至元三十一年(1294),姚天福被任命为真定路总管,那里的“驿传之需,复为民害,天福更议措置之方,使不扰民,宪长争之。省臣以其事闻,诏从之,颁其制为天下式”。
◎故事感悟
姚天福立制行政,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民众,因此对那些害民之政总是深恶痛绝,即使与某些长官发生争执,也决不让步,直到“使不扰民”才善罢甘休。综观姚天福一生的所作所为,元世祖称他为“不畏强悍”的“虎臣”,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史海撷英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
蒙哥去世后,他的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有一位将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虽为幼子,但已经成为蒙古汗国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举为大汗。而忽必烈抢在他之前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建大本营。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此被他的党羽,即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当时他44岁。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这次仓促的选举是非正式的。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聂思托里安、教徒学鲁合的支持下,在和林被拥立为大汗。在中国,控制着陕西和四川的蒙军将领们倾向于阿里不哥一边,但忽必烈不久就把这两个省的军队争取到他一边。忽必烈的副将们在甘州东部(甘肃境内)打败了阿里不哥军,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在对蒙古统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权。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兵力向大蒙古汗国本土推进,他于1260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叶尼塞河上游撤退。接着忽必烈错误地设想战争已经结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军队后,回到中国。1261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在戈壁边境上打了两仗。第一仗忽必烈获胜,然而,他再次错误地没有追击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尽管战斗十分激烈,但却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站在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一边的有窝阔台系的领导人、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的统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鲁忽,阿里不哥曾帮助阿鲁忽从其堂兄妻、兀鲁忽乃手中夺得察合台兀鲁思。由于这一支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相僵持,直到1262年底,阿鲁忽背弃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变了形势。当忽必烈赶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占领和林时,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与阿鲁忽作战。阿里不哥被两军围住,最后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没有杀他,但是却处死了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聂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鲁合。为谨慎起见,他把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文苑拾萃
《大元一统志》
元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请编纂大一统志,世祖忽必烈遂命他与少监虞应龙等人搜集材料编纂此志。至元三十一年(1294),书成。但此后又陆续得到《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又重新编修,由孛兰盼、岳铉等人编纂,于大德七年(1303)完成。前后历时17年。此书按各路、州、县分别记述各地区有关的史地,内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官迹、人物、仙释等门类。此书所引用的材料,江南诸省大多取材于宋《舆地纪胜》及宋元时所修各地方志;北方诸省则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和宋元时所修方志;边远地区的内容则是采自元朝新编《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等书。因此,《大元一统志》中保存了大量宋朝、金朝、西夏、大理国、西辽、吐蕃、蒙古高原、元朝时所修方志书中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此书对元朝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以及地理、地质、考古等的记载,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此书在明朝时就已散失,然而在明修《一统志》、清代编《清一统志》中都存有《大元一统志》中的若干资料。今有金毓黻辑成的《大元一统志残本》15卷,又与安文溥辑成《大元一统志辑本》4卷。
杨阜辞宴
◎临难而不失其德。——《吕氏春秋》
杨阜(生卒年不详),字义山。天水冀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的官员,早年以对抗马超而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曹睿。三国时期曹魏名臣。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
杨阜精明强干,曾亲手与马超交战,身上受过五处伤。马超无可奈何,只得逃出关中。杨阜因征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在协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征战中,杨阜发挥过巨大作用。
杨阜为人刚正不阿,这里所写的两件事,说明他对主将,甚至对皇帝毫不逢迎,决不屈从。他的胆量和气魄,不亚于唐太宗时直言敢谏的魏征,至今被人们所称颂。
在汉中一次大战中,曹洪在和马超会战中打了胜仗,一时高兴,大摆宴席,宴请将士。席上,曹洪令家中歌女穿着薄薄的透明的衣服在鼓上跳舞,满座的人几乎都笑了,有的还大声喝彩。这时,只有杨阜一人勃然大怒,呼地一下站了起来,厉声斥责曹洪道:“男女有别,这是国之大节,哪有在稠人广众中裸露女人身体的?即使桀、纣再淫乱,也不会有过于此的。”说罢,怒气冲天地拂袖而去。
曹洪闻言猛醒,立即让歌女退下,请回杨阜,对他肃然起敬,从此心中开始惧他三分了。
曹洪是曹操的爱将,杨阜也敢于当面指责他。这样不逢迎、不屈从,只有刚正不阿的杨阜才能做得到。
曹操的孙子魏明帝即位后,杨阜到朝中做官,更是多次向皇帝进谏。无论是在皇帝的服饰方面、宫殿建筑方面,还是在公主出殡和后宫人数上,杨阜都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话说得非常激烈。杨阜曾六次进言,劝魏明帝要勤政爱民。
◎故事感悟
杨阜的刚正不阿出自天性,他敢于说话,无畏无惧,连皇帝都让他三分,从未怪罪过他。杨阜和他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史海撷英
杨阜战马超
建安十六年(211),马超战败于渭南,逃至戎狄处。曹操追至安定,时苏伯反于河间,不得不引军东还。杨阜谏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大军退还,若不严加守备,陇西诸郡,恐怕难以保全。”建安十七年,马超率戎狄卷土重来,又有张鲁大将杨昂相助,时诸郡响应,唯杨阜所在冀城久攻不下。自正月僵持至八月,救兵不致。
别驾阎温潜出求救,不成,为马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皆有降意。杨阜苦谏不从,开城请降。后刺史、太守皆遇害,马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雍凉军事。夏侯渊领兵救冀,与马超交战不利,退还。然此时杨阜以丧妻为由,逃离冀城,投奔外兄姜叙,哭诉马超之恶行,劝其起兵,与乡人姜隐、赵昂、伊奉、姚琼、孔信、武都李俊、王灵结谋共讨马超,同时暗结梁宽、赵衢、庞恭为内应。计定,于建安十七年九月起兵于卤城,马超得知后大怒,将兵讨伐。既出,赵衢、梁宽尽杀其妻、子,马超与杨阜战于卤城,不下,且无家可归,乃只身奔往张鲁处。
◎文苑拾萃
丰屋之祸
释义:指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同“丰屋之戒”。
出处: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韩休耿直一生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唐·韩愈
韩休(673—739),唐朝大臣。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历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十二年出为虢州刺史,以母丧去职。服除,除工部侍郎、仍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三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为相,犯颜敢谏,宋璟誉其为“仁者之勇”。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韩休出京担任虢州刺史。
虢州位于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之间,皇帝经常路过这里,总要征收马厩税和草料税。为了减轻百姓负担,韩休向朝廷提出申请,请求将虢州的税由虢州和其他州共同分担。中书令张说不悦道:“免去虢州的税而分给别的州,这是守臣为自己牟私利。”韩休见朝廷不批,仍坚持申请。他的下属担心这样做会惹怒宰相,韩休说:“知道百姓之苦而袖手旁观,怎配当官呢?就是获罪我也甘心。”最终,朝廷同意了韩休的请求。
不久,母亲去世,韩休辞职回家。服孝完毕后,韩休又回到朝廷做官,担任过工部侍郎,兼任知制诰,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丞。
侍中裴光庭去世后,唐玄宗让宰相萧嵩推荐能代替裴光庭的人。萧嵩一向赞扬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推荐他出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
韩休为人耿直,不追求名利。他担任宰相后,天下的人都认为很合适。
万年县县尉李美玉因过失犯罪,唐玄宗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县尉不过是个小官,李美玉犯的又不是大罪,不必流放到岭南去。如今朝廷里有大奸臣,请先惩治他们。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恩宠,贪赃枉法,他家里的房屋、轿子、车马都越制违规了。请陛下先惩治程伯献,然后再惩治李美玉。”唐玄宗不肯准奏,韩休坚持说:“小罪不被宽容,大奸竟然不责问。陛下如果不惩治程伯献,我就不敢奉诏惩治李美玉。”唐玄宗无可奈何,也就不强迫他了。他就是这样刚正不阿。
当初,萧嵩认为韩休为人温和,平易近人,因此推荐了他。韩休做宰相后,在处理政务时有时顶撞萧嵩,萧嵩心里很不舒服。宋璟听说后,赞扬道:“没想到韩休能这样做,这是仁者之勇啊。”
萧嵩宽厚博大,韩休刚正不阿,两人正好可以互相弥补。对于时政的得失,韩休一说起来就非常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