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03

第3章 相亲相爱一家人(1)

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和睦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汉宣帝在位时,由于有霍光等大臣辅助,国家渐渐强大起来。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内部争权夺利,国势渐渐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自治,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丢掉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后,决心跟汉朝和好。呼韩邪还亲自带着部下来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来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呼韩邪临行时,与汉朝使者订立了此后“汉朝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代代不相侵犯”的友好盟约。

公元前33年,汉宣帝死去,汉元帝即位。呼韩邪第三次到长安,提出愿意做汉家的女婿,结为亲戚,加强汉匈友好。汉朝经历了近百年的战火侵扰,也希望内外和平安宁。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的要求,决定从后宫的宫女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嫁给单于。

后宫中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长得十分美丽,又是个明大义、有远见的姑娘,她自愿嫁到匈奴去。王昭君平时并未被人注意,可当她装束起来,竟是位绝色的姑娘。呼韩邪单于在五位列选的姑娘中,一下就看中了她。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原来,王昭君的父亲王穰老来得女,把昭君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又是高兴又是感激。而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2.8万匹、絮1.6万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车队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

到了匈奴后,呼韩邪单子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王后),意思是说昭君嫁给匈奴,会带来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娶了昭君很满意,他上书向汉元帝表示愿意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百姓永享和平、幸福。

王昭君出塞的时候带去很多礼物,她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儿两女,这些子女长大后,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的友好。

◎故事感悟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彰扬的。自从她出嫁匈奴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很多年没有发生战争。王昭君以一个女儿之身,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亲善大使。

◎史海撷英

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指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联姻的特殊方式,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政治措施。它首倡于汉初娄敬。汉高祖、汉文帝都曾将宗室女嫁于匈奴单于。汉武帝、汉昭帝时也曾将宗室女嫁与乌孙王为妻。匈奴也嫁女为乌孙王妻。再如,隋唐时期也曾以宗室女嫁与突厥、吐蕃、回鹘等的首领。宋代时,契丹与党项李继迁也曾采取过和亲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政策对缓和民族间的矛盾、对巩固各民族的政治统治、对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苑拾萃

怨 词

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答里麻关爱他人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格言

答里麻(1279—?),元朝高昌人。曾任山东行省大都督,御药院达鲁花赤,淮东廉访使,河南行省右丞,后官至中书平章政事,但他并未就职,朝廷优养终身。

答里麻年轻时入宿卫,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被任命为御药院达鲁花赤,后任监察御史。元仁宗时,“丞相帖木迭儿专权贪肆,答里麻帅同寅亦怜真、马祖常劾其罪。高昌僧恃丞相威,违法取妇南城,答里麻诘问之,奋不顾利害,风纪由是大振”。答里麻被提拔为河东道廉访副使。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帖木迭儿复相,以复仇为事,答里麻辞去”。后改任燕南道廉访副使等职,曾多次处理疑难案件,并多次平反冤假错案。如“开州达鲁花赤石不花歹颇著政绩,同僚忌之,嗾民诬其与民妻俞氏饮。答里麻察知俞氏乃八旬老妪,石不花歹实不与饮酒,于是抵诬告者罪,石不花歹复还职”。

泰定元年(1324年),答里麻被升任为福建廉访使。“朝廷遣宦官伯颜催督绣缎,横取民财,宣政院判官术邻亦取赂于富僧,答里麻皆劾之”。后来改任浙西廉访使。当元文宗从江陵出发赴首都继位时,阿儿哈秃带来谕旨,乘机向地方勒索贿赂,答里麻拒不交纳。阿儿哈秃还京后向皇上说了答里麻的坏话,答里麻被“召至京,处以重罪”。后来元文宗发现了事实真相,这才提拔答里麻为上都同知留守。不久即“召拜刑部尚书”。

元统元年(1334年),答里麻改任山东廉访使。“时山东盗起,陈马骡及新李白昼杀掠。答里麻以为官吏贪污所致,先劾去之而后上擒贼方略。朝廷嘉纳之,即遣兵擒获,齐鲁以安”。至正七年以西台中丞致仕。

答里麻一生中多次担任中央以及地方的司法、监察官员。

◎故事感悟

答里麻不畏权贵,执法平允,凡事依法而断,“奋不顾利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堪称刚正无私的执法官员。

◎史海撷英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

蒙哥汗去世了,遗留下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蒙古汗国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举为大汗。而忽必烈抢在他之前行动。他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多伦诺尔附近)建大本营,早些时候,他只是在这儿建起了他的夏季驻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党羽,即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当时他44岁。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这次仓促的选举是非正式的。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聂思托里安教徒孛鲁合的支持下,现在也毫不踌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称号。在中国,控制着陕西和四川的蒙军将领们倾向于阿里不哥一边,但忽必烈不久就把这两个省的军队争取到他一边。忽必烈的副将们在甘州东部(甘肃境内)打败了阿里不哥军,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对蒙古统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权。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兵力向大蒙古汗国本土推进,他于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叶尼塞河上游撤退。接着忽必烈错误地设想战争已经结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军队后,回到中国。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在戈壁边境上打了两仗。第一仗忽必烈获胜,然而,他再次错误地没有追击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尽管战斗十分激烈,但却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的有窝阔台系的领导人、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的统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鲁忽,阿里不哥曾帮助阿鲁忽从其堂兄妻、兀鲁忽乃手中夺得察合台兀鲁思。由于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势力与忽必烈的势力相匹敌,直到将近1262年年底,阿鲁忽背弃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变了形势。当忽必烈赶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占领和林时,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与阿鲁忽作战。阿里不哥被两军钳住,最后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没有杀他,但是,处死了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聂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鲁合。为谨慎起见,他把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但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去世后,大蒙古国一分为五个国家,不复存在。分别是拔都的金帐汗国,忽必烈的大元国(元朝),西亚的伊尔汗国,南亚的察合台汗国,中亚的窝阔台汗国。

◎文苑拾萃

水调歌头·兀颜分宪

(元)白云山翁

忆分司时节,

秋雨正连天。

官路满篙流水,

舟楫驶如川。

陌上漫漫泥潦,

徙远马疲人倦,

堪赋去来篇。

雪冷梅花萼,

春早绿杨颠。

问东君,

春几许,

为君怜。

浮生恍如蝶梦,

栩栩羡高贤。

客里渐磨岁月,

两眼青山图画,

松翠看云眠。

安得王乔术,

飞舄颇通元。

满江红·用前韵

(元)白朴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

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

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寒日短,愁云结。

幽故垒,空残月。

听阁阎谈笑,果谁雄杰。

破枕才移孤馆雨,扁舟又泛长江雪。

要烟花、三月到扬州,逢人说。

回鹘出兵助平叛

◎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范晔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大唐皇帝,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个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回鹘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支,原来住在今天蒙古一带,后来逐渐西迁,进入新疆内。他们一直与唐朝政府合作,保证了西域的安定。唐朝文化发达,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回鹘诗人们积极学习汉文化。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人民饱经荼毒。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安指安禄山(也指其子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其子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唐肃宗即位时,唐朝政府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安史叛军猖獗一时。为了帮助朝廷平定叛乱,回鹘可汗派使臣朝见肃宗,请求出兵与唐军一起作战,讨伐安史叛军。唐肃宗派敦煌郡王李承案与回鹘商议,向回鹘借兵,回鹘可汗十分欢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承案,让她与李承案一起回唐朝请求和亲,被唐肃宗封为毗伽公主。

于是回鹘可汗亲自带领大军,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军队合作,在黄河上游地区大败当地叛军。两军在呼延谷会师,唐军从此扭转了战局,一路势如破竹,转战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屡次击溃安史叛军。唐朝从战乱中开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