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17

第17章 人心齐,泰山移(6)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坑道被炸塌之后

◎同其心然后可以致其功。——《春秋繁露》

王扶之(1923—?)别名王硕。陕西省延安县(今延安市)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测绘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侧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营长,第一一六师作战科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党的关怀,同志的友爱,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却使王扶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1952年8月2日9时许,在师前方指挥所作战室里,师长王扶之正和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一起研究拟写向志愿军总部汇报战斗经验的电报。《人民日报》记者柳民在赶写报道,另几位同志在忙着处理作战事宜,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颗重磅炸弹在作战室顶上爆炸了。顷刻间,作战室被炸塌,在场的七个人全部被埋压在坑道里面。

情况发生后,外面的同志们十分着急,迅速将此情况上报。彭老总得知王扶之等人被压在洞中的消息后,亲自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等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将遗体挖出,送回祖国安葬。师政治委员沈铁兵和参谋长程国瑶亲自指挥师工兵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他们。

在坑道被炸塌的瞬间,王扶之感到被一股猛烈的力量一推,便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的时候,觉得四周一片漆黑,耳内嗡嗡作响,身体好像被什么东西绑压着。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立刻急不可待地大声呼唤另外六位同志的名字,但只听到了苏盛轼和陈志茂低弱的回应声。

“首长,你怎么样?”“苏科长,伤着没有?”“陈参谋,你在哪里?”经过互相呼唤,弄清了每个人的位置和情况。炸弹爆炸的气浪把他们三个人推到了坑道尽头,各自被压在一个角落里。苏科长伤势最重,三根肋骨被砸断,胸腔内部受伤;陈参谋的一条腿被夹压在木头缝里,拔不出来;王扶之的右腿也被夹在木头缝里,受了伤。他们互相鼓励,忍着疼痛,奋力用双手挖压在身上的木石土块。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努力,王扶之头一个从挤压中解脱出来,急忙又去帮助他俩。经过大半天时间,其他两位也终于解脱出来了。

几人立即设法和外面联系。在黑暗中,他们把原有的五六部电话机都摸遍了,可是电话线全部被炸断,无法通话。他们又拿起脸盆、水桶、饭盒拼命敲打,盼望外面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敲了半天,也没有听到外面有一点反响。在数十米深的坑道中,这点声响怎能传到地面?但是,想和外面取得联系的急切心情,促使几个人一直不停地敲打。

在坑道里,他们赖以生存的天地只有两米见方。洞顶不断落土掉石,他们只得紧紧靠在洞壁比较坚实的地方。吃,没一粒米;喝,没一滴水;空气也好像枯竭了,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坚持下去,他们停止了敲打,半躺着休息,尽量不活动,减少消耗。他们又把各自的尿集中在一起,准备以尿代水。

大约在第二天上午,他们突然感觉到除炮弹爆炸的震撼声外,还有一种连续不断的挖掘声。“听,是同志们在抢救我们!”他们三个人同时呼喊起来。王扶之激动地向他俩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活着出去,要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他俩也表示:“领导和同志们给我们希望,我们决不让他们失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们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整个心胸好像被土石填满,喉咙也干渴得像着火冒烟。苏盛轼由于干渴、缺氧和伤痛,已经神志迷糊。王扶之叫他喝一点保存的尿水,但他坚决不喝,说:“首长,你和陈参谋喝吧,我不喝了!”他知道自己的伤势重,难以坚持,要把尿水让给能坚持出去的同志喝。王扶之又叫陈参谋喝,他也不肯喝,反而劝王师长:“首长,你喝吧!你一定得坚持出去,去指挥部队战斗!”他俩都不喝,王扶之急了,就对他俩说:“苏科长、陈参谋,不喝水是要死的呀!军队有组织纪律,我命令你们喝。”他俩只得把尿水端起,用嘴抿抿,又递给王扶之喝。王扶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立即泪如泉涌。脱险后,苏盛轼和陈志茂曾开玩笑地对王扶之说:“首长,你可别再下命令叫我们喝尿了!”是啊,如果在平时,这是不可想象的行为。但在滴水难觅、面临死亡的时刻,同志之间推让的哪是尿水,而是生命的甘泉!

在坑道深处,他们同心协力坚持着。在坑道外面,战友们挖掘不止,恨不得立刻救出自己的同志来。总部和军首长一再来电话催促加快速度,反复叮咛要细心观察。师工兵营一位副连长,从开始挖掘抢救时,就派专人昼夜观察。第三天中午,这位细心负责、有科学头脑的副连长,发现从土石的缝隙中飞出了两只苍蝇。这是存在生命的征兆!有苍蝇飞出,就证明有空隙;有空隙就有空气;有空气,里面的同志就可能生存着!沈政委和程参谋长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又增派部队,加快挖掘抢救。四个小时之后,坑道终于被挖通。

沈政委和程参谋长亲自在洞口喊着他们的名字,当证实了还有三个人活着时,同志们兴奋地流出了热泪。

◎故事感悟

群体是个体的生存保障,在每个群体中,个体好像微不足道,可一旦无数个个体组成一个群体,就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个体都热爱自己的群体——国家、民族。

◎史海撷英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因1952年10月14日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战役由美国第九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此战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甘岭战役的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

◎文苑拾萃

电影《上甘岭》

《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春天般的温暖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雷锋

雷锋(1940—1962),湖南省望城县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雷锋在部队生活两年八个月的时间内,被授予中士军衔,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雷锋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班团结一心,在学习和各项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班里有个战士叫小乔,干工作样样都好,就是文化程度低,影响了他的进步。雷锋帮助他,真是下了苦功夫,给他讲学文化的重要性,讲学习方法,在他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鼓励他增强信心。经过一段苦学,小乔有了明显进步,语文测验得了一百分。小乔高兴地对雷锋说:“这个一百分,有你的一半功劳。”学算术的时候,小乔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怎么也“不开窍”,雷锋又拿出了比以往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热情,帮助他、点拨他,使小乔这个近乎文盲的战士,学会了加减乘除这些简单的数学运算。

同班战友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一天,他接到一封家信后,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经过了解,雷锋才知道小周的父亲得了重病。小周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不会因父亲有病而请假,只能在心里暗暗地着急。于是,雷锋设法问清了小周家的地址,用小周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还寄去了十元钱。

不久,小周接到家里的回信,告诉他寄去的钱收到了。吃药以后,父亲病情见好,叫他安心工作,不要惦记家里。小周非常奇怪,我没有给家里寄钱呀?当他了解到是雷锋以他的名义给家里寄的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一天,同班战友小韩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一个洞。他出车回来很晚,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

雷锋夜里带班回来,看到有的同志蹬开了被子,他就轻手轻脚地过去盖好。这时,他发现了小韩被硫酸烧坏的裤子,心想,天这么冷,明天早晨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裤子去出操、出车。雷锋拿起小韩的棉裤想给他补一补,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补丁布,琢磨半天,发现自己棉帽里的衬布很合适,便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棉裤补好。第二天出完早操回来,大家围在火炉边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的棉裤已经补好了,他惊奇地叫起来:“是谁给我补的裤子?”大家都摇头,雷锋也默不作声。后来一个战士终于告诉小韩:“雷锋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没睡觉啊!”“又是雷锋!”小韩感动地一下抓住雷锋的手。“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放下小韩的手,拿起煤往炉子里添。小韩和同志们望着熊熊燃烧的火苗,心里都感到暖烘烘的。

◎故事感悟

雷锋对待同志就像春天般温暖,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德和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时刻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个同志,把全班战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在革命事业中并肩前进。

◎史海撷英

全国学雷锋日

虽然雷锋只度过短短的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文苑拾萃

《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

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12次列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张敏媛,12次列车车长。

1959年11月,列车长张敏媛作为铁路系统的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1959年7月22日,铁道部接到从锦州铁路局发来的紧急报告:

“……绥中县前卫地区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山洪暴发,水库决口……兴城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设施和有关设备均被冲毁,通讯线路全部中断。前卫车站已被洪水淹没……12次特别快车失踪,虽已派出飞机侦察,但因地面云层太厚,始终没有找到该列车的踪影……”

临近黄昏时分,锦州铁路局领导接到来自前方救援队的报告:在距前卫车站大约7公里的洪水下游处,有人从洪水中打捞到一块12次列车上的“方向牌”。据此推断,12次列车的“出事地点”应当在前卫车站的左右区段至石河桥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