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16

第16章 人心齐,泰山移(5)

部队进入广西之后,山区人家少,粮食供应有了困难,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们经常要翻过好几座山,跑到部队的最前面去买谷子,谷子须把皮碾掉才能吃。有一次,他们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小石磨,班长怕以后找不到石磨,就花钱向老乡买了下来。于是炊事员行军路上又增加了这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伙。后来,副班长又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和一个破簸箕,也把它挑上了。从此,炊事班不再叫戏班子,而被战士们称做“小磨坊”了。

不久,部队在贵州土城的东南山上阻击敌人,他们连坚守在前沿阵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送饭都被敌人打回来。战士们一天一夜没吃饭啦,副班长急得围着锅灶直转圈。他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了一阵,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饭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大伙儿站在山头上看着他们,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飞快地从敌人的封锁线上跑过去。大家正想拍手叫好,敌人的轻机枪响了,老王一个跟斗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司务长和战士一阵难过,都认为他俩牺牲了。谁知到了半夜,他俩又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地说:“我们上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小鬼不让我们进门!”原来他们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倒下的。靠他们的机警,到底把饭送上了阵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一出贵州,炊事班长就闹眼病,两只眼红通通的,肿得像个桃。但他还是挑着70多斤的担子,拄着棍子跟着部队走。开始,他的眼睛只是淌眼泪,后来流起黄水来,可他还是不闲着,总要找点活儿干。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轻装,他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了些生姜、辣子和十几斤干柴。

梁子大山很高,部队整整爬了一天。山上空气稀薄,到处是白花花的积雪,树枝上也都是冰花。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是一坐下就起不来了。炊事员便赶紧上去喂生姜,灌辣子水,把他拉起来。这时,炊事员又都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自己却倒下了,不论大伙怎么喊,怎么喂生姜、灌辣子水,都无济于事,再也起不来了。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时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10天干粮,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又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司务长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他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烧好了。战士们都异口同声地赞扬炊事班工作做得好,关心大家身体。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司务长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他身后跑过去,铁青的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得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子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能不令战士们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在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连队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30多个,也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交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司务长知道他昨天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司务长便起来帮助他。司务长望着他矮矮的个子,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他们在家乡是邻居。老钱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谢方祠还在家里,他常跑去说:“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骑在咱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在他的宣传和影响下,谢方祠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几十斤的担子挑在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却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长期下来,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他对战士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都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司务长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说:“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谢方祠的思路。借着火光,谢方祠发现班长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谢方祠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身后噗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谢方祠急忙走前几步伏在钱班长身上,叫着、喊着。灶堂里火光熊熊,钱班长的身体却在司务长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司务长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司务长呢?眼泪早就干了。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连里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他们的连里。

◎故事感悟

长征一路走来,炊事员相继倒下,但没有让战士们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他们一心为集体团结一致,一心为了革命胜利的献身精神,赢得了集体中每一个人的由衷崇敬。

◎文苑拾萃

三个和尚有水吃

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也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保证战斗胜利的“人桥”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李尚清(1932—?),山东省昌邑人。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通讯员、文化教员、连指导员、团政治处干事、科长等职。“文革”后,曾任解放军241团(潍县团)副政委,后又任石家庄高级步校(今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政委。1982年转业到昌潍农校任副校长。

1948年11月9日,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奉命从新沂出发,追歼西逃之敌。当抵达宿迁西北约四十公里处的堰头镇时,不料被一条十米宽的沂河挡住了去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冲在最前面的“潍县团”二连一排三班的10名同志,在附近老乡支援下,立即动手架设浮桥。三班长、共产党员马选云带领三名同志抱着桥板冲向河沿。负隅顽抗的敌人发现后向他们疯狂扫射。突然,一颗炮弹落下来,抱着桥板的党小组长张文平当场牺牲,副班长彭其榜和另一名战士用树枝、高粱秸绑成的桥腿也被炸得稀巴烂。进攻部队陆续赶到河边,再架浮桥已来不及了。

在这紧急关头,三班同志急中生智,迅速搬来两架梯子。共产党员、副排长范学福把桥板往梯子上一搭,一个箭步跳进河里,振臂高呼:“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同志们快下来扛啊!”“对,我们当桥腿!”马选云紧跟着也跳进河去,接着大家一拥而下。战士潘福全、杨玉艾发现桥面有些高,便半跪在水里支住浮桥。范学福和共产党员、战士宋协国主动立在水的最深处,一边抬桥,一边回头向岸边呼喊:“同志们,大胆过吧!桥很保险!”

部队从隐蔽的地方冲出来,像离弦的箭从桥上通过。桥下九位同志的肩上负担着150来公斤的重量。战士杨学志突然被压倒了,但他吐了几口,又马上站立起来;病未愈的马选云累得两眼直冒金花,身体抖得东摇西晃,身旁的彭其榜一把拉住他,用尽全身力气维持住桥面的平衡。

部队一批又一批地从勇士们的双肩上疾跑而过。战士滑倒在架桥同志的头上,他们就用头顶住,让他爬起来。不知是谁踩住宋协国的脖子,他就硬挺着脖子,使那个战友安全通过。三连的战士鲁玉柴掉在河里,宋协国就让范排副一个人抬着两个桥头,他去救起鲁玉柴。战士孙克潘一面抬桥,一面还用一只手不断拉着掉在水里的同志。超负荷的重载、冰凉的河水、刺骨的西北风,使桥下的勇士们一个个咬得牙齿咯咯作响,桥面也渐渐下沉。宋协国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身为共产党员,这个时候一定要起先锋模范作用。他强打精神,唱起了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一首歌:

“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难困苦吓不倒咱,金沙江大渡河多么险要,也让红军战士踩在脚下……”

歌声鼓舞了全班战士,“憋住气,咬紧牙,挺直腰!”“坚决完成任务,保证全营、全团顺利通过”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桥面又恢复了平稳。

九位同志一直在冷水中坚持了将近两个小时。当团参谋长带着最后一批人通过时,这位久经战火锤炼的老兵注视着战士们僵硬的躯体和冻得发紫的嘴唇,情不自禁地赞叹:“世界上有铁桥、石桥、木桥,却从没听说过有‘人桥’,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创造出这人间奇迹!”

战后,二连三班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师授予“河上勇士”光荣称号。

◎故事感悟

一个团结战斗的小集体,为了大集体的利益,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小群体服从于大群体,群体的精神和力量,是夺取最后胜利的有力保障。

◎史海撷英

解放军的各野战军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平原地区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华北、华东、东北、中南),改变一直以来小股部队打游击战的方式,将旗下的武装改编成较正规的大规模作战集群,集中优势兵力以彻底摧毁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共组建了五大野战军,首长都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开国功勋,野战军系方面军级单位,下辖若干兵团、军(也有独立师、纵队)。每个野战军兵力不等,从十几万到上百万左右,完全可以挑起在大地区单独对抗国民党正规部队的重任。

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西野),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

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中野),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华野),以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

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东野),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华北野战军:原晋察冀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由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发展而来。

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分别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重创敌生力军,显示了野战军庞大部队的压倒性进攻力量。

解放战争结束后,野战军建制逐步取消。

◎文苑拾萃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映战士的友谊。从穿衣到赴敌,愿共患难。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