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20

第20章 报答恩情显情真(4)

◎史海撷英

察举制

汉武帝初年,儒生董仲舒提出了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各自选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贤者,每年选择两名向朝廷推荐。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54),汉武帝向全国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一开始,各郡国对中央要求举孝廉并不重视,有的郡根本一个人也不举荐。汉武帝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二千石如果不举孝,就是不奉行诏令,应当以不敬论罪;不举廉,就是不胜任,应当免官。从此,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的主要仕进途径,被推举的孝廉多数在郎署供职,然后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任县令长丞尉,再迁为刺史、太守。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不定期地举荐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以从中选拔一些人才。

◎文苑拾萃

相思树

有一篇文章叫《韩凭夫妇》,说的是战国时候宋康王的门客韩凭娶妻何氏,何氏长得很美,宋康王起了坏心,夺走了韩凭的妻子,把韩凭抓起来,罚他去做修城墙的苦工。韩凭的妻子何氏听说丈夫要被送去做苦工,就偷偷地写信给韩凭,表示自己十分想念丈夫,并且暗示了宁死不屈的意思。不料这信落到了宋康王手里,韩凭害怕,不久就自杀了。

何氏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自己身上衣服的线缝拆开。宋康王强迫她成亲,她跳楼自杀,因为她的衣服已经拆开,旁边的人拉住她的衣服救她也没拉住,她还是从楼上跳下去摔死了。她的衣带上写着遗嘱,希望宋康王答应她与韩凭合葬在一座坟墓里。

宋康王很生气,不答应这个请求,反而故意把她和韩凭的坟墓一个修在东边,一个修在西边。宋康王气呼呼地说:“你们俩口子相爱,我偏叫你们分开!如果你们自己能把坟合起来,我也不阻挡你们。”

说也奇怪,没过多久,这两座坟上都各长出了一株大树,大树的顶部各向对方弯下去,十几天工夫,两株大树的树枝就互相交错,搂抱在一起了。树上还经常停着一对鸳鸯,十分悲哀地鸣叫着。附近的人都很同情韩凭夫妇的不幸遭遇,见着这两株大树就更赞美他们的爱情,于是把这两株树命名为相思树。

王僧孺抄书养母

◎百行以德为首。——南朝·宋·刘义庆

王僧孺(465—522),东海郯人,南朝梁官吏、学者。王僧孺少好学,6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王僧孺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他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王僧孺有文集3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王僧孺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年幼时,他家里十分贫穷,父亲无钱供他念书,他只好自学。

在王僧孺3岁那年的一天,地方上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见他勤奋好学,知道尊长敬老,就主动问他说:“王僧孺,你想不想学《孝经》啊,如果想学,我可以教给你。”王僧孺睁大双眼好奇地发问道:“《孝经》是讲什么的书啊?”那位有学问的人向他解释说:“《孝经》是专门讲孝敬长辈的书,是教人有礼貌,懂道德,尊老敬长的。”

王僧孺高兴地点点头,说:“那从现在开始,您就教我吧!”

这个有学问的人很喜欢王僧孺,他高兴地说:“只要你肯学,我一定好好教你。”

从此,王僧孺每天都学《孝经》,他早起晚睡,虚心求教,百学不厌。王僧孺十分聪明,记忆力又很强。《孝经》中很多章节他都能流利地背诵下来。一天,王僧孺正在门口背书,邻居中的一位老者见他背得十分认真,便问道:“你背的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王僧孺思考了片刻,便讲了起来。但讲来讲去自己也觉得没讲出个究竟来,就不好意思地朝老者笑了笑。那位老者十分友善地告诉他说:“你呀,能背下来不算真正学会。要真正理会其中的道理,又能按理解了的道理自觉地去做,才算真正的学到手了。”

王僧孺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自己很受启发,便向老人鞠躬致谢,说:“我一定按您的指点去做。”

从此,他边学边问,边背边想,逐渐地理解了《孝经》的大意,应该怎样孝敬长辈在自己头脑中有了具体深刻的印象。一天,父亲的友人送来了一筐李子,看见了王僧孺,就放下筐,把他叫到跟前,说:“僧孺,这李子是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极了,先拿几个去尝尝。”说着就抓了一把,递给他。王僧孺说啥也不肯要,客人想,是不是嫌少了,就又抓了一把。没等递过来,王僧孺就解释道:“谢谢您啦,我不是嫌少。《孝经》里说过,要孝敬长辈,好吃的东西应让父母先尝、先吃。”

“好孩子,真懂事,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友人对王僧孺备加赞扬。

王僧孺勒学苦练,6岁便学会写文章了;7岁的时候.一天能读几万字的经书;十几岁时,写书著文,文辞华丽,情感奔放。他还擅长书法,写一手远近闻名的好字,因此,地方上很多人都请他去抄书、写字。他用挣来的钱给多病的母亲买药,买补品,还买米贴补家用。抄书养母,少年王僧孺孝敬老人的事迹传遍了乡里。

◎故事感悟

家贫出孝子,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王僧孺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而穷人的孩子就早当家,长大后因为家贫,他用抄书、写字来挣钱给多病的母亲买米、买药、买补品,赢得了乡里人的好评与尊重。他知恩图报父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买卖官职的元晖

元晖曾被任命为侍中,领右卫将军。虽然他在任期间并没有为朝廷作出什么贡献,但却很受宣武帝的信任。在宫中发生什么紧要机密的事情,元晖都会另外接到一份圣旨,让他收藏在柜子里面,只有元晖才能打开,别人都不知道。

元晖迁任吏部尚书后,开始疯狂收受贿赂,他任用的每一个官职都有定价,按价钱出售官职。比如大郡的太守出价两千匹绸缎,中等的郡出价1000匹绸缎,最次的郡出价500匹绸缎,别的官职也都有不同的价钱。天下人都称吏部为“市曹”,就是市场的意思。元晖出任冀州刺史,动用了无数车辆来给自己装物品,一路上他装运财宝的车辆首尾相接,络绎不绝。他的车缺少作为装饰物的牛角,就干脆把途中碰到的牛拦下来,活生生地把犄角砍下来给自己使用。元晖到任后,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认真负责,把那些藏匿起来的户口清查出来,允许他们自首,最后多收了5万多匹绢帛。但是元晖聚敛财物没有停止的时候,让当地的老百姓很不安,成为当时有名的贪官。由于元晖是皇室宗亲,再加上北魏当时已经很腐败了,所以虽然元晖如此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一直到他死都没有得到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