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18

第18章 报答恩情显情真(2)

知恩图报的企业家

◎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陈逢干(1958—?),宁夏石嘴山市政协委员,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产销公司董事长。陈逢干出身于浙江省天台县白鹤镇左溪二甲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家境贫寒,辍学务农,18岁时从十几户乡亲那里借到100元钱,开始去绍兴市掘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多年来,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家乡铺路建校,帮困助学,泽被乡梓。

他连续四年跻身中国十大慈善家之列,他便是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慈善家陈逢干。不过,很多人一提起他,更喜欢这样评价他:他不是最有钱的人,却是最怀有感恩之心的人。

慈善难道就只有有钱人才能做吗?不一定。钱多钱少也不是衡量的标准。慈善贵在精神,贵在那份心意。

1958年2月,陈逢干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7岁丧父,之后不久,家里因为一场大火被烧得精光。为了找到勉强能遮风避雨的住所,陈逢干不得已远走他乡,以乞讨为生。

在以乞讨为生的那段时间,陈逢干遭遇过嘲笑与戏弄,但他记下的却只有好心人的救助与善意,而且在他小小的心田中就播下了慈善为本、知恩图报的种子。

当再次返回故乡的时候,这个10来岁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干的活比大人还多。自己这样辛苦,他还不忘用唯一的财富——力气来帮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

改革开放后,不到20岁的陈逢干看到了希望。他到处拼凑,辛辛苦苦借来了100块钱,从安徽省安庆市一家织袜厂买回下脚料,加工后出售。

在掘得第一桶金后,他没有记恨以前对他冷嘲热讽的人,没有小心提防别人抢走自己的生意,而是带动全村人一起干,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让自己的家乡脱贫致富。陈逢干手里刚有一点儿钱,就已经开始周济乡亲了。即使自己一时没钱,他也会借钱去帮助人家。

在这之后,陈逢干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布艺、包装业等方面都大有收获,他的新型塑料包装袋曾垄断了上海市场。随后,他又将目光投向牛仔裤,为此将赚的钱全部投入,还向银行贷款600万元。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原料价格一夜间暴涨10倍,他不仅血本无归,还背上700多万元的巨债。

现实是残酷的。在遭遇这样的打击之下,陈逢干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变得更深刻成熟。他明白,要想把生意做大做久,还要了解国家政策与市场行情。更可贵的是,在如此窘境下,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别人。

他几经周折才从银行贷了几十万元准备重新启动袜业生意时,邻村修路资金短缺找到了他,他二话没说就拿出5万元钱。一所小学在整治校园砌围墙时,不得已把他工厂的大门给堵了。他非但不去追究,反倒掏钱雇人把工厂的一道围墙拆掉,让出3米多宽的地方方便师生出行,后来又捐款1.7万元改善小学的教学设备。这件事被当地传为佳话。

1999年,经过了深刻、全方位的考察,陈逢干决定在宁夏投资煤炭产业。因为太诚实太善良,他有好几次都被合作伙伴欺骗。但他没有气馁,每次跌倒,他就爬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怕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2002年,他以1000万元的报价拍下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矿,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创业,而且发展势头迅猛,之后接连购买并成立了湖北荆门帅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台县医药公司和宁夏青铜峡新井煤业有限公司。他认为,经商办企业要多元化,这里亏了那里补,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才能不至于无路可走,没钱可赚。

经历了生意起伏与人情冷暖的陈逢干,终于在宁夏再度崛起。这块西北大地,成了他满怀感恩之心的第二故乡。此时的他,不仅有了从事慈善事业的雄厚经济基础,更有了发展慈善事业的新理念与新举措。

陈逢干深知,宁夏地处西北,要兴边富民,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只有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于是,他从资助教育入手,2005年,成立了“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这是宁夏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个人基金会。陈逢干每年拿出300万元,资助大约860名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作为企业家,陈逢干也给这项投资算了笔细账:300万元,如果投到生意上,对个人不过是存折上多几个数字,对社会顶多是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可用来资助800多名大学生,他们不仅能改变自己与家人的命运,更能为社会作出很多贡献,收益要大得多!

接着,陈逢干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老人。陈逢干于2007年捐资1500万元,兴建了全宁夏第一家大规模上档次的敬老院——大武口敬老院。

陈逢干很清楚,做公益事业不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把公益事业做大做久,仅靠善心与捐赠是不够的,让公益资金增值才是保证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于是2009年,他与宁夏教育部门联手,出资5000万元,建立了两所年产100万套校服的福利工厂,用工厂创造的利润来保障基金会的公益运作。这个大手笔,既解决了当地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又为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搭建了一个爱心平台,更保证了慈善资金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同年9月,陈逢干还向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捐款300万元,用于全国的肝病防治。

兼任宁夏慈善总会副会长的陈逢干,还在努力汇聚整合社会各种爱心力量,畅通交流渠道,搭建爱心平台。他建议政府定期召开层次高、规模大的慈善大会,以便为那些希望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找到最佳的捐助对象与项目。

参与公益事业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几十年来无论穷达,始终以助人为己任的人却少而又少。为慈善捐赠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抱着知恩图报之心,把慈善当事业来做的人却少而又少。

◎故事感悟

正因为有爱心,有责任感,陈逢干在慈善事业上一次次超越自己,超越同行者,由最初的慷慨解囊、济贫救困,发展到创建基金会、将慈善做成常态,最后将慈善当作产业,以社会企业的方式经营慈善事业。他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是巨额的慈善捐款,还有超前的慈善理念与实践,尤其在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树立了一个社会企业家的光辉榜样。

◎史海撷英

陈逢干乐施

陈逢干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小时候还曾走村过街要过饭。要饭人爱听要饭的故事。有个故事说的是过去有个叫夏雨的财主,派长工春风去收租,春风却把所收租金以夏雨的名义捐出去修桥铺路。后来夏雨家败落了出去要饭,只见一路上都刻着“夏雨路”、“夏雨桥”字样,人们争着请夏雨去家里作客……

陈逢干每次听到这类民间故事都深受感动,暗下决心: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挣大钱,挣了钱也一定要施舍出去修桥铺路做好事。18岁那年,陈逢干下海谋生,凭着自己的诚信与勤劳能干,他很快就闯出了一片天地。刚刚有点钱的陈逢干就到处施舍,逢家乡修建桥梁道路必捐,开始实现孩时的愿望。

武警战士知恩图报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格言

2003年,杨飞如愿考上了海南大学,来到了海岛——一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父亲杨大孝正是在这里长年打零工养家,供他读书。

杨飞总是忘不了初到海南时,一下船便见到了身着一套渗满汗水的破旧衣服、焦急地盯着出港口的父亲。父亲满头白发,比以往明显清瘦了很多,让他好不心疼!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面带微笑,而现在的父亲眉宇间却尽是惆怅,作为一家之主,要挣钱给母亲治病,又要供他读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杨飞一想到他已长大成人却还让父母操劳就内疚不已。思前想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笔从戎!

2004年的冬天,正在就读大二的杨飞怀着一腔热忱,入伍来到武警海南总队。新训开始两个星期,杨飞就被选到有“新一班”之称的新兵训练示范班,三个星期后,杨飞成为唯一一个新兵正步训练示范兵,在上千名新兵面前做示范。一个月后,杨飞因各科目训练成绩优秀,表现特别突出,受到了嘉奖,并在最后新兵结业考核中总评优秀,受到新兵团嘉奖。可最让他的战友记忆深刻的,不是他刻苦训练和优异的训练成绩,而是他“所长”的称号。

在3个月的新兵训练期间,杨飞主动承担了厕所的卫生工作。起初,杨飞还曾因为他负责的厕所卫生挨了批评,后来他总结出来了“冲、洗、拖、抹”四部工序法,不管时间多紧张,他硬是每次打扫都坚持必须达到不见污渍,不见水渍。杨飞打扫厕所的四部工序法也因此在新兵团推广,其“所长”的称号也从此被大家广为称道。

由于表现突出,训练成绩优秀,杨飞被分配到机动支队,并在支队承担的博鳌亚洲论坛专勤专训中充当英语小教员,成了支队小有名气的“新兵蛋子”。在圆满完成亚洲博鳌论坛勤务后,杨飞被抽调进了总队机关政治部,成为了一名新闻报道员,并连续两年被总队评为“优秀报道员”。

2006年8月12日,杨飞接到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的一个电话,得知母亲李连英患尿毒症生命垂危,需实施肾移植手术,急需费用20余万元。这一消息令杨飞伤心至极。他在一筹莫展之际,含着泪水写下了求助信,在将信上交中队党支部的同时,希望通过《海南特区报》的报道得到社会各界读者的援助。杨飞的求助信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部队官兵、驻地人民群众纷纷伸出援手,为其母亲捐款。部队和社会的关爱犹如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杨飞及其家人凄苦的心。

2006年9月,杨飞以优异的成绩被武警武汉指挥学院船艇指挥专业录取。在校的四年时间里,杨飞学习刻苦,工作积极,他先后参加了奥运火炬湖北三市传递、残奥火炬传递、第六届城市运动会表演、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会场安保任务;先后担任学员队文书、模拟中队班长、区队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因品学兼优,他多次受到学院嘉奖,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年6月30日杨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

如今,杨飞在部队的培养下奔赴一线岗位,他没有选择留在父母的膝下,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锤炼自己。组织上将他分配到祖国最南端的武警海南总队海运大队任职。海运大队担负着琼州海峡海上武装巡逻和重要物资运输任务,官兵一年四季吃住在船上,要忍受高温灼烤的艰辛,克服晕船带来的不适,生活环境极为艰苦。

杨飞启程前,深情地对学院领导说:“为国家尽忠,就是为父母尽最大的孝!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就是要乐于吃苦、甘于奉献,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故事感悟

杨飞用他那颗炙热、感恩的心,回报了社会和部队这个大家庭。感恩,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奋进的源泉。我们应当懂得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对社会感恩。

◎史海撷英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三峡大坝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五级船闸加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三峡工程都是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文苑拾萃

感 恩

感恩

在这个圣洁的时刻

将一切都罩上了耀眼的光环

为朽木镀上了铂金

为烂泥准备了宝盒

为锈剑打造了银匣

为断弓储存了力量

感恩

在瞬间

我们的心中

如此强烈真实果敢

没有丝毫的疑虑

将一切抛弃到

人世未知的深渊

是谁

将这圣洁的雨水撒遍人间

将魔鬼的笑声染得嫩绿翠蓝

将蛆虫的蠕动化为麝香扑鼻的软风

将这圣洁的柔情织遍环宇

是温柔的小手吗

是秋水的大眼吗

而在下山的路上

被践踏的小草用伤痕累累的心

向路人感恩

王国军感恩的故事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1984年,年仅19岁的王国军右大腿突然患病,父母为了他四处奔波,先后在余姚、慈溪、杭州、上海、河北、等地就诊问药,实在没有办法了,还请过看风水的、算命的、“金半仙”巫婆治病,花了很多冤枉钱。

后来,不幸的消息随之而来,王国军被医院诊断为“骨癌”——这让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村家庭沉浸在沉痛的氛围之中。也开始了与命运抗争的艰难历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国军打听到山西省稷山县一家民间医院能治他这种病。他带着凑来的几百元钱,拖着一条疼痛难忍的病腿,辗转几千里,经十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山西稷山县稷峰镇。

在这家民间医院里,医生仔细的给他做检查,询问了家庭亲属的健康情况。“你的大腿肌肉已严重腐烂,部分腿骨已经碎裂,是骨髓炎。”

“医生,要截肢吗?”王国军急切地问道。

“小伙子不要害怕,你的身体很好,没有什么病,这腿病可以治,但需要动两次大手术。你先到窗口办理住院手续。你千里迢迢拖着病腿来寻医,不容易啊,我给你尽早治疗。”

王国军听到大夫这么说,真是既喜又忧。喜的是他的病可以治愈,忧的是,他知道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他再次把裤袋、布包翻了个底朝天,钱早已所剩无几。

向家里要吗?不可能。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他们村的几十间房屋,他家三间破旧的房子也烧成了废墟,家中早已是一贫如洗了。想到这些,他只好悄悄地离开窗口,低头默默地走,但不禁一步三回头,暗暗流泪。放弃治疗就意味着放弃生的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