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14

第14章 师恩、亲恩当回报(7)

◎故事感悟

陆葇在五六岁时便能诵诗救父,令人震惊。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不但诗文了得,还有一颗孝敬父母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因此他才敢于闯军营,终于将父亲救出,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大行抄家之风的朱翊钧

1582年,深受明神宗朱翊钧和皇太后重视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终于去世。朱翊钧最初十分悲痛,他特意下诏罢朝数日以致哀,追赠张居正上柱国的荣衔,赐谥文忠公,并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宫、司礼太监等人护送其灵柩归葬江陵。张居正身后的恩礼如此隆重,在大明历代的臣僚中都是极罕见的。但是不久,朱翊钧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促使朱翊钧对张居正态度改变的,便是曾被张居正设计陷害而被罢官回家的高拱。高拱临死前,曾写了一本《病榻遗言》,里面揭露了早年张居正和冯保等人的一些丑恶事情。这本书被辗转呈到朱翊钧的手里,朱翊钧看后大怒,首先就将冯保逐出宫去,查没其财物。这次对冯保的查抄,朱翊钧得金银100余万两、珠宝无数,结结实实地尝到了查抄的甜头。

冯保被抄后,朱翊钧下一步就将矛头对准张居正了。这也是出于树立自己的权威,达到总揽朝纲的原因,但还没有找到借口。这时,恰有大臣弹劾张居正14条罪状,朱翊钧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在张居正死后一年,朱翊钧下令追夺张居正的上柱国、太师荣衔,文忠公谥,并罢其两子的官职,随后对张家进行查抄。查抄的结果,却只得黄金1万余两、白银十几万两,算不上什么巨富。钦差觉得不好向朱翊钧交待,于是把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抓来拷问,张敬修受不住皮肉之苦,信口说还有30多万两银子,分藏在别人家里,结果那些人家也受牵连,被查抄。不久张敬修投河自尽,张家的惨状也令朝野惊悸,于是大臣们上疏请求从宽处理,朱翊钧才下诏留空宅一所、田10顷,赡养张居正的母亲。

◎文苑拾萃

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收是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该文书书写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大致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4—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

本地区古为车师前部,西汉置戊已校尉,建高昌、交河诸壁、垒,开置屯田。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此建高昌郡,历经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皆为凉州(或沙州)的属郡。444年北魏灭北凉,北凉残部西迁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立阚氏为高昌王。嗣后,张、马、麹诸氏相继据此称王。唐贞观十四年(640),太宗灭立国100余年的麹氏,以其地置西州。9世纪中叶后,为回鹘所据。吐鲁番文书主要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原始资料。

当地居民的葬俗,如墓内置衣物疏、明器,稍后又置墓志,大体和内地相同。入葬时,又将足以显示死者生前地位的有关文书置于墓内,如因战功所得《勋告》,记录生前所做佛事的《功德疏》,各类契券、官府文书等。此外,还普遍利用废旧官、私文书之类“故纸”,以制作附葬的鞋靴、冠带之类。由于本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故能长期保存。

目前,吐鲁番地区考古发掘所获文书,至唐大历十三年(778)后,汉文文书渐趋罕见。此后所见,多为回鹘文文书。另外,黄文弼所得有少量元朝初年的汉文文书。但该地区尚有大范围的古墓葬区,众多的古城、洞窟遗址尚未发掘清理,故今后之发掘与清理定能提供出更多的重要文书。多数文书虽缺纪年,但因出自墓葬,可凭借墓葬形制、共出文物以判断其上限与下限。这两点为敦煌文书所不具备。就目前所出文书时代而言,多数早于敦煌文书。因此,用文献资料及此两种文书结合研究,就可看出它不仅仅是研究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谢定住打虎救母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谢定住(生卒年不详),明代大同广昌(河北涞源县)人。

谢定住12岁时,父亲外出经商,家里只有他和母亲带着一个吃奶的小弟弟。

一天过午,母亲叫定住把小牛牵到后山坡上去吃草。他牵着小牛,走上了山坡,选了一块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了下来。小牛贪婪地吃起草来,不时地摇着尾巴驱赶蚊蝇。定住抚摸着心爱的小牛,看它在老老实实地吃草,便把它放在那草地里,自己跑下山去帮母亲干活。

太阳快落山了,小定住想起小牛来,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山坡,一看,小牛不见了。这下子小定住可傻了眼,急得两眼直冒火星。这时母亲因不放心也抱着弟弟来了。娘俩一商量,决定到山上去找。

母亲抱着弟弟走在前头,小定住拖着一根棍子紧跟在母亲身后。越走山越险,草越茂,娘俩心越急。天色越来越暗,突然从深草丛中跳出一只老虎,张着血盆似的大嘴,向母亲扑去。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不容小定住多想,他拿起棍子纵身一跳,从母亲身旁穿过,猛向虎嘴戳去,正好刺进虎嘴。猛虎呼啸着,晃着脑袋逃了。母亲吓呆了,小定住接过弟弟,扶着母亲,赶忙往山下跑去。这时老虎又追了上来,母亲为了保护定住和弟弟,奋不顾身地用身子去挡住老虎,老虎猛一纵身,咬住了母亲的衣服领子。眼看老虎就要咬伤母亲了,小定住一手抱紧弟弟,一手抡起棍子,使足了力气,朝老虎打去,正好打在老虎的嘴巴上,老虎又松开母亲跑走了。没走上几步,老虎又转回来了,拦路趴在地上去咬母亲的脚,母亲奋力抵抗着。正巧路边有堆石头,小定住拣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尽全力朝老虎的脑袋砸去,老虎疼得大吼了一声,径直向一个山沟里逃去。小定住保护着母亲和弟弟,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走进家门一看,小牛正趴在槽下倒嚼呢。原来它跑到了人家的庄稼地里,被邻家给赶回来了。看着小牛,母亲真后悔不该到山里去找牛,多险啊!

谢定住打虎救母的事迹从此传开了。永乐12年,皇帝召见了谢定住,并嘉奖了他,送给他家一块“打虎救母”的匾。

◎故事感悟

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看见了老虎也心生恐惧,而12岁的谢定住为了救母亲与弟弟勇敢地去打老虎,并成功地将母亲与弟弟救下,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史海撷英

抗金将领宗泽

北宋灭亡以后,当初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了南京(今河南商丘)。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历史上称为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而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亲信黄潜善和汪伯彦。

李纲担任宰相后,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还极力在宋高宗面前推荐宗泽。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的时候,宗泽领兵抗击金兵,一连打了13次胜仗。有一次,他率领的宋军被金军包围,金军的兵力比宋军多十倍。宗泽对将士们说:“今天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一定要从死里杀出一条生路来。”将士们受到他的激励,以一当百,英勇冲杀,果然打退了金军。

宋高宗对宗泽的勇敢早有耳闻,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去开封府做知府。

这时候,金兵虽然已经从开封撤出,但是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城墙已经全部损坏了。金兵又经常在北面活动,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宗泽在军民中很有威望。他一到开封,就杀了几个抢劫犯,开封的秩序便渐渐安定了下来。

◎文苑拾萃

徐阶除严嵩

1550年夏,北方鞑靼部首领俺答率军先后攻占了大同、蓟镇、古北口、通州、密云,直抵北京城下。这时世宗才谎了神,急忙命兵部尚书丁汝夔组织防守,又下令各地军队前来勤王。可是前来勤王的军队在严嵩的指使下,坚守不出,任凭俺答纵兵大肆掠夺。俺答率军杀掠了8天,开始退军。以后俺答又曾两次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世宗仍是不敢派兵出征。

这时,从辽东经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来自日本的倭寇不断进行侵扰。世宗对日益猖獗的倭患不仅不出兵征讨,反而愚蠢地决定关闭官方向海外进行贸易的大门,实行海禁。但倭寇犯海日盛,有些地方官员还与之勾结起来,大肆劫掠当地人民的财物。直到1552年,世宗才同意了内阁的意见,在沿海一带设巡视大臣,对加强海防起到一些作用。之后又派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沿海军务,委以平倭重任。张经到任后,积极筹划军事行动,准备一显身手,结果遭到严嵩等人的陷害,被押到北京斩首。后来明军里出现了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刘显等军事将领,在他们的精心组织下,明军终于解决了倭患。倭寇一蹶不振,渐渐地退出了沿海一带,南方趋于平安。

在沿海一带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时候,朝廷中无形的战场也在大力厮杀,血腥味十足。虽然严嵩入阁时已年过60,老朽糊涂。但其子严世藩却奸猾机灵。他晓畅时务,精通国典,很得世宗欢心,所以在当时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说法。严嵩当政的20多年里,朝中官员升迁贬谪,全凭贿赂多寡而定。所以很多忠臣都被严嵩父子加害致死。这时严嵩的克星徐阶出现了。

由于夏言生前曾向世宗推荐过徐阶,严嵩对此人十分警惕。徐阶觉出了这一危险,在起初始终深藏不露,处理朝政既光明磊落,又善施权术。为了打消严嵩的疑虑,徐阶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时间久了,严嵩也就麻痹大意,徐阶也顺利地升到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徐阶此时仍不动声色,与严嵩继续和平共处,直到机会的到来。

1561年,徐阶的机会终于来了。世宗居住近20年的西苑永寿宫发生了一场火灾。大火过后,世宗问大臣们是否修复永寿宫,大臣们都主张迁回大内,这样既省钱,又可恢复朝政。世宗便问严嵩,没想到严嵩却提出世宗应暂住南宫,可这是明英宗被软禁过的地方。嘉靖当然不愿意住在这样一个不吉利的地方。而徐阶则提出尽快修复永寿宫,并亲自制定具体规划。次年三月,工程如期竣工,世宗非常高兴,从此就将宠爱转移到徐阶身上。

徐阶为了达到置严嵩于死地的目的,他还利用皇帝信奉道教的特点,设法表明罢黜严嵩是神仙玉帝的旨意。他把来自山东的道士蓝道行推荐给皇帝,为皇帝预告吉凶祸福。这道士对世宗一阵胡言乱语,说尽严嵩坏话,世宗对严嵩更不信任了。

严嵩已经失宠,朝廷中想要扳倒严嵩的官员们就加紧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机会弹劾严嵩,加上徐阶在一旁鼓动,世宗立即下令将严嵩罢官,将严世藩杀掉。严嵩布在朝中的心腹尽被弹劾,陆陆续续被罢了官职。严嵩倒台之后,徐阶代为首辅。世宗将严嵩值班用的房子赐给了徐阶。徐阶当政后,做了一些好事,使嘉靖一朝在最后的5年里稍有些起色。

朱丹溪改行学医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朱丹溪(1281—1358),字彦修,名震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故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朱丹溪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1281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少年时代的朱丹溪,深知母亲的难处,非常体谅母亲。他母亲无力供他上学读书,他就自学。白天帮助妈妈干活,晚上挑灯读书。家中没钱买书,他就去村上一户藏书多的人家去借。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到了青年时代,就已才华出众,成为当地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邻里见他学问过人,劝他考科举,弄个一官半职的,日子也好过,又能光宗耀祖。但朱丹溪对此劝说从未动心,因为他一心想着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可是,朱丹溪后来却改学医学了,这是为什么呢?

朱丹溪30岁的时候,与他相依为命的老母患上严重的胃疼病,朱丹溪甭提有多着急了。他到处寻医问药,请了很多医生给母亲治病,可母亲的病始终不见好转。

朱丹溪见母亲病痛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暗下决心,改学医学,亲自为母亲治病。从此,他日以继夜地钻研医学,如《内经》,《难经》等,并努力研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尤其是研究胃病的常用药物。他不畏劳苦,亲自上山采药,亲自泡制。为安全起见,熬成后他先亲自尝试,体味药性,然后才给母亲喝。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整整五年时间,朱丹溪竟奇迹般地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乡里人都夸他是个大孝子,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而感到宽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丹溪见母亲的病治好了,他决定要给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于是他一方面继续自学医学,一方面寻访名师。一天,他终于打听到一位叫罗知悌的医生医术很高明,就亲自登门拜师请教。而罗知悌拒不收徒。朱丹溪经过三年的努力,才被罗知悌收入门下。

这样,朱丹溪在名师罗知悌的精心指导下,没过几年,就达到了药到病除的程度。朱丹溪很快就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