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09

第9章 敢于自省(1)

齐桓公喂蚊

◎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干。——明·吕坤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春秋左传》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齐桓公在柏寝台里睡觉,他对相国管仲说:“我们齐国国家富强,百姓生活也富裕,我没有什么忧虑。但有一件事令我忧心忡忡,你看现在蚊子嗡嗡地叫,它们没有吃饱,我忧虑这个。”

说完,他拉开纱帐放蚊子进去。这些蚊子里有的没叮咬桓公而是飞开了;有的蚊子知道知足,叮了桓公一口便飞走了;但有的却贪得无厌不知足,停在桓公身上叮咬,直到它吮吸得肠肚胀破。

看到这种状况,桓公不无感慨地说:“哎!老百姓不也是这样吗?”

于是,他发布命令,要齐国制定戒令: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杜绝铺张浪费,劝告百姓不要大吃大喝,不要过分追求绫罗绸缎等华丽装饰。

从此,齐国的勤俭节约习惯蔚然成风。

◎故事感悟

通过被蚊子叮咬,桓公意识到治理国家如同被蚊虫叮咬一样。从而发布了命令,提倡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大吃大喝。身为一国之君,能从小事上自我反省,实在是让人佩服。

◎史海撷英

尊王攘夷

齐桓公执政以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在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国力有所增强,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达到称霸目的,齐桓公此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以诸侯长的身份,挟持周天子,冒名天子的指令去讨伐不服从他的诸侯国。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图。齐桓公便召集诸侯国君在“首止”与周天子会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没参加“首止”的聚会,便率联军讨伐郑国。几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在葵丘聚会,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

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凡有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可以过问并处理。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等国,对中原诸侯各国的侵扰而进行抵御。

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国,齐军出救。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率兵援救,打退了来犯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又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

齐桓公还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回击,到公元前655年,联军伐楚,伐楚之举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的利益。

此次的征讨,迫使楚国同意向周王室进贡,楚国还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不仅使其霸业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齐桓公

(唐)周昙

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

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赵简子涕泣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宋·晁说之

赵鞅(?—前475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春秋时期,赵简子有个家臣名叫周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有一次,他有事找赵简子,可赵简子嫌他卑微,不肯接见他,于是,他就在赵简子的门前站了三天三夜,不肯离去。

赵简子派人问他:“你有什么事要见我?”

周舍说:“我要做一个正直敢言的家臣,笔上蘸饱墨汁,手拿简牍,跟在您的身后,观察到您的过错就记录下来。每天都有记录,每月都有成果,一年以后就能见到实效。”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的制度,帝王的一言一行,史官都随时记录,然后作为秘密档案封存起来,作为后世修史的资料,帝王在世时无权阅读。由于害怕被后世称为昏君,所以帝王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赵简子知道周舍要效法古代史官,记录自己的言行,觉得能促使自己成为明君英主,也没有什么不好,于是便同意了周舍的请求。

从此以后,赵简子在宫廷内或外出,都与周舍在一起,而周舍也跟在赵简子后面形影不离,随时记录赵简子的一言一行。

但是没过多久,周舍就死了,赵简子难过得就像死了儿子一样伤心。

后来,有一次,赵简子与众大夫在洪波台喝酒,喝到兴致正浓的时候,赵简子突然流泪哭泣起来。

众大夫都很惊讶,他们离开了席位,向赵简子请罪说:“不知某等所犯何罪,使主公伤心了,还请主公明示。”

赵简子说:“诸位大夫都没有罪。”

众大夫更加莫名其妙,又问:“我们既然没有罪,那主公是有什么烦心事?或者是别的国家侵犯我国?可是不对呀,并没有任何国家侵犯我国呀!究竟是谁得罪了主君呢?不妨说说,我们也好为您分忧!”

赵简子说:“我想起我朋友周舍说过的话,不由得暗自悲伤起来。”

众大夫问:“周舍说了什么?”

赵简子便把周舍的话重复了一遍:“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皮值钱,众人随声附和不如一个正直之士刚直不阿有益。从前,商纣王由于大臣沉默不语而使商朝灭亡,周武王由于有刚直不阿的大臣而使周朝兴盛。”

然后,赵简子又说:“自从周舍死了以后,我再没有听到谁批评我的过错了。我大概离灭亡不远了,因此我就流泪哭泣起来。”

众大夫听了都感到很惭愧。

◎故事感悟

有远见的政治家应该学会听到不同的意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不能被随声附和的人所包围。赵简子的自省,使他成为同时代卓有成就的著名人物。

◎史海撷英

舍车保帅

赵鞅对荀跞的意见执意不从,严重侵害到梁婴父的利益。梁婴父便对荀跞私下说:“赵鞅的势力壮大得这么快是因董安于辅佐。如果不杀董安于,还让他为赵氏出谋划策主持一切,终有一天赵氏会得到晋国,为何不借口董安于先发起战祸之名去责备赵鞅?”

荀跞采纳梁婴父建议,派人转告赵鞅:“士吉射、荀寅确实发动了叛乱,但终究还是董安于挑起。晋国的法律早有规定:率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如今范氏、中行氏已经服罪,请您看着办吧!”

此时,赵鞅已六神无主,深恐赵氏成为众矢之的,又自觉愧对于董安于的赤诚。

事情僵持到此,董安于却慷慨地开导赵鞅说:“如果我死换来晋国安定,赵氏得到安宁,那我还有必要继续活下去吗?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来的很晚了!”

说罢,他就转身上吊自尽。

董安于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与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文苑拾萃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记载了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13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似。

《竹书纪年》自西晋时期出土后,先后经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证本”,宋、明时期的“今本”以及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早亡佚,初释本、考证本也渐渐散佚,今本曾被清代儒者斥为伪书。现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范蠡自省散金

◎思心一至,不闻雷霆。——魏·刘劭

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至寺湾镇间)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死敌吴国,帮助越国成为了春秋末期的霸主。

此后,范蠡辞官不做,来到了东海之滨。他带着家人开垦良田,没过多久就积蓄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人听说范蠡如此能干,请他出来做官。

范蠡感叹地说:“我在越国做官已经做到了卿相,现在经营种地又得到千金,这已经是布衣出身之人最高的境界了。如果沉迷于享受之中,而不能遏制自己的贪欲,恐怕灾祸就要降临了。”

于是,范蠡婉拒了齐国人的邀请。他将自己的财产分给附近的穷人,只带一些生活必需品悄悄地离开了海边。

此后,范蠡又来到了陶(今山东淄博)这个地方。当时齐国商业繁荣,临淄已经成为了天下的商业枢纽,南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都有不少商人来到临淄做生意。

范蠡通过观察,发现在这里经商是最佳的选择,于是,他就在陶地住了下来,自称朱公,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经营的门类非常广,除了进行农牧业生产外,他还从事货物流通活动。尽管有不少生意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范蠡坚持每笔生意只谋取十分之一的利润,而将多余的利润让给生意伙伴。

凭借着公道的生意原则和良好的信誉,范蠡很快又积累了数百万的财富,天下人都知道陶地有个陶朱公,富甲天下。

此时的范蠡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自己的财产分成多份,除了家里人的开销外,其他的部分都用来接济贫困的朋友和同乡,他的仁义之名也传遍了整个齐国。

◎故事感悟

范蠡深深知道不能沉迷于享受,不然会遏制不住自己的贪念和欲望。这也是自我反省的一个方面,并为自己赢得了千古声誉。

◎史海撷英

三聚三散

春秋时期,范蠡极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使越国复兴,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知道勾践的为人,是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呈上辞书,放弃了高官厚禄,只带少量珠宝乘舟远行。这是“一聚一散”。

范蠡辞行后来到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几年便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

范蠡说:“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是“二聚二散”。

范蠡行至陶,看此地为贸易要道,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下来,开始经营贸易,不久就累财千万。

后来,范蠡二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派小儿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前去探视。但大儿子坚持要替弟弟去,范蠡只好同意。

不久,大儿子带着二儿子的死讯回来。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二儿子会被处死,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啊!大儿子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容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二儿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可谓“三聚三散”。

也许正是因为范蠡的这“三聚三散”,后人才把他尊为财神吧。

◎文苑拾萃

陶朱公生意经

范蠡(疑后人所托)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痛改前非的孟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今山东邹县)人。又字子车、子居。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轲的妈妈十分看重对孩子的教育,虽然家中生活贫困,但仍然想办法把他送到学堂去学习。刚进学堂时,孟轲学习很用功,时间长了,他便不好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