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06

第6章 以宽广之心善待他人(4)

五月的一个深夜,又有一个叫义苏的人潜入努尔哈赤的住宅,准备刺杀努尔哈赤。这一次,努尔哈赤还像上次一样,将刺客捉住,又将其释放。

这两件看似是很普通的小事,在当时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努尔哈赤“深有大度”,因此也都愿意投奔他。这正是努尔哈赤所期待的结果。不仅如此,就是那些在战场上面对面厮杀的敌人,努尔哈赤如果认为其是有用之才,他也能够捐弃前嫌,化敌为友,招揽其为己所用。

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翁科洛城,并且亲自登高劲射。就在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翁科洛城一位守城的勇士鄂尔果尼藏在暗处向努尔哈赤放了一支冷箭。努尔哈赤没有提防,躲闪不及,结果被射伤了。

努尔哈赤忍痛拔出了带血的箭,继续挥动手臂指挥战斗。就在这时,又有一个名叫罗科的守城战士借着烟雾的掩护,潜到努尔哈赤的近处,一箭射中了努尔哈赤的脖颈。虽然没有射中要害,但箭镞卷如双钩,入肉有一寸多深。箭被拔出之后,血流如注,努尔哈赤痛得昏厥过去。

指挥官受伤,攻城部队只好撤退。努尔哈赤在伤愈之后,再次率兵攻打翁科洛城,并攻陷城池,生擒了上次射伤他的鄂尔果尼和罗科。众人愤怒地要将两人乱箭处死。

然而努尔哈赤却十分冷静。他非常钦佩这两位勇士的非凡武功和英勇善战,因此有意收为自己的部下。于是,努尔哈赤对众人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他们是为自己的主人射杀我,现在如果能为我所用,不也能为我杀敌吗?如此勇敢之人,临阵死于锋镝,我都感到可惜,何况因为射杀我而被处死呢?”

说罢,努尔哈赤亲自为二人松绑,并对其好言安慰。鄂尔果尼和罗科终于被努尔哈赤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努尔哈赤,为其效力。努尔哈赤授二人为牛录额真,各统辖300名壮士。后来,鄂尔果尼和罗科在战斗中都英勇作战,为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立了战功。

◎故事感悟

努尔哈赤多次不记仇隙,宽恕仇敌,化敌为友,不仅使自己的属下“皆颂大度”,而且也使他在女真各部获得了好名声,同时也感召了敌人营中的人才。就此而言,努尔哈赤能以最初弱小的力量而统一女真各部也就不足为怪了。

◎史海撷英

努尔哈赤称汗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尼堪外兰,最终攻克了图伦城,尼堪外兰逃往鹅尔浑。1587年,努尔哈赤又攻克了鹅尔浑,尼堪外兰无路可走,最终只好逃到明朝的领地。努尔哈赤又请求明朝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其处死。

同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立城池。1621年后,迁都辽阳后该城被称为佛阿拉,即“旧老城”。

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正式成为后金大汗。此时,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的女真部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认为明朝偏袒女真叶赫部,心生不满,愤然颁布“七大恨”,并正式起兵反明。

刘备责友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鲁迅·《论讽刺》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建者。刘备平时不仅喜欢交朋友,还与关羽、张飞结为异姓的兄弟,而且他总是非常诚恳地对待帮助朋友。

刘备和许汜两人平时在相处时也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有一天,刘备与荆州刺史刘表闲谈,评论起当世的著名人物来,许汜也在座。当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插话说:“陈登的文化教养太低了,总摆脱不掉一般粗野人的习气。”

刘备听了许汜的话,就惊异地问:“你有根据吗?”

“当然有。”许汜说,“前几年他在吕布那里,我去拜访过他,他不但不理人,晚上还自己睡大床,却让我睡在小床上,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啊!”

刘备笑了,说:“他这样做是对的。”

许汜正要分辩,刘备诚恳地说:“你在外面的名气很大,那么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现在到处兵荒马乱,老百姓正在遭受痛苦,而你不关心这些,却只打听谁家买肥田,谁家买好屋,尽想得便宜。陈登平时是最看不起这种人的,他怎么能愿意同你讲心里话呢?他让你睡小床,实在算是优待你了。如果换了是我,就让你睡在地上,连小床也不会让你睡的。”

刘表听完,大笑着说:“许汜,你还是赶快改掉自己的这个毛病吧。”

许汜感到刘备是在真诚地帮助自己,因此很感激刘备批评人不留情面,并表示一定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故事感悟

刘备诚恳地指出了许汜的缺点,并让他应以宽广之心善对生活中的小事;不要计较生活小事,应把心放在关心百姓疾苦上面,其人品由此可见。这也教育我们,不要苛责生活小事,凡事应从大的方面着想。

◎史海撷英

亡国之君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移居到魏国的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并嘱咐在席间演奏蜀国乐曲,以歌舞助兴。蜀汉的旧臣们听到蜀国乐曲,看到蜀国舞蹈,都想起了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状,就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国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趁上厕所的时机对刘禅说:“陛下,下次如果司马昭再问您这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然后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再睁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够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完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时,司马昭又问刘禅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后,便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呢?”

刘禅大感惊奇,问:“你怎么知道呀!”

司马昭及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此后,司马昭见刘禅如此愚钝老实,也就不再怀疑他了。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刘禅去世,晋谥刘禅为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文苑拾萃

街亭失守后的诸葛亮

马谡在失守街亭后,彻底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使蜀军伐魏丧失了主要的据点。诸葛亮见胜利无望,只好撤回汉中。

诸葛亮对街亭的失守非常痛心,详细追查责任后,发现原来是马谡私自违背部署,导致致命错误。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

诸葛亮与马谡平时交情甚厚。马谡被处死后,诸葛亮亲自为马谡设祭,想起多年与马谡的情谊,不禁泪流满面。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时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保全了人马,立了大功,应该受到奖励,因此将王平提拔为参军,统率五部兵马。

接着,诸葛亮又上书刘禅,自请处分。

刘禅接到奏章后,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有个大臣建议:“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于是刘禅下诏,将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代理丞相职务。

此后,诸葛亮又两次率军伐魏,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新功,便又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