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13

第13章 推陈出新(2)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田千秋等上书讼太子冤,汉武帝派人调查,才知道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从来没有埋过木头人,这一切都是江充搞的鬼。在这场祸乱中,他死了一个太子和两个孙子,又悲伤又后悔,于是,他就下令灭了江充的宗族,宦官苏文被活活烧死,其他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被处死。

最后,汉武帝越想越难过,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做“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做“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文苑拾萃

秋风辞

(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魏孝文帝禁鲜卑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吕氏春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魏孝文帝所进行的改革事业,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以外,还包括文化习俗方面的改革。禁鲜卑语,改说汉语就是其文化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

在孝文帝进行改革之前,鲜卑人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且鲜卑语是北魏的官方语言,史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官府中也通行鲜卑语,有些在北魏政府中任职的汉人也通晓鲜卑语。如道武帝拓跋硅时,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人晁懿,“明辩而才不及(其兄晁)崇也。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晁懿虽然才能不算太高,但因通晓鲜卑语而受到重用。他的语音几乎可与道武帝拓跋珪的语音相像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可见他的鲜卑语说得是相当好的。孝文帝时,河南洛阳人孟威“颇有气尚,尤晓北土风俗……后以明解北人之语,敕在著作,以备推访”。但是,汉族人通晓鲜卑语的毕竟不太多。

随着拓跋宏政权吸收汉族地主士人越来越多,语言的隔阂更加突出了。以致当时北魏政权不得不设置“译令史”,以掌翻译事宜。《魏书·官氏志》记载:“天兴四年(401年)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这种“译令史”就是负责在各曹中担任翻译的官员。《南齐书·魏虏传》也有记载说:“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虏汉语,以为传译”。这种“比官”也是翻译人员。

孝文帝进行语言方面的改革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那就是让鲜卑人更好地掌握汉族的封建文化,把鲜卑族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到汉族的水平,使鲜卑族人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先进民族,同时为了更好地把北魏政权建设为一个强盛的封建政权。因此,他下定决心进行语言改革。

有一次,孝文帝引见朝臣,对他们说:“卿等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咸阳王元禧答道:“陛下圣明御运,实愿迈迹前王。”孝文帝说:“若然,将以何事致之?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元禧答道:“宜应改旧,以成日新之美。”孝文帝进一步追问:“为欲止在一身,为欲传之子孙?”元禧说:“既卜世灵长,愿欲传之来叶。”孝文帝说:“若然,必须改作,卿等当各从之,不得违也。”元禧说:“上命下从,如风靡草。”

孝文帝先从是否应建立与殷周齐美的昌盛王朝这个问题入手,步步深入,引导群臣接受了他的改革思想和主张,最后因势利导点入正题,提出禁鲜卑语,改用汉语的革新措施。他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王公卿士,咸以然不?”孝文帝规定:以三十岁为界限,三十岁以上者暂不强求,三十岁以下且在官府任职之人,必须改用汉语;如有违犯,严加惩处。元禧代表贵族和百官表态说:“实如圣旨,宜应改易。”

在孝文帝的引导之下,群臣接受了改革语言的主张。孝文帝随即对尚书李冲提出批评,他说:“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言,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说罢,孝文帝对着李冲说:“卿实负社稷,合令御史牵下。”李冲身为汉族人,而且一向大力支持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事业,可是在改革鲜卑语这个问题上却持保守态度,所以孝文帝狠狠地批评了他,于是他连连叩头,请求恕罪。

在说服了朝中大臣和鲜卑贵族之后,孝文帝便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六月颁布命令,“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正式宣布以洛阳官话作为北魏朝廷的官方语言。

由于孝文帝雷厉风行地推行语言改革,从而很快收到了实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南迁的鲜卑人已习惯于用汉语汉文,而对于本族语言反而不熟悉了。《隋书·经籍志》记载说: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后染华俗,多不能通(鲜卑语),故采其本言以相教习,谓之国语。”鲜卑族汉化以后,本族语言已经不晓,于是,北魏政府编写了《国语》课本,作为子弟们学习鲜卑语之用。可见孝文帝改革语言的成效是很大的。

通过语言改革,鲜卑族人掌握了汉族的封建文化,加速了鲜卑族人的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恩格斯说过:“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从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语言改革的事实中,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故事感悟

改革,是为了让各族人民的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没有统一、没有标准的国家是分裂的。孝文帝通过语言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史海撷英

孝顺的孝文帝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六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做亲生母亲,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文苑拾萃

度量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的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革新诗风

◎人生常有小不如意,便是福。——《省心短语》

陈子昂(约661—702年),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初唐的诗坛上,有一位高举革新旗帜的著名诗人,他就是陈子昂。

陈子昂出身于当地豪富之家,从小任侠使气,到十七八岁仍不知念书。有一次,他和一伙嗜赌的朋友到乡学去玩,才幡然悔悟,慨然立志,从此闭门谢客,折节读书,数年间博览了经史百家。他不死守章句,对国家兴亡治乱很有见地,尤为擅长诗文。他主张恢复建安风骨的优良文学传统,反对晋宋特别是梁陈间辞藻华丽而内容贫乏空虚的诗风。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写道: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之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里,陈子昂提出了诗歌改革的基本观点。

晋宋以降的文坛,一方面涌现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鲍照诸名家,出现了优美动人的田园诗、山水诗,风格和艺术手法都有所发展,诗体和声律也有所创新,七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趋没落的的诗风,所谓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齐梁陈诗歌许多是反映统治阶级上层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生活,充塞其中的不外是歌舞、风云、春秋、花柳之属,乃至以轻薄笔触着意描绘女性色情的“宫体诗”。相沿至隋,浮艳之辞不绝,萎靡之风弥盛。这就是陈子昂所指斥的“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因此,他主张加以改革,继承建安风骨,写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作品来。在这篇短文中,陈子昂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揭开了唐诗革命的序幕。

陈子昂的创作是他的理论的辉煌实践,与六朝以来的玄言诗、宫体诗之类划清了界限,彻底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桎梏。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唱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该诗气势磅礴、高昂激越,而又酣畅自然,全无半点矫揉造作,确实有金石声!

他的传世之作中有不少精品,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之二)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噎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感遇》之二九)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燕昭王》)

这几首诗中,有诗人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忧伤,有对边塞生活的不满和愤慨,感情深沉,意境深邃,齐、梁诗风已经荡然无存了,史称“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后来的诗人对陈子昂改革诗风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如韩愈在《荐士》诗中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白居易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首、鲍鲂有《感兴》诗十五首……”。

◎故事感悟

做事不能墨守陈规,只有有创新、有新意才能让事物发展得更好。陈子昂作为革新派的代表人,为诗歌的发展开了好头,作出了贡献。

◎史海撷英

伯玉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