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济:济危扶困
9428900000014

第14章 同舟共济为国家(3)

此外,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曾为碑林题名,《人民日报》副总编、腾蛟人周瑞金曾撰写碑林题记。近代名流梁启超、于右任、章士钊、李济深、冯玉祥、李宗仁、林森、孙科、张治中等60余人,都曾留迹其中。

一瓢棒子面救活五个人

◎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己已凶矣。——杨庭显

故事发生在1941年9月。那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紧要关头,日寇对我边区军政机关实施“铁壁合围”的囚笼政策。晋察冀军区7000多官兵和机关工作人员,几经周折于9月2日进驻了只有11户人家的深山小村常家渠。

7000多人的大队人马在这个村及附近的山沟住了七天,其间,两次突围均告失利,结果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在征得老百姓的同意后,他们把附近村庄地里的玉米棒子都摘下来,每个战士每天也只能得到三个棒子充饥。就这样,战士们忍着饥饿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甚至是一分一秒。村中的老百姓看着战士们挨饿,除了掉眼泪,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9月6日上午,16岁的小青年顾廷菊在村子后边的山洼里看到五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八路军战士,他急忙跑回家,对卧床不起的60多岁的母亲讲了此事。

母亲颤抖着说:“儿啊,你看罐子里还有多少棒子面!给他们做了糊糊喝吧!”

儿子说:“那可是专给您留着的啊!”

“我已是60多岁的人了,活不长了,还是八路军小战士吃了有用。”母亲说这话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的。

按照娘的吩咐,顾廷菊把罐子里仅有的一小瓢棒子面煮成糊糊,用罐子提着送到八路军战士身边,一口一口地喂进了危在旦夕的五个八路军战士的嘴里。子弟兵得救了。

第二天,部队首长将这五个还不能走路的战士交给了村干部,安排到生活好一点的老百姓家里,大部队开始突围了。也就是在部队离开常家渠的这一天下午,令人敬佩的顾廷菊的母亲告别了人世。

1992年,当年的晋察冀军区首长回忆录撰写组离开北京赴阜平采访时,首长告诫他们说:“到了阜平,哪里都可以不去,常家渠一定要去。那里的老百姓多好呀!他们养育过我们7000多人的队伍。”

是啊,共和国的元勋们没有忘记常家渠的老百姓,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顾廷菊的老妈妈。

◎故事感悟

顾延菊和他妈妈的所作所为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伟大又朴实的农民啊!宁肯自己饿死,也要把最后一口粮食留给八路军。顾延菊和妈妈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人!

◎史海撷英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在武汉会战中,有超过100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对武汉进行防守,以抵抗由畑俊六指挥的日军。

武汉会战的战场位于长江的南岸及北岸地区,横跨安徽、河南、浙江及湖北四省,进行时间长达四个半月。因此,武汉会战也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战争规模最大和最为著名的战役。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徽省安庆登陆,并且很快就占领了安庆,武汉会战由此拉开序幕。9月6日,广济失陷。29日,日军又攻陷了长江的要塞田家镇。

战役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陷,武汉会战至此结束。

◎文苑拾萃

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也被称为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某部2000多人展开对敌的游击斗争。1937年11月,游击队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

此后不久,日军便组织两万余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八路军猛烈反击,歼灭敌人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第一次扫荡,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和察东4个县。

以后,随着对敌游击战的不断进行,晋察冀根据地也进一步扩大,面积达4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达2500万,成为华北地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由于根据地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八年抗战过程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达3.2万次,击毙击伤日伪军多达35万余人。

军民相依互救

◎吾之于斯人也,犹兄弟也;其同处于天地之间也,犹同寝于一帐之内也。彼我同乐,彼我同戚,此天地生人之道,君子尽性之实功也。——唐甄

1943年10月,晋察冀边区为避免敌人“扫荡”,保存有生力量,将白求恩学校的学员进行分散。深山村的老百姓家里每户负责一两个学员,要求做到安全、生活好,保证不出任何问题。

段庄乡段村肖福春的家里,住进了一个姓王、一个姓李两位20多岁的女学员。她们住下后,就与肖福春的母亲以亲姐妹相称。母亲告诉刚13岁的肖福春,称学员为姑姑。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从此,他们一同上山打柴,一同到地里拾黑枣。肖福春的母亲变着法儿地让学员吃黄干粮和小米豆子饭。

为防备敌人认出来,她又给她们换上了自己的破衣服,让她们多吃黑枣,把牙染得黄黄的,还教她们一些方言土语。没几天,这两位学员就和本村的老百姓一模一样了。

1943年的“扫荡”是残酷的,日寇铁蹄村村必到,段村这个极为封闭的深山小村同样没有被放过。

阴历的十月初二,两个日本兵端着枪,闯进了肖福春的家,“八格牙鲁”地叫着,上去就往外拉两个女学员,肖福春的母亲急忙上前一边比画着一边说:“她们是我的妹妹,大的是来自娘家,婆家在山西边的铁岭凹。”

鬼子左看看、右看看,看不出一点儿八路的样子,肖福春一手提着个篮子,一边喊着:“姑姑!咱们赶快去拾黑枣呀!”

敌人只好悻悻地离开了肖福春的家。

为了保证安全,肖福春的母亲将两个女学员转移到离村五里的山洞里,每天给她们送饭吃,这使两个学员非常感动,她们不止一次地对肖福春的母亲说,你真是我们的亲姐姐。

没过几天,日本鬼子知道段村有八路军的修械所。一天上午,上百名日本鬼子包围了村子,机枪步枪响成一团。幸好修械所早已撤离,11名没有跑出来的老百姓被枪杀,13岁的肖福春刚跑出村外的山崖下,就被鬼子的子弹击中了胳膊,鲜血直流,痛得他晕了过去。

日本鬼子撤退后,两个女学员把肖福春背回了家,给他清洗包扎伤口,还不断地安慰他,肖福春的母亲只是一个劲地哭。

几天后,得知日本鬼子退出了阜平,两个学员决定送肖福春去大台村的白求恩医院治疗。临走前,肖福春的母亲掉着眼泪难离难舍地说:“孩子托付给你们了。”

段村离大台村虽然只有十多公里,但高山上全是羊肠小道,非常难走。好走的地方,肖福春自己走;难走的地方,两个学员轮流背着他走。

到了医院,两个学员算是到家了。她们先把肖福春安顿下来,又很快找来了医生。医生在给肖福春的胳膊上夹板时,痛得他一个劲地哭,两个学员一边给他擦眼泪,一边安慰他。

肖福春清楚地记得,手术后的当天晚上,他饱饱地吃了一顿,吃的是从来没有吃过的香油白面片。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两个女学员又领着一个高个子外国医生(傅莱)为肖福春检查,医生看了他的胳膊后,摸着他的脑袋说:“没事的,没事的,一定会好的。”

肖福春说,从那以后他经常见到这个外国医生,他总是向他挥挥手、很热情。

在傅莱医生和两位学员的精心照料下,只一个月的时间,肖福春的胳膊就已经痊愈。阴历十一月初三,肖福春在两名女学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

母亲看见儿子的胳膊完全好了,高兴得一下子把他拉到怀里,并拉住两个女学员的手激动地说:“没有你们的热情关心,我儿子的胳膊怎会好起来呢?”

两个女学员也动情地说:“没有你们的细心保护,我们的脑袋也早不知掉到哪里去了!”说着说着,姐妹三个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故事感悟

是的,这就是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的一段佳话。军民相互救助、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的胜利离不开英勇作战的八路军战士们,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为后勤提供保障的人民群众!

◎文苑拾萃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26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人在张家口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4、5月,日军越过长城,进逼平津,并侵占察哈尔省多伦、沽源等地。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准备与日军签订停战协定。冯玉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于5月26日在张家口通电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自任总司令,先后响应加入者七八万人。同盟军接受中共河北省前线工作委员会的指导。

6月下旬,任命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在吉鸿昌的率领下,接连收复康保、宝昌、沽源三县城。7月12日,再克多伦。

对同盟军的抗日斗争,蒋介石始则阻挠破坏,继则武力镇压。日军也同时向察省调动。8月5日,冯玉祥在蒋军及日军的双重压迫下,通电结束抗日军事行动,取消同盟军总部,离开张家口。

吉鸿昌、方振武等按照中共河北省前线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将队伍转移张北,由方振武出任代总司令。9月转入河北,与蒋介石的军队和日军周旋于昌平、高丽营、大小汤山一带。10月中旬,弹尽粮绝,终于失败。其后,方振武被迫流亡国外;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捕,在北平牺牲。

卢作孚和他的“爱国公司”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洪秀全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已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卢作孚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开始,先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建树颇多。

1893年,卢作孚出身于四川省合川县一个小商贩家庭。他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便辍学了。

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商人,却在日后成为中国航运业中赫赫有名的船王!他所指挥的宜昌大撤退,更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卢作孚在中国近现代航运业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华人船王包玉刚曾经说:“如果卢作孚还健在,就不会有我今日的包玉刚。”

1925年,卢作孚在家乡合川自筹资金创办了民生公司,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征程。最初为了购买一艘排水量仅为70.6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几经波折,才在好友的帮助下才凑齐了买船费用。这艘小轮船正是日后掀开川江航运史崭新一页的“民生号”,民生公司也随着“民生号”的起航而诞生了。

民生公司成立以后,卢作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了史无前例的经营制度。在短短的几年里,凭借着科学的管理方法,民生公司开始对长江上游的航运界进行整合。

著名的实业家、银行家吴晋航把卢作孚的兼并业务称为“发展兼并三部曲”:先是以“化零为整,合并经营”的方式统一川江一带的华商轮船公司;然后凭借和四川军阀的交情,兼并了军阀开办的轮船公司;最后他还创造了兼并外国轮船公司的奇迹。

卢作孚一贯讲究经济实效,重视经营管理。他常对员工说:“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必须学会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才能,直接使用他们先进的机械设备。”

民生公司是最早安装无线电的华商轮船,民生公司轮船的设备也是最好的。以前往返于重庆、涪陵、合川之间,按照惯例要有四艘船,但是经过卢作孚的巧妙设计,用三条船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省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又方便了乘客。

在卢作孚的带领下,至1937年7月底,民生公司轮船的数量由三艘增至46艘,总吨位达18718吨,职工3991人,资产1215万元,承接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业务,从帝国主义手中夺回了内河的航运权。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民族革命战争,关乎民族命运的每一次转折都充满强烈的悲壮色彩,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就是其中之一。

卢作孚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次要靠一个国家的力量、要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才能完成的撤退,为此他赔掉了大半的船队。

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战争局势变得日益严峻,抢运物资和运送抗战人员成为当务之急。卢作孚亲自组织抢运工作,召集长江上游民生公司的负责人昼夜开会,紧急商讨抢运的方案。民生公司调集了全部船舶以镇江为起点,开始抢运上海、江苏等地的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和学校设备。

卢作孚对工作人员说:“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公司的员工在“民生精神”的激励下,船队夜以继日地运送抗日健儿出川抗日,并抢运大量物资入川。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宣布撤离南京西迁武汉,民生公司调派了所有船舶从南京接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江苏医学院的师生、仪器和图书。

截至1937年11月20日,包括芜湖金陵兵工厂的人员和设备在内的“大搬迁”胜利地结束了,“国民政府的大本营”成功地撤往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