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知:自知知人
9426200000004

第4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2)

蔡泽昂首答道:“正是。”

范雎道:“你有何等韬略,可以夺我相位?”

蔡泽道:“唉,您的见识何以落后到如此地步呢?夫四时循环往复,前者退,后者进,如今您应该退隐矣!”

范雎道:“我不自退,谁能令我退之?”

蔡泽道:“以仁为根本,匡扶正义,执行原则,施行恩惠,辅佐贤君实现自己的宏愿,难道不是我等聪明才辩之士所希望的吗?”

范雎道:“是的。”

蔡泽道:“既已得志于天下,富贵显荣,又能保守他的事业,永远流传,与天地一样长存,难道不是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么?”

范雎道:“是的。”

蔡泽道:“终其天年,享受俸禄,传之子孙,使名声与实际相符,恩德流传广远,难道不是您的愿望吗?”

范雎答道:“正是。”

说到这里,蔡泽将话锋一转,反诘范雎道:“至于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皆功成天下而身不得其死,也是您所愿意的吗?”

范雎暗暗地想:“这个人口齿伶俐,步步相逼,如果我说不愿意,正中其说术。”

因此,范雎便假装答应说:“有什么不愿意的呢?商鞅侍奉秦孝公,忠贞不贰,尽公无私,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为秦国拓地千里;吴起侍奉楚悼王,令私不损公,谗言不蔽忠良,制订法令,废贵戚以养士卒,南平吴越,北却三晋,威慑诸侯;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勾践,即使君主处境困厄,遭受凌辱,也尽忠不懈,终使越国转弱为强,并吞吴国,为其主雪会稽之辱。此三人,为节义的典范,忠贞的准则,虽不得其死,却功垂天下,名传后世。大丈夫杀身以成仁,视死如归,何怨之有?”

蔡泽听完,说:“商君、吴起、文种作为臣子,所作所为世人称道,而君主却错待他们,三人功劳卓著得不到好报,难道世人会羡慕他们冤屈而死吗?如果等到死后方可以立忠成名,那么,孔子就不配称为圣人,管仲就不配称为达人了。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希望性命及声名俱全吗?故大夫立身处世,身名俱全者,上也;名传身死者,次也;名辱身全者,为下耳。”

这一番话正中范雎下怀,范雎点头表示赞许。蔡泽进一步进言说:“辅助君主,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使王室显赫,声威慑于四海,功业昭著天下,声名流传万代,您与商鞅、吴起、文种相比何如?”

范雎道:“我固不如。”

蔡泽道:“如今您的功绩和所受到的宠爱比不上商鞅、吴起、文种,而您的俸禄多,地位高,财富超过他们,如不及时隐退,后果会比他们更惨。常言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衰落,进退盈缩,须随时势变化,此为圣人处世之常道。您担任秦国宰相,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威慑诸侯,功劳已达到极点,如还不隐退,就会落得与商鞅、吴起、文种同样的下场。我听说过如此之言:‘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书上又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的灾祸,为什么您还要承受呢?您如乘机交还相印,让给贤德之人,自己归隐林泉,既可以得到尧时许由和吴国延陵季子辞让的美称,又可以得到商末伯夷、叔齐归隐的贤名,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俸禄,这样的结果和遭受灾祸的结果相比,您选择哪一种呢?”

蔡泽还要继续往下陈述,范雎早已被蔡泽之言深深打动,忙起身离座,对蔡泽道:“先生自谓雄辩有智,果然不虚。我听说:‘欲而不知足则失其所欲,有而不知止则失其所有。’幸蒙先生见教,雎敢不受命。”

于是,范雎毕恭毕敬地请蔡泽入座,待以客礼,将其尊为上宾。

过了几天,范雎入朝,对秦昭王说:“有个朋友名叫蔡泽,近日从山东宋见我。此人通达时变,有经天纬地之才,足以辅佐秦政,成就君主三王五霸那样的事业。臣下见过的辩客很多,无人可同他相比,臣亦不及他,故冒昧地向大王举荐。”

昭王于是便召见蔡泽,向他问及治国图强及兼并六国之计,蔡泽都对答如流。昭王十分高兴,便拜蔡泽为客卿。

范雎乘机托病,请归相印,昭王虽然不答应,勉强使范雎理事,但心中早已看中了蔡泽。后来范雎又再三以病笃相推,昭王便拜蔡泽为宰相。于是,范雎辞相隐退,安度晚年,终老于应(今河南鲁山县东)。

◎故事感悟

功成身退,这是在封建政治角逐之后的选择。不过,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没有人来指示一下,自己往往会“舍不得”。蔡泽审时度势,及时奉劝范雎隐退,以保持功名及俸禄,不使灾祸及身。以古代圣人之道为准则,知进退盈缩,与时变化,故能避灾免祸,善始善终。

◎史海撷英

蔡泽为相

秦昭王时期,蔡泽在秦国做了几个月的相国,便遭人恶语中伤。蔡泽害怕自己被杀,便推托有病退回了相印,后来被赐予封号为纲成君。

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过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还辅佐过秦始皇,曾为秦国出使过燕国。三年后,燕国的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蔡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夺君相位者,蔡泽是也!”可见其是何等的自信!

◎文苑拾萃

蔡泽庙

(宋)李廌

从横事捭阖,揣摩相抵巇。

兹为富贵术,咄嗟乃自知。

相形直误人,俾无百年期。

遂汝齿肥心,庙食饱牲牺。

曹参的自知之明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曹参(?—前190),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中参与多次战争,立功最多,作战勇猛,曾经负伤七十处,成为汉军中的主要人物。曾经攻下两国,122个县,俘虏诸侯王两名、高官十数人,封平阳侯。唯战功极高,论功仍不及后勤的萧何。后因萧何推荐,继任相国。虽然与萧何感情不睦,但仍然依循萧的制度,实施黄老无为而治,天下安定,世称“萧规曹随”。

成语“萧规曹随”中,“萧”指的是萧何,“曹”说的是曹参。

曹参是汉王朝的第二代相国,也曾立下卓越战功,但他为相不如萧何,为将不及韩信。为相,萧何是立法者,曹参只是守成者;为将,韩信大开大阖,动辄倾国倾城,改变天下格局,曹参只能小打小闹,补苴罅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所以,在汉代初年那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曹参虽然能够出将入相,其实才华平平,能力有限。不过,曹参也有他自己的长处。现在看来,曹参的长处主要有两个:会做人,能自知。

曹参的这两个优点,其实也不算什么天生的禀赋或才能,而是后天的经验与修养所致。

曹参一生的事业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为将”阶段。在这一时期,曹参主要在战场上担任刘邦和韩信的副手,从反秦到灭楚,曾参与了无数次战争。不过,他的这些成就虽然不可忽视,却是当时任何一个长期征战沙场的将军都能取得的,因为那些战役多为韩信指挥有方的缘故。这也说明,曹参在战场上并没有能够独当一面,也没有特别杰出的表现。

不过,刘邦却一直非常信任曹参。刘邦是个多疑的人,而他却从未怀疑过曹参。韩信在官拜大将军时,曹参就被刘邦指派为韩信的副手,身负监视韩信的特殊使命。

刘邦攻打项羽时,在成皋兵败,导致全军覆没,刘邦也落荒而逃。当时,刘邦身边只有为他驾车的夏侯婴一人。最后,刘邦终于狼狈不堪地逃到韩信军中。

当时正值夜半,韩信正在酣睡,早已安插在韩信身边的曹参出来接驾。刘邦正是在曹参的带领下,直接冲入韩信的卧室,将兵符收为己有,掌握了军权,并立即重振声势。

曹参前期为将未见奇功,但从“为将”到“为相”的转折过程中,却遇到一个名为“盖公”的道家,从此他的性格也出现了转变,从而成就了他后期的事业。

汉惠帝元年,朝廷废除了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规定,改“相国”为“丞相”,并改派曹参为齐国丞相。当年,曹参本来就是齐王韩信的相国,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曹参也交还了相印。后来,刘邦又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相国。再后来,曹参改为齐国丞相,统辖齐国70座城池。

天下刚定,百废待兴,曹参将齐国的长老和儒生召集起来,讨论安定百姓的方法。齐国的儒生很多,众说纷纭,让曹参不知所从。这时,他听说胶西有一位名叫盖公的高人,精通黄老之学,便立即派人用重金厚礼将其请来,向其求教治国之策。

盖公只说了一句话:“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也就是说,要“无为而治”。这也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总原则、总纲领。

曹参认为,盖公所说的理论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因此,他对盖公十分佩服,亲自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盖公住,将盖公长期供养起来,以便能时时请教。

依靠盖公所提出的黄老之术,曹参在齐国担任了九年的丞相,治下百姓安居乐业,齐人都称他为“贤相”。

曹参的天赋和悟性都不高,仅能达到道家境界的中等层次。不过,曹参从黄老之术中也受益匪浅。也正是因为他学了盖公的黄老之术,使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颇有自知之明。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在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命手下收拾好行装,然后对手下说:“我马上就要到朝廷去当相国了。”

不久,朝廷果然遣使者来召曹参回朝。断定自己必将替代萧何的位置,“当仁而不让”,这就是自知之明。

曹参代替萧何担任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曹参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萧何,所以也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这也是自知之明。

曹参在担任相国后,每天就是饮酒睡觉,几乎什么事也不做。久而久之,不但同僚们不能理解,就连汉惠帝也有些生气了。

当时,曹参的儿子也在朝中为官,汉惠帝就让他回家质问父亲曹参:先帝当年托付重臣辅佐皇上,现在皇上还很年轻,而你身在相国之位,却每天饮酒睡觉,也不向皇上请示汇报,这样怎么考虑天下大事呢?

曹参之子回家后就劝谏父亲。谁知曹参一听,勃然大怒,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还责骂他说:“你知道什么?也敢谈论天下大事!赶快给我进宫伺候皇上去!”

曹参责打的是自己的儿子,得罪的却是汉惠帝。这下汉惠帝更加生气了,在朝会上就当面谴责曹参。

曹参马上谢罪,然后问汉惠帝:“请陛下自己考虑一下,陛下的圣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吗?”

惠帝回答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一个更加高明?”

惠帝说:“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萧何。”

曹参继续说:“陛下说的是!高帝与萧何平天下,定法令,一应俱全,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只需要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即可;而我等一班朝臣也守住职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

惠帝无言以对,只好说:“好吧!曹参,你现在可以回去休息了。”

如果说曹参对自己有自知之明,那么他对别人则能难得糊涂。

曹参整天不理政事,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曹参的宾客在拜访他时,都想劝劝他。但曹参根本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每次这些人一来,曹参马上就向他们敬酒,使他们根本没有开口的机会。直到他们喝得醉醺醺地离去,曹参都始终不让他们有开口劝谏的机会。

有一次,曹参的随从官员对曹参的行为很厌恶,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心生一计,请曹参到后花园游玩。

曹参应邀去了,酒徒们的喧哗也飘到了后花园,随从趁机陈言,希望相国把他们招来处罚。不料曹参哈哈一笑,马上叫人搬来坐席,取来美酒,自己也坐下开怀畅饮起来,在花园里与那伙醉鬼隔墙遥相呼应。

◎故事感悟

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其政绩是“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清净”,也就是“清静”。“载其清净,民以宁一”,也就是盖公所说的,“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因为有自知之明,或许不算一员杰出的“良将”,然而的确是一位不错的“贤相”。

◎史海撷英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的公元前207年,秦军与起义军项羽部队在巨鹿(现河北平乡西南)展开的一场决战,最后项羽获胜。

这一战役是秦末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大将章邯在消灭项梁之后,又率秦军北上渡河,攻打赵国,并且大败赵军。随后,他又命秦将王离包围了赵国的巨鹿,章邯自己屯兵于南,修筑甬道为围城的秦军输送粮草。

当时,秦军的阵势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去迎战。楚国的项羽为了给被秦军杀害的叔父项梁报仇,便主动请缨出战。于是,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六万大军去援助赵国,解巨鹿之围。

大军行进到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便不敢再前进了,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了他。于是,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

楚军数量远远少于秦军,项羽先派英布率两万楚军渡过漳河,救援巨鹿。12月,项羽亲自率军渡河,并下令将炊具打破,将船只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明拼死一战的决心(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项羽的军队作战十分勇猛,一个楚军可以抵得上十个秦军,并且破坏了秦军的甬道,使秦军大败。

公元前207年6月,项羽与蒲将军又分别大败秦军于淤水和三户津。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率秦军余众投降项羽,巨鹿之战结束,巨鹿之困也因而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