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知:自知知人
9426200000019

第19章 博学多思能多知(3)

刘原父在长安的时候,有人得到一件珍贵的古代铁制刃器,制作的工艺非常精巧;器下的大环,是用一条缠绕的龙做的,而其首则是鸟的样子,人们都不能辨识这是个什么器物。

刘原父研究了以后,说:“这是建立夏政权的匈奴人赫连勃勃所铸的龙雀刀,就是被人称作大夏龙雀的那一种。”后经查问,这件刃器正是在陕北筑青涧城时掘地得到的,那里正是当年夏国的疆土。

长安李士衡家里收藏着一块珍贵的端砚,砚下铭刻的文字是:“天宝八年冬端州东溪石刺史李元书。”

刘原父见砚大笑,说:“天宝的年号怎么能有多少年的记法呢?从一改元天宝就称为‘载’了。而且,那个时代的州都普遍地称为‘郡’,刺史都称为‘太守’,直到至德年间才改过来的。”

从那以后,李氏的砚再也不拿出来夸耀于人了。

◎故事感悟

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因为刘原父的知识渊博,他才能知道砚台的来龙去脉。一个人没有知识是可怕的,很容易显得孤陋寡闻。我们也应该以这个故事为启示,用丰富的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文苑拾萃

和刘原父澄心纸

(宋)欧阳修

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黄埃。

子美生穷死愈贵,残章断稿如琼瑰。

曼卿醉题红粉壁,壁粉已剥昏烟煤。

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嵬。

自从二子相继没,山川气象皆低摧。

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识哉。

宣州诗翁饿欲死,黄鹄折翼鸣声哀。

有时得饱好言语,似听高唱倾金罍。

二子虽死此翁在,老手尚能工翦裁。

奈何不寄反示我,如弃正论求俳诙。

嗟我今衰不复昔,空能把卷阖且开。

百年干戈流战血,一国歌舞今荒台。

当时百物尽精好,往往遗弃沦蒿莱。

君从何处得此纸,纯坚莹腻卷百枚。

官曹职事喜闲暇,台阁唱和相追陪。

文章自古世不之,间出安知无后来。

纪昀“投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是清代翰林院大学士,字晓岚,博学多才。

有一天,乾隆皇帝故意问纪昀:什么叫“忠孝”?

纪昀背书似的回答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就想难为一下纪昀,所以便说:“现在我命你去死!”

“臣领旨!”纪昀毫不犹豫地说。

乾隆又问他打算怎样死,纪昀说去投河。

“好,准许你投河!”乾隆说罢就坐下来看书。他知道聪明过人的纪昀不会真的去死,只想看看他如何应对。

果然,纪昀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乾隆便问他为什么没死?

“我来到河边,正想往下跳,”纪昀煞有介事地说,“突然屈原从水里走上来,硬将我抱住。他叫我回来问一问皇上,所以便转了回来!”

“问我什么?”乾隆感到奇怪。

纪昀答道:“屈原说,当年楚襄王是个昏君,他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你回去问清楚皇上,如果他说是真的,你再死也不迟呀!”

乾隆听了大笑,说:“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故事感悟

诙谐之间,我们即可感受到纪晓岚博学多才的大智慧。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纪晓岚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不能够从容应对,那么他的命运如何,我们便可想而知了!

◎史海撷英

纪晓岚题联讽庸医

相传纪晓岚生活的时期,附近住着一位庸医,医道拙劣,曾将纪晓岚误诊了好几次,纪晓岚对他十分不满。

然而,这位庸医偏偏再三来请求纪晓岚的“墨宝”,其用意当然是想借纪晓岚的名望来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

纪晓岚推托不了,只好替他写了一块匾额——“明远堂”。庸医见这三个字写得很漂亮,名字也很响亮,就高兴地带着回去了。

旁人都不明白纪晓岚题的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就问他。纪晓岚解释说:“经书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的句子吗?像这样的医生,只好说他‘不行’。”

听的人不禁哑然,就又问纪晓岚:“假如这医生再来纠缠不休,定要配副对联,你打算怎样?”

纪晓岚回答说,自己早已想好了两副对联,一副五言的,是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诗里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变换两个字,成为:“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上联中的“不明”是指医道不高明,“财主”就是指求医的病家,下联中的“故”字解释为“事故”);另一副七言对联,上联是用杜甫《兵车行》诗里的现成句子:“新鬼烦冤旧鬼哭”,下联是用李商隐《马嵬》诗里的现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

◎文苑拾萃

蹀躞骄骢

(清)纪晓岚

蹀躞骄骢看杏花,樱桃会后暂还家,

烟波一片孤帆影,便是仙人贯月查。

放眼澄江万里秋,飘然一叶似渔舟,

谁知水驿停桡处,楼上珠帘总上钩。

蒲松龄赴宴

◎知之不多但准确无误,总比知之甚多并一味地空想要强得多 。——格言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汉人,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在屡次考试不中后,便回家乡蒲家庄教书去了。在教书之外,他便将满腔的忧愤全部倾注在自己的著作《聊斋志异》上,从来不与官场人物来往。

有一天,蒲松龄忽然收到了宰相的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

蒲松龄对这类请帖一向都是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而那些为官者却还每天吃着山珍海味。

于是,蒲松龄就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

妻子在一旁听说蒲松龄不去赴宴,便认为这样做不妥。她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又没忘记旧友;二是您和这位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还是应该赴宴的。”

蒲松龄沉思了良久,最后还是听从了夫人的建议,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后,席宴刚一开始,两位使女就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了。宰相恭敬地说:“请多多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这并不是什么席宴,只不过是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清此中奥妙,才可步入尘世。”

蒲松龄一听,感到很不愉快,认为人生本来就该出污泥而不染。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想着来日回敬一下宰相。

几天后,蒲松龄果然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在接到蒲松龄送来的“请吃半鲁”的请柬后,欣然前往。

来到蒲松龄门前后,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好几倍呀,只可惜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时常感到不满,加上又没钱打点各级考官,竟然落到如此地步。

于是,宰相就想取些银两救助蒲松龄,蒲松龄却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始终不提赴宴一事。

坐了一会儿,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然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问蒲松龄:“尊兄何时开宴呀?”

蒲松龄随口答道:“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开宴呢?”

宰相恍然大悟,“鲁”字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啊,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

宰相满脸羞愧地离开了。

◎故事感悟

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这也是蒲松龄给他的一点教训吧!足见蒲松龄博学的知识和睿智的思想。

◎史海撷英

蒲松龄

蒲松龄从年轻时期就开始着手创作《聊斋志异》,只是一直断断续续地未能结集。

康熙九年(1671),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后来随往高邮,一年后回到家乡,在一个姓毕的人家做私塾老师。毕家有一座石隐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而且还有诸多的藏书,再加上馆东的支持,蒲松龄才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

从此,蒲松龄便“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地创作,终于“集腋成裘”,“浮白载笔”,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

后来,蒲松龄还以淄川一带的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14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

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剧的同时,蒲松龄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类的工具书,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救国救民思想。

◎文苑拾萃

采莲曲

(清)蒲松龄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柳絮飞来片片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金农(1687—1784),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游历,久居扬州。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少年受业于何焯,并与丁敬等相交,乾隆元年(1736)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善诗、古文,精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书法淳朴,楷书自创一格,有隶意,号称漆书;亦能篆刻,得秦汉法;五十岁后开始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其造诣新奇,笔墨朴质,别开蹊跷;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其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在清代,一些文人雅士经常喜欢聚在一起,吟诗作词。

有一次,几位文人又在一起相互切磋诗词。其中有个人,对写诗并不精通,但却偏偏喜欢自作风雅,专爱在别人面前炫耀。

在席间,有人就提议即兴赋诗,以助酒兴。这个人立即响应,并大言不惭地说:“我最喜欢作诗了,每天都要写上好几首。”

人们不禁向他投去惊异的目光。这时又有人说:大家不妨先联句,看谁的诗句最妙。这个人马上赞同说:“最好,最好。”

还没等别人思考好,这个人就第一个站起来,然后摇头晃脑地大声念道:“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一听,都哄堂大笑起来,柳絮哪有“红”的呢?晋朝的著名女诗人谢道韫曾用柳絮比喻洁白的雪花,留下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如今,这位“胡诌诗人”竟然说柳絮“片片红”,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个人自知出了洋相,柳絮不“红”,他的脸却“刷”地红起来了。

就在这时,有人随口续了一句:“夕阳返照桃花坞。”

话音刚落,众人为之一惊。在瞬间的静寂之后,立刻爆发出一片热烈的赞扬声。夕阳红艳艳的,照在飘飞的片片柳絮上,不就变成绯红色了吗?

这样一来,“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返照桃花坞”竟然成了一句绝妙的联句,令人拍案叫绝!

这续下句的人,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故事感悟

金农能把上一句不通的句子挽救过来,而且使上下两句联得自然贴切,他才是作诗能手。这正反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在关键时刻的优势!

◎文苑拾萃

吉祥寺泉上十韵

(清)金农

新霁来山中,精舍骋游眄。

始入灌木阴,稍深泠风善。

维南豁平畴,极西耸浮巘。

静云一族居,幽涧众流衍。

氿出浸浅莎,滥时破重藓。

潏潏灵液华,涓涓连珠演。

手口不乱淆,口饮有廉辨。

即此澹交订,君子意非舛。

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

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