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04

第4章 父严子立(2)

◎故事感悟

孟子的“教子不伤父子情”的观点,从大的方面去看,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就现实社会生活来讲,似乎不尽可取。子女的教育是社会性的,家庭,尤其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事必躬亲,也是应该坚持的必要方式。关键是应该很好地掌握教育的方法及其“度”。坚持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又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这应该是一条基本界限。倘若能由此而增进彼此的感情,那则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家长以身作则,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身教在先,言传在后,坚持“身教胜于言教”,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子女,为子女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在为子女灌输“正理正道”的时候,家长也就不至于因自身行为缺乏检点而令子女不服了。当然,也就不用担心“教子怕伤父子情”问题的发生了。

◎史海撷英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主张中,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他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对孩子那样,关心百姓的疾苦;人民百姓也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亲近和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便可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百姓死活而推行虐政,就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孟子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很广,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等,但其中贯穿着的是一种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司马迁不辱父命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在一间冷森森的囚牢里,一个手脚戴着刑具的犯人蜷缩在刑房的角落里。这个犯人就是司马迁。3年前,父亲司马谈去世,他子承父职,在汉武帝手下任太史令。

一天,汉武帝问他对李陵在与匈奴作战中投降一事的看法。司马迁从李陵平时的为人以及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加以分析,认为李陵是有功之臣,他的投降实属无奈,如果赦免他,那么他将来必为朝廷效命。汉武帝听罢勃然大怒,以“欺君罔上”之罪,把他投入监狱,并判处死刑。

这场飞来的横祸使司马迁悲愤至极。他在牢中凝视着窗外的月光,回想从前。父亲身为朝廷命官,长年从事写史工作,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目睹了父亲为了工作尽心尽力,常年工作至深夜。言教不如身教,父亲对工作的态度在他幼小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司马迁10岁时,父亲带他到家乡陕西韩城郊外河边,只见奔腾咆哮的黄河向龙门山滚滚冲击。

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古代的传说:“每年都有千千万万条鲤鱼逆流而上,想翻过龙门山后化为神龙升天,可是那些意志薄弱的鲤鱼都触山而死,只有毫不灰心、坚忍不拔的72条鲤鱼跃过龙门,成为火眼金爪的巨龙,直向天门飞去……”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出使西南巴蜀回家时,父亲已病入膏肓。他跪在父亲的病榻旁给父亲端上了一碗汤药,父亲摆摆手,对他说:“我死之后,你要接替我的位置,继承祖先的事业。自从孔子死后,至今400多年了,没有一部像样的史书。我身为太史,没能做成这件事,真担心天下的历史资料从此断绝,你要记住我的话,写成一部史书……”

望着弥留之际的父亲,司马迁泪流满面,哭着说:“儿虽愚钝,但一定记住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写出一部经典史书来。”

狱中的司马迁想到这里,站起身来,两手紧紧攥住窗棂,口中喃喃地说:“父亲,我不会忘记您的遗训……我一定要活下来!”

按照汉代的律法,死囚可花大价钱赎罪,但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剩下的解决办法是接受宫刑,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想到这里,他心中涌起阵阵寒意,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简直比引颈受戮还要难受百倍啊!但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他决心忍受这一切的痛苦。

第二天,司马迁通知狱司转告汉武帝:他愿意接受宫刑。

司马迁受宫刑被释放后,开始发奋写作,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共130卷、53万字的巨著——《史记》。

◎故事感悟

正是靠着严父的谆谆教诲和临终托付,司马迁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忍受宫刑之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留给了后人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史记》!可以说,司马迁的成就和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星象家司马迁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到司马迁。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人们却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这一点。

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固步自封。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工作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瞻远瞩的眼光,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都望尘莫及的。

司马迁并未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象学的创造性应用。

◎文苑拾萃

《史记》

《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后世通称为《史记》,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并没有固定的书名,被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等。而《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我国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万余字。其作者司马迁更是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更是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董永卖身葬父亲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中国谚语

董永(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人。据历代县志及《大清一统志》所记,均载为今博兴县陈户镇(汉代千乘董家庄)人。

西汉文帝(即刘恒)时,文帝贤明,善理朝政,陈平、周勃等大臣忠贞不贰,竭力辅佐,致使国家太平,经济日趋好转,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有位商人名叫董吉祥,原本是湖北省孝感人。他一直远离家乡,在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交通四通八达的苏杭做细软绸缎布匹生意,留妻子与儿子在家守少量祖业田园。

那年,董吉祥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便暂停生意,处理货物,跋山涉水赶回家中。妻子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请医生服药治疗也来不及了。

董吉祥虽东奔西跑,求医寻药,占卦问卜,均无济于事,不几天其妻就一命呜呼了。

董吉祥含着泪水安葬了结发妻子。望着贤淑温柔的妻子如今变成了一堆黄土,他心里万分悲恸。每日他都要到坟前去看一趟,站在墓前沉思默念:几年来我一直在苏杭做生意,丢你一人在家,白日里要料理家务,抚养孩子,应酬内外;到晚来,守着一盏孤灯,熬过多少寒来暑往的不眠之夜啊!你得病了,端汤煎药虽有永儿,但他哪里知晓去请名医诊断司药啊!……都怪我没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啦!……想到这些他心中十分忏悔和遗憾。

董吉祥父子两人在家待了一年。董吉祥本是一直在外做生意的人,对耕田种地、抛粮下种却一窍不通。他考虑再三,将祖业少量田亩减租佃给他人耕种,关锁好房舍,领着年轻的儿子,仍到苏杭做绸缎布匹生意去了。

光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三五年就过去了,董永已长大成人了。那年冬季,眼看离一年一度的旧历年关不远了。

董吉祥计划带儿子一道回湖北孝感老家走一趟——父子离家多年,好些年没在家过春节了,亲朋好友的关系疏远不少。董吉祥想借春节探亲访友,叙叙旧情,顺便养精蓄锐,以解多年奔波劳累之苦。二来将几年赚得银钱带回家,整修好房舍,多置买些田地,等将来自己年迈体弱时回家坐享晚年,也给儿孙辈多留些产业。三来儿子董永已至弱冠之年了,也该婚配成家了。

于是父子商议决定,急速催收账款,结清相关客户账目,廉价处理陈货,暂退租赁的门市……一一办好相关的手续,将行李、货物、钱财收拾停当,董吉祥父子便动身上路了。

往日董吉祥穿梭在苏杭做生意,去来乘船的时候较多,都不晕船。不知怎么,这次乘船就变了,董吉祥上船不久就晕船呕吐,头昏眼花,心悸难受。

本来他们可以继续乘船沿江而上的,但晕船实在不好过,就上岸走陆路。又雇了两个脚夫挑货担,董永挑银钱,他父亲挎褡裢,慢慢赶路。

走了一天,在投宿客栈的当晚,董吉祥的心脏病复发了。次日,就在小镇上买了点药服下,状况似乎有所缓解,就决定继续赶路。

据栈房老板告知,前行不远要翻越一座大山,有上下30余里的山坡羊肠小径要走。他们只好又雇一位脚夫挑银钱箱子,董永肩挎褡裢,搀扶着患病的父亲慢慢走。

董永搀扶着父亲一步一步爬山路。只见满山坡怪石嶙峋,荆棘遍野,丛林草莽间时时传来野兽的嗥叫声,令人恐怖心惊。

一路走走歇歇,晌午过后才翻过山埂,大家都感到又饥又渴。山间旷野,不见村庄客栈,偶尔才能碰上一个行人。脚夫们直嚷走不动了,喊歇歇再走……这时,董吉祥忽然一阵肚子剧痛,无奈,董永挎起褡裢,搀扶着父亲到就近的草丛偏僻处去解手。

没半袋烟工夫,等父子俩回到原歇脚的地方一瞧,几个脚夫,连人带货担、银钱箱子等全部无影无踪了……

董吉祥一看这天降的横祸,一切货物钱财全被几个脚夫抢走了。董吉祥气得捶胸顿足,当场就气昏过去。董永喊人,无人应声,也气得嚎啕大哭……

董吉祥才苏醒过来,父子俩又哭了一场。这荒山野岭,异地他乡,哪里去找那几个没良心的脚夫啊!

天又下雪了,不能在此等着冻死、饿死呀!父子哭了一阵,董永搀扶着父亲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

下山来,已近黄昏了。幸好山麓有个小街场,10来户店铺,店内已掌灯了……

董永挎的褡裢内还有少许散碎银钱,两人宿了栈房,吃了点便饭,董永就询问栈房老板街上是否有郎中,栈房老板摇摇头答道:“此处靠近山区,周围10里内皆无呀!”

董吉祥有心脏病,因连日旅途劳累,加上货物银钱被脚夫抢走,病上加气,又无药吃,病更加重了。一连在这小街栈房内住了3天,不见好转。栈房老板的眼睛比老鹰尖,脑袋瓜比狐狸精。见他父子随身只有个凹瘪瘪的褡裢,没多大油水可捞,况且这个病人万一死在栈房内,今后如何招徕客商呢?栈房老板叫他父子结清账快走。董永对栈房老板好话说了千百箩筐都不答应。董吉祥是久跑江湖之人,自尊心很强,一气之下,叫董永仍搀扶着他走……

父子两人走呀走,到下午时分,董吉祥实在支持不住倒下了,双脚一伸告别了人世。董永扑在父亲尸体上哭得死去活来,声音都哭哑了。

董永哭干了泪水。父亲客死他乡,举目无亲,身边褡裢内除几本流水账簿外,银钱所剩无几了。返回老家的盘缠暂且不说,父亲的遗体哪有棺木、衣衾收殓安葬呢?真可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呀!

次日,董永一人东奔西跑,八方哀求。因人地生疏,跑了几天都没乞讨得安葬父亲的钱。

后来董永找到郭员外家,与郭员外商定卖身为奴来抵债。

董永拿着卖身钱回到瓦窑,买棺材,购衣衾,收殓父亲遗体,在近邻好心人的帮助下,送上山林。董永将父亲安葬好后,才如期去员外家为奴服役。

◎故事感悟

《辞海》在“董永自卖”一节中注有“……董永父病死,无法安葬,便卖身为奴,得资殓葬其父……”董永自卖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孝子对父亲的深情!

◎文苑拾萃

《搜神记》

《搜神记》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编撰,全书共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