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13

第13章 父教有方(3)

召平对相国说:“祸害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日晒露宿而您却留守宫中,没有经历战事而加封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在京都反叛,产生了怀疑您的心理。设置卫队保护您并不是宠爱您。希望您推辞不受封,拿全部家产资助军队,那样皇上心里会高兴。”

相国听从召平的意见,高帝真的大喜。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兵攻打,期间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干什么。相国因为皇上在外带兵,就安抚勉励百姓,捐出自己全部财产给军队,像讨伐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来客劝说相国说:“您被灭族不久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可加封吗?但是您初入关中时,深得民心十多年了,百姓都亲附您,您还勤勉从政,得到了百姓的由衷热爱。皇上数次询问您在干什么的用意,是怕您撼动关中。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放些低息贷款来自我贬损一些名誉?高祖才会安心的。”

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意见,高祖才十分高兴。

高祖班师回朝途中,民众拦路上书,说相国强迫贱买百姓的田产住宅价值数千万。高祖回到宫中,相国拜见。高祖笑道:“相国这岂是利民的行为!”把民众的上书都给了相国,说:“您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相国于是为民请命说:“长安地少,上林苑中空地多,许多土地都荒废了,希望陛下让百姓进去耕种,粮食归民众所有,留下禾秆、麦秸饲养禽兽。”这样于国于民,两利俱存。

高祖大怒道:“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财物,才为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相国交给了廷尉,用刑具押起来了。

几天后,王姓卫尉侍奉高祖,王卫尉上前问高祖:“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拘禁得这么严?”

皇上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皇帝时,有成绩归功皇上,有过错自己承担。现在萧相国多次接受商人的金钱而为民请命要我的上林苑,这是他自己讨好民众,所以要押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职责权限内如果能方便民众而为民请命,这才是宰相真正的事务,陛下为什么要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呢!况旦陛下与楚军对峙数年,陈豨、黥布反叛,陛下亲自率兵前去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只要他振臂一摇,关中以西就不属于陛下了。相国不趁那个时候谋私利,却到现在才贪图商人钱财小利吗?况且始皇是由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才失天下的,这都是李斯分担了过错,又怎么值得效法呢。陛下为什么会怀疑相国呢?”

高祖听了不高兴。

这天,派使者持符节赦免放出相国。相国年老了,平素就谦恭谨慎,入朝,赤脚谢罪。高祖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请命,我不许,我不过是像桀、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拘禁了相国,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相国也要理解我的苦心嘛”

◎文苑拾萃

“请缨”一词的来历

西汉名将终军一生有过两次重要的出使,一次是前往匈奴劝降,另一次是出使南越。

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原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之机,定都番禺(今广州),起兵攻占象郡、桂林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一直不稳定,时好时坏。汉初,赵佗主动表示臣服于汉,汉朝也承认了赵佗为南越王。但到吕后时,汉朝对南越实行禁运,使赵佗又脱离汉朝自称为帝,并发兵进攻长沙郡。

汉文帝时,派陆贾为使到南越说服赵佗,希望他们与汉朝恢复关系。赵佗答应去掉自己的帝号,向汉朝称臣进贡。汉朝仍以赵佗为南越王,让其统领该地。赵兴即位南越王后,汉武帝想召他与王太后一同入朝,归顺于汉。

终军主动要求前往南越做使者,他对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为:“请陛下授予我一根长缨。我到了南越,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把南越王捆缚活捉回来!”汉武帝欣然应允。

此后,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名词。

终军到南越后,采取攻心战术,对赵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赵兴和王太后被终军的慷慨激昂所折服,答应入朝归顺于汉,并愿意像内地诸侯一样向朝廷进贡。

这一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汉武帝大喜,立即颁赐南越王大臣印绶,并令他们改用汉朝的法规,采用汉朝的礼仪风俗,同时命终军等使者暂留在那里镇抚。

信用无价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

唐朝初年,有个王员外,他家有个公子,年轻气盛,不太管理家事,不过本质倒不坏。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家.有着吃不完的粮食和穿不完的衣服,但最让外人羡慕的是他们家有个传家的无价之宝。

这个传家之宝是一座一丈多高的玉雕。这是很久以前,祖上当大官的时候请当时的名匠雕刻而成。这座玉雕刻的是一幅山水,精雕细刻,里面的飞鸟栩栩如生。这座玉雕摆在家里的后厅,轻易不会示人。但是只要见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已的。

王公子转眼18岁了,可是他还是这么贪玩。他的母亲很着急,常常劝他帮着做点正事,可是他嘴上说好,过了一会儿马上又忘记了。

倒是王员外比较大度,他劝夫人说:“孩子现在正是玩心大发的时候,等到他经历了更多,或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才有可能长大的。夫人不要着急。”

有一天,王公子带着几个仆人走在街上。这时上来一个人,说要请王公子喝酒。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地新来县令的大公子,姓张。他与王公子只有过一面之交,这次他请王公子,其实是冲着王家的玉雕而来的。

王公子听说有酒喝,又是县令的大公子请,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他们来到酒楼,喝了个痛快。

在席间,张公子不停地向王公子劝酒,等到王公子有些醉意的时候,张公子提议来玩骰子。王公子平日也玩,所以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们开始以10两银子为赌注。一连玩了好几盘,都是王公子赢。王公子高兴得要死。

后来他们的赌注连续加到了100两、200两,最后张公子装作很伤心地说:“王公子,没想到你这么会玩。我现在输得是精光精光了。不如这样,我们玩一个大的。”

“大的?多大都行!”被酒和胜利冲昏头脑的王公子连连点头。

“我赌我家的房子,你赌你家的玉雕,怎么样?”

王公子听到玉雕,酒开始有点醒了。见他犹豫,张公子就激他说:“王公子,你是不是害怕不敢赌呀!”

王公子心想,前面我都赢了,这次应该也没问题,于是就答应了。

结果可想而知,王公子输了。张公子让他两天之内把玉雕送来。

王公子沮丧地回到家,羞愧得不知该怎么和父母说。倒是仆人们告诉了王员外夫妇,他们自然是气得浑身发抖,可是又不能不管。

王员外说:“既然这样,我们明天就把玉雕送到张家。”

“那怎么行?”王夫人说,“这可是王家的传家之宝。那个张公子,肯定是故意设下陷阱诱孩儿上钩,真是个阴险的小人!”

王公子坐在那儿,非常后悔。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王公子突然灵机一动,他说:“张公子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家的玉雕,不如把前几年新刻的那座玉雕送给他。”

“对啊!那尊玉雕虽然没那么精致,可是也还过得去。大小也差不多,谅他们也看不出来。”王夫人高兴地附和道。

谁知王员外一口否决了这个提议,他说:“你们都把玉雕看作最重要的东西,可是却忘了信用比一切的财宝都珍贵。张公子虽然不对,可是要怪也只能怪儿子自己糊涂。现在错误既然已经犯下,承诺既然已经作出,就应当信守诺言,把真正的玉雕送到张家。”

王公子和王夫人听了这番话,都低下了头。

第二天,他们把这尊玉雕用好几辆马车装着运到了张家。

从此之后,王家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无价之宝了,不过王家一诺千金的名声也传了出去。

周围的人对王员外更加敬重,对王公子也改变了看法。而且,王公子经过了这次教训,再也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他开始正经地读书,准备考取功名。

王员外高兴地说:“王家虽然失去了一座珍贵的玉雕,可是得到的却远远超过了宝物本身。这就是诚信和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儿子。这可是比任何宝物都要珍贵啊!”

◎故事感悟

本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玉是无价之宝,而人的信誉则更是无价之宝。它在人身上的存在和体现,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自古有“一诺千金”之语,是人们对信誉看重及尊敬的真实表述。由于儿子的过失,王员外失去了宝玉,但也由于这件事而赢得了乡里的好评和儿子接受教训后的痛改前非,因此总体上说是值得的。

姚崇从严治家析家产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家庭的地位十分重要,齐家与治国被联结成一个整体,妥善处理家庭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件大事。治家的中心问题是依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地位,调节亲属之间的关系。而要调节好这种关系,家产的处理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家产处理得好,则会达到为人们所称颂的“通有无,共忧乐,爱敬既笃,家室自和”的目的;处理不好,则会形成祸起萧墙、反目成仇的局面。

所以,古人十分重视对家产的处理。唐代的著名宰相姚崇析家产即是典型的一例。

姚崇不但深谙治国之道,对治家之道也颇精通。他为相时,虽然位尊门贵,地位显赫,但是对子女管束极严。

为了不使子女们骄奢淫逸,他将田园家产分给诸子,让他们人各一份,独自经营管理,自食其力。在门荫之风盛行、父尊子贵的封建社会中,姚崇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姚崇生病弥留之际,仍然把这一做法作为子孙必须遵守的原则而写进遗嘱中。他谆谆告诫子孙: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从史书的记载看来,姚崇这一做法确实起到了劝诫子女的作用。他的子孙也都秉父志而行,个个都在朝为官:长子彝,开元初年任光禄少卿;次子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个个还都是有出息之人,没有“辱先”的举动。

◎故事感悟

姚崇从陆贾、石苞析家产的做法中得到启示,也仿其例而行之,使子孙在他死后不至于因家产纷争而有辱祖先的威名,为世人所耻笑,也教导了子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史海撷英

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文苑拾萃

争夺天下的失败者

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久,宇文化及也称帝了。窦建德认为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自立为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决定讨伐他。窦建德当天就带兵攻打宇文化及,连战连胜,将宇文化及击破,杀死了宇文化及等人。

窦建德每次打了胜仗后,都将战利品分给手下的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吃穿都很简单,也不好女色,待人宽厚。但他也有大义上的原则,他本来和王世充结盟,王世充称帝后他马上与其断绝了关系。

窦建德认为唐朝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所以先发制人,向唐朝发动了进攻。他先攻打相州,李神通战败逃走.然后又打下了黎阳,俘虏了李世勣和李神通。

滑州刺史王轨被仆人杀死,仆人带着他的头向窦建德投降。窦建德说:“奴仆杀主人是大逆不道。我怎么可以接纳这样的人!”

于是,他将那个仆人杀死,把王轨的头送回滑州。滑州的百姓很感激他,当天就率城投降了。

窦建德让李世勣镇守黎州,不久李世勣逃回了唐朝,但他的父亲被留了下来。窦建德手下的人要求杀李世勣的父亲,窦建德说:“李世勣本来是唐朝的人,他不忘自己的主人,逃了回去,这是忠臣的行为。而且他的父亲又没有什么罪。”最后也没有杀李世勣的父亲,把他和李神通等人安排在专门的地方,以礼相待。

窦建德手下有员大将名叫王伏宝,有勇有谋,立了很多功劳。有很多人嫉妒他,在窦建德面前诬告他造反,窦建德相信了,杀掉了王伏宝。

王伏宝临死前说:“我并没有罪,大王为什么要听信谗言,砍掉自己的左右手啊!”王伏宝死后,窦建德作战就经常失利了。

窦建德连战连败,最后被李世民俘虏了。虽然窦建德为人仁厚,对唐朝被俘的官兵都很好,但是唐朝统治者还是怕留下后患,将他押解回长安后就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