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12

第12章 父教有方(2)

赵括父母不护子短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

赵括(?—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他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阵中,赵军40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战国时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与秦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阵。当时赵国的名将赵奢已经去世了,上卿蔺相如病重,带兵的是大将廉颇。“秦数败赵军”,廉颇采用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军。

秦为攻,赵为守,秦军强,赵军弱,秦欲速战速决,于是派间谍散布流言说:“对赵国,秦国谁都不怕,就恐惧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

赵王对廉颇坚守不战本来不满,一听此言,就立即召回廉颇,让赵括去担任赵军统帅。这一决定,引起了包括赵括母亲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

赵括身为名将之子,自幼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踌躇满志,“以天下莫能当”。确实,在理论上他很有一套,“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但赵奢深知自己儿子的不足和致命弱点,并不认为赵括是块能带兵打仗的材料。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有这种看法,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看来,为了国家的利益,赵奢还将赵括的弱点告诉过他的同僚。所以,当赵孝成王任命赵括去接替廉颇时,首先遭到了病中的蔺相如的反对,他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竟不听。

赵括自负其才能,不管众人的议论,打点行装,准备出发前去接任。他的母亲又赶紧上书赵王说:“括不可使将。”

赵王大惑不解,于是请赵括的母亲前去询问。

赵括的母亲说: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赵括的母亲不再说自己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而是将赵奢与赵括父子二人为将后的行为进行对比,说明“父子异心”,赵括不宜为将。

但赵王坚持自己的意见,赵括的母亲只好请求赵王:“王终遣之,即有不如称,妾得无随坐乎?”

赵王答应了。赵括接替廉颇后,更换将领,改变部署,与秦军大战于长平。秦军利用赵括高傲轻敌、不善变化的弱点,屡败赵军。最后赵括被困,突围身死。“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故事感悟

常言道:“知子莫如父。”但知子短而不护短,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赵奢不护子短,言及同僚;其妻不护子短,彰其丑而谏于王,以国为重,以子为轻。他们与那些因其子有“一长”而力护其短、置国家民族于不顾的人,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

◎史海撷英

忠心为国的赵盾

晋文公去世后,赵衰担任了晋国的执政大臣。赵衰死后,他儿子赵盾便接替了父亲的职务。

谁知道赵盾执政的第二年,晋襄公就死了,太子夷皋还很小,人们觉得应该立个岁数大的当国君。赵盾说:“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年长好善,而且他在秦国居住,秦国以前和我们关系不错。所以立他挺好。”

贾季则推荐公子乐,但赵盾拒绝了。

贾季不服气,偷偷派人去接公子乐。赵盾已经派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了,所以就把贾季废掉。但晋襄公的夫人却跑到朝堂上大哭大闹,赵盾没有办法,只好立了夷皋,这就是晋灵公。

而秦国已经派兵送公子雍回国,赵盾只好派兵袭击秦军,将公子雍杀死。这下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更差了,不久士会逃到了秦国。

秦国和晋国打了好几仗,最后在士会的调解下两国重新和好,士会也回到了晋国。赵盾和士会一起执政,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晋灵公长大后变得非常贪玩,他甚至还用弹弓弹人,看人们躲避以取乐。有一次厨师做的熊掌没有煮熟,晋灵公居然把厨师杀掉了。赵盾和士会多次劝谏,但晋灵公根本不听他们的。

晋灵公觉得赵盾很烦人,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赵盾。刺客到赵盾家的时候,天还没亮,他看见赵盾一大早就起来穿上朝服端正地坐着,举止有度,感到赵盾是个忠臣,他叹息道:“杀害忠臣和背叛国君,罪过都是一样的。”说完他就撞树而死。

赵盾曾经有一次去首山,在一棵桑树下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赵盾很可怜他,就给了他一些食物。

那个人吃了一半,把另一半揣在怀里。

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光,他说:“我离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想把这些食物留给母亲吃。”

赵盾很感动,又给了他一些食物。不久那个饿人当了国君的厨师,但赵盾早把这事忘光了。

晋灵公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养了一条恶狗,日夜训练。不久他请赵盾喝酒,埋伏了一些士兵准备杀他。

饿人知道了这件事,怕赵盾喝醉了跑不了,就对赵盾说:“国君赐酒给臣子,喝三杯就够了,请不要再喝了。”

赵盾也觉得不太对劲,就走了。

当时埋伏的士兵还没有到齐,晋灵公就先把那条恶狗放出来去咬赵盾。饿人冲上去和恶狗搏斗,杀掉了那条狗。赵盾说:“不用人却用狗,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但他不知道饿人为什么要救他。

正在这时候,埋伏的士兵赶到了,冲出来追杀赵盾。饿人回过头来挡住那些士兵,好不容易才让赵盾逃掉。

饿人也跑了出来,赵盾问他为什么要救自己,他说:“我就是那个饿倒在桑树下的人。”赵盾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肯说,自顾自地走了。

赵盾知道晋灵公不会放过自己,准备逃到别的国家去。还没有走出晋国边境,他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把晋灵公杀掉了,赵盾知道后就回来了。

赵盾威望一直很高,很得民心,而晋灵公骄奢淫逸,名声很差,所以赵穿能够轻松杀死他,人们也没有怪罪他。

晋国太史董狐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了这句话。

赵盾觉得很冤枉,找到董狐辩解道:“杀灵公的人是赵穿,我是没有罪的。”

董狐义正词严地说:“你是国家重臣,逃亡的时候没有逃出国境,回来的时候又不诛杀凶手。弒杀国君的人不是你是谁?”

日后孔子听说这段史实后赞叹道:“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家啊,他记录历史毫无回避。赵盾也是晋国优秀的大臣,为了国法而蒙受恶名。真可惜啊,要是他逃出国境就没事了。”赵盾终究没有怪罪董狐。

晋国没有了国君,赵盾着急了,他和大臣们商量了一下,觉得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黑臀比较贤明,于是让赵穿去迎接他回国为君。

当然,这也有让赵穿戴罪立功的意思。公子黑臀就是晋成公,赵盾很受晋成公信任,他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

晋成公死后,儿子晋景公即位,不久赵盾就去世了。

郭躬持法矜恕

◎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老子》

郭躬(1—94年),字仲孙,东汉时代官员,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的父亲郭弘有审理刑事案件三十年的经验,执法公平。他年少时继承父亲的事业,讲授法律,有几百名学生。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主张审案定刑从宽从轻。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官至廷尉。曾经上奏请求修改法律四十一条,都是将重刑改为轻刑,为朝廷所采纳。永元六年(公元94年),在任上逝世。

东汉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郭家,是彪炳史册的法律世家,《后汉书》称:“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家,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

当时,郭弘、郭躬父子就是阳翟郭家的杰出人物,他们持法务很宽平,审慎小心,仁恕宽和。

西汉时,有个执法官叫杜周,他在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以断狱苛刻著称,其子杜延年继承父业,也擅长法律,在西汉宣帝时又任御史大夫,史称“小杜”。

郭弘明司小杜律,对法律很有研究,为此,颍川郡太守寇恂任命郭弘为决曹掾,主管全郡的刑狱决断。史称他“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凡是经郭弘审断的狱讼案件,当事人都“退无怨情”。人们将他比作以断狱平恕、驰誉西汉的“东海于公”。后来,郭弘享寿至95岁。

其子郭躬少传父业,也精习法律,“讲授徒众常数百人”,曾担任郡吏,辟为公府。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奉东都尉窦固出征匈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将。秦彭在单独行动时,曾未经请示,就依法将犯罪者处死。为此,窦固上奏“彭专擅,请诛之”。明帝召集公卿朝臣,专门讨论秦彭该当何罪,郭躬由于明晓法律,特召参加集议。

朝臣们纷纷赞同窦固的意见,认为秦彭滥杀,应处以死刑。只有郭躬认为,按照法律,秦彭有权诛杀违法将士。

明帝愕然问道:“秦彭既未被授予象征专杀大权的斧钺,难道还可以不经请示,擅自杀人吗?”

郭躬回答:“统一归大将指挥,是指那些直辖于大将的部曲将帅。而今秦彭独当一面,指挥别部军队,和在部曲是有差别的,兵事急迫,刻不容缓,呼吸间就会有变化,容不得先向督帅移文请示。且据汉制,只要有繁戟就可看作斧钺,因此,按照法律不应该判处秦彭有罪。”

明帝最后听从了郭躬的意见,赦免秦彭。

后来,又发生了一起兄弟合伙杀人的案件,但弄不清楚谁是主谋。明帝认为,作为兄长没有训导好弟弟,理应从重,因此判处兄长死刑,而减免了弟弟的死罪。

中常侍孙章在传达诏令时,口误为兄弟二人皆判死刑。尚书弹奏孙章假托君命,发布诏敕,罪当腰斩处死。明帝又把郭躬召来,询问该如何断罪。

郭躬回答:应当判孙章交纳罚金。明帝疑惑地问孙章假传圣旨,怎么仅判交纳罚金呢?是不是太轻了?

郭躬分析道:法令中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判处是有很大区别的,孙章传达诏命有误,从事情上分析,这是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条文中处罚是很轻的。

明帝心中还是有怀疑,又问:孙章和囚犯是同县的,他也有可能是故意错传诏令。

郭躬说:“《诗经·小雅·大东》称:周代贡赋,像磨石一样平均,周代赏罚如射出去的箭一样不偏不倚。孔子也说,君子不以己意猜测别人诈伪犯罪。帝王要效法上天的平直无私,量刑不能随意出入,有所歪曲。”

明帝听完这番话,很为郭躬的浩然气所动,在称善听从之余,调郭躬担任廷尉正。

元和三年(86年),郭躬被任命为廷尉,这是掌管刑狱的最高司法官。当时,章帝即位已经多年,他接受大臣陈宠的建议,一改明帝苛严、酷烈之风,“每事务于宽厚”,所以有“明帝察察,章帝长者”之称。

郭躬家世代掌法,务在宽平,章帝任命他为廷尉,可谓得人。而郭躬也不负所望,决狱断刑,总是以怜悯、慎重、宽恕为原则,维护、发展了章帝的“长者”之政。

他在章帝的支持下,从许多苛刻、残酷的法律条文中整理出能够改重从轻的41条,为封建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贡献。

章和元年(87年),章帝诏命大赦天下,凡四月丙子以前犯罪的在押死囚都减死罪一等,并且免除笞刑,发配到金城戍边,但赦文中并未提及那些亡命在外和尚未被定罪的罪犯。

为此,郭躬向章帝请示道:“圣恩所以减死罪而令戍守边疆,就在于重视人命,现在有上万人因犯死罪而逃亡在外;又自大赦以来,抓捕到的也有相当数量,这些人独不沾圣恩。不如将赦前犯有死罪,赦后被关押的,一律减死免笞,发配戍边,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边疆。”章帝一听有理,立即再下赦令。

郭躬断狱时常还宽仁之心,尽可能地保全人命。直至永元六年(94年)死于廷尉任上。

郭躬“起自佐史小吏,小大之狱乐察,平刑审断,以矜慎宽恕为心”,他力主以法律条文和事实为根据,不凭主观臆断,不把怀疑当做事实,也不以皇帝的意志和众人的议论为转移,这样执法,可谓公平。

《后汉书》作者范晔在总结郭躬的经历时,引用曾子的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夫不喜于得情则恕心用,恕心用则可寄枉直矣。夫贤人君子断狱,其必主于此乎?”强调百姓犯法,原因在上,非下之过,所以要“哀矜而勿喜”,要用“恕心”。

这种观念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与那种刻薄、酷刑,以图进身之阶的思想和做法相比,还是“仁政”、“恕心”更得人心。

◎故事感悟

郭弘是阳翟郭家的杰出人物,他持法宽平、审慎小心、仁恕宽和。郭躬侍其父业,也精习法律,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继承其父之风,他力主以法律条文和事实为根据,不凭主观臆断,也不以皇帝的意志和众人的议论为转移,秉公执法,受到人们的好评。

◎史海撷英

功高恐震主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兵来到邯郸。还未罢兵,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出的计谋杀了淮阴侯。

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命令500士兵、一个都尉为相国卫队。诸位同僚都来祝贺,只有召平深感忧虑。召平是秦朝东陵侯,秦朝破灭后成为平民。他生活贫苦,在长安城东种瓜,瓜味美,所以民间称为“东陵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