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9424600000004

第4章 真诚待人,襟怀坦荡(2)

◎故事感悟

陈纪宁肯房子卖不出去也要说实话,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诚实无欺、不为一己私利而做亏心事的优良传统。

◎史海撷英

难兄难弟

陈元方的父亲名叫陈寔。而陈寔老爷子一生中最得意的事,应该就是生了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才学见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而且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有一天,陈元方的儿子陈群与陈季方的儿子陈忠吵了起来,各自夸耀自己的父亲功业德品高,吵了好久也分不出胜负,两个孩子就跑到爷爷陈寔那里,要爷爷结论。

陈寔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和季方都是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泛,并形成了一个成语——“难兄难弟”。“难”字读nán,阴平,本来是“各有长处,难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将“难”解释成了“苦难”的“难”,“难”的读音也成了去声,成了“一起患难的人,共处同一个困难境地的人”的意思。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479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所编写的,由梁代的刘峻作注。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八卷,刘孝标注本则分为十卷,今传本都为三卷,卷下又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1000多则,主要记述的是自汉末至刘宋时期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等,大部分内容都为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面临处分的张翼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张翼(?—264年),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

三国时期,在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一带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为“西南夷”。他们有些与汉人杂居,有些却地境偏远,处在非常闭塞的状态中。刘备死后,蜀国出现叛乱,西南夷的豪强、首领也趁机反叛,蜀国丞相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南中地区,同时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西南夷首领孟获,终于平定了叛乱。

接着,诸葛亮设置庲降都督,总理南中。西南夷首领有些被任命为郡守、县令,有些被安排到成都做官,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牛马等也源源运往蜀中,蜀国与西南夷重新和睦相处。

几年后,南中地区的少数首领因不满蜀国的统治,常常闹事反叛,很难治理。丞相诸葛亮颇感为难,最后下决心调一个能干而称职的人去做庲降都督,撤除原来的那个。

选来选去,诸葛亮选中了蜀郡太守张翼。蜀郡是蜀国的都城所在地,担任蜀郡太守的历来是很有才干、品行端正的人,张翼也不例外。他的父祖辈都是很有名望的高官,他自己年轻时曾因品德优异而被举为孝廉。刘备入川建立蜀国时,他跟随刘备当一名管理文书的小吏,后来逐渐升为县令、郡守。由于他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以被任命为囤都蜀郡的太守。

张翼接到庲降都督的任命后,安排好家事,便立即起程赴任。到任所后不久,他大刀阔斧地处理了几个带头闹事的酋帅、首领,又惩办了几个民愤较大的贪官污吏,这样乱事很快就平息下去了。

接着,张翼又颁布了一个法令,明确规定今后如再有人聚众闹事、发动叛乱,一律严办。

张翼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一向执法如山,从不宽宥。所以这些放纵、骄横的酋帅早就对他心怀不满,想赶走张翼,脱离蜀国的统治。一个叫刘胄的酋帅联络许多村寨的夷民,举起反旗。

刘胄的乱事越闹越大,张翼不得不组织武装,用武力来征讨刘胄。他迅速地把原来分散的州郡兵都集中起来。其实,自他来到南中,就有随时迎战闹事酋帅的准备,因此从未放弃对州郡兵的训练。这次命令一下,队伍马上组织起来,并配备了勇武善战的将领。

一天,奉命集中操练的队伍整齐地排列在校场上,士兵们个个昂首挺胸,手持兵器,将领们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立于队前,只等统帅张翼一声令下,便马上开赴前线,征讨叛逆。张翼一身戎装,表情十分严肃,他检查完士兵们的装备,清点好各路将士的人数,正要对将士们讲话,忽然远处驰来一匹快马,原来是从都城来的一位信使。他飞身下马,打开诏书,当众宣读。

诏书上说,降都督张翼,因用法严酷,引起南夷豪帅刘胄的反叛。现决定用参军、巴西人马忠代替张翼的职务,张翼回成都等候处置。

诏命宣读完毕,将士们都惊呆了,张翼自己也愣住了。待将士们回营地待命后,张翼在自己的营帐里踱来踱去。营帐外,张翼的随从、属员都在议论纷纷,很为他打抱不平,认为朝廷错怪张翼,不应把豪帅的反叛说成是张翼用法过严造成的。

在营帐里,张翼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扪心自问,来南中两年,自己始终是忠于朝廷的,而且在两年中把南中治理得颇有起色。他确实严办过一些桀骜不驯的豪帅,但这样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这次刘胄的反叛是蓄谋已久的,把他消灭了,南中地区就会得到大治。

想到这儿,张翼的心里感到坦然多了。一个属吏上前劝他,既然朝廷命令已下,不管怎样,你还是应该赶快奉诏回成都,听候处分。否则,怕对你不利。

张翼想了想,很坚定地说:“不能这样回去!我是因为蛮夷蠢动,未尽到自己的职责,才被召回去的。可是,替代我的马忠还没到。眼下,我们正面临战事,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运粮积谷,为灭贼做好准备,岂可因为被黜退的缘故,而放弃公务不管呢!”身旁的人听了他这番话,都被他大义为公的精神所感动。

第二天,张翼重又召集将士们在校场上演兵习武,他还像往常那样严加课督,一丝不苟。他的精神影响了所有的人,士兵们的情绪更加饱满,操练得更加认真,为迎战所进行的各项准备都在继续之中。从指挥部到下面的每个士兵,无一人懈怠,丝毫看不出临阵换将的迹象。就这样,直到马忠来了,张翼才离任动身。

后来,马忠依靠张翼在战备工作上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很快便打败了刘胄,并将刘胄杀了。

◎故事感悟

张翼是个胸有全局的人,所以当处分降临时,他考虑的不是个人荣辱,而是边境的安危、蜀国的利害。所以,他虽然被罢了官,却没有丢掉对国家的责任感。他如果抱有委屈、不满之心,怨天尤人,就会置边境安危于不顾、迅速离开任所。然而,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在离任前仍能忠于职守,这确实是可贵的。

◎史海撷英

蜀汉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将领钟会在关中地区练兵,蜀国的姜维便向朝廷发出警告,并请求加强阳安关的守备。但是,由于蜀国的宦官黄皓迷信鬼神,在求神问卜之后禀告后主刘禅,说魏国不会入侵,所以就将姜维的奏章压下来,以至群臣都被蒙在鼓里。

后来,魏国派遣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一路势如破竹,并很快攻克了阳安关,直捣剑阁。最后,双方在剑阁僵持不下。由于补给线太长,钟会有意退兵,但邓艾主张冒险一搏。

随后,邓艾从阴平绕过剑阁奇袭,破了绵竹,蜀将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等皆战死,魏军兵临成都,最后后主刘禅决定投降。

姜维听说邓艾攻破绵竹关后,又听到许多关于后主刘禅的传言,有的说刘禅死守成都,有的说刘禅向南中逃亡,还有的说刘禅向东投靠东吴了。因此,姜维舍弃剑阁前往成都方向。不久,姜维接到了刘禅投降的命令,蜀军非常愤怒,纷纷拔刀砍石来发泄。

于是,姜维便假意向钟会投降,并获取其信任,然后挑拨他与邓艾之间的关系,怂恿其叛变,意图趁乱复兴蜀汉。然而,魏军最后并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蜀地的魏军却发生了兵变,钟会、姜维和一些蜀汉的遗臣都在乱军中被杀。

◎文苑拾萃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又被称为《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时期的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约11万字,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仕女总赞、后贤志,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也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等。

高允坦荡不欺君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礼记·大学》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父高韬,官太尉从事中郎。少年丧父,曾让产予弟,出家为僧,法名“法净”。不久还俗求学,常负笈千里。高允好文学,熟《春秋公羊》,初为郡功曹,后为中书博士,迁侍郎。随乐平王拓跋丕平定凉州叛乱。虽居宦显要,家中一贫如洗,住草屋、吃盐菜,儿子以采樵自给。神麚二年(429年)奉诏与崔浩、邓颖、晁继、黄辅等同撰国史,纂成《国书》三十卷。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崔浩果被夷九族。由于太子营救,允未受株连。文成帝时,位至中书令。卒年九十八。著作有《左氏解》、《公羊释》等。明人辑有《高令公集》。

高允是北魏太武帝的一位大臣,奉命协助另一位大臣崔浩编写史书《国记》,同时担任景穆太子的导师。

451年六月的一天,景穆太子慌慌张张地骑着马到高允家,说:“不好了,父皇把崔浩抓起来了!”

高允问:“怎么回事?”

太子说:“崔浩不听先生劝阻,将《国记》刻在石碑上,竖在都城大街两边,泄露了国家机密。此事怕要牵连先生,怎么办呢?”

高允叹了一口气说:“崔浩一意孤行,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谢谢太子的关照,我一向主张答诏宜实,如果皇上问起我,我会照实回答的。”正说着,传来圣旨,召高允进宫。

太子一路陪伴高允来到宫门口,并对高允说:“如果父皇问起,你就别言语,我来答话!”

见到太武帝时,景穆太子抢先说:“父皇!高允是儿臣的先生,办事一向小心谨慎,《国记》摆到大街上,是崔浩想向国人示范:写史要用直笔。高允先生反对摆到大街上,我是知道的,请父皇赦免先生!”

太武帝“哼”了一声,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撰写的吗?”

高允回答说:“是臣下和崔浩共同撰写的,而且臣下执笔的部分比崔浩还多。”

太武帝大怒:“这么说来,你的罪过比崔浩还大,不可饶恕!”

景穆太子一听,赶忙说:“父皇息怒!高允先生慌里慌张答错了话,刚才儿臣问了他,他说是崔浩一个人写的!”

高允听太子在为自己开脱,立即下跪说:“臣下的罪过的确比崔浩大。太子殿下由于臣下侍候读书久了,想救臣下一命,其实并没有和我说过那些话。至于把《国记》摆到大街上,我的确是反对的。”

太武帝看了景穆太子一眼,说:“难得你有此一片苦心。”又回头对高允说:“你能一事当前,敢于对寡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诚实无欺的态度,还算是忠贞的大臣。现在,由你替我起草一道诏令:将崔浩家族128人一律处死!”

这时,高允忙说:“崔浩为本朝立过大功,这次他泄露了国家机密和祖先的隐私,的确是很大的罪过。但他秉笔直书,写的是历史事实,不应当处死,请陛下宽恕他!”

太武帝大怒,说:“你不替我起草诏令,还为崔浩说什么好话?来人,将高允拿下!”

高允被关押了起来,景穆太子说:“父皇啊!您因高允先生诚实无欺而赦免了他,怎么又由于高允先生继续表现出诚实无欺的态度而扣押他呢?”

太武帝沉思了一会儿,认为太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太武帝最后决定:惩办崔浩,赦免高允,让他继续当太子的导师。

◎故事感悟

做人做事就要坚守律则。高允不畏权势,敢于在生死关头讲真话,表现了正人君子的气节和正义之心。

◎史海撷英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时期,为了统一北方地区,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由于沙门历来是可以免除租税、徭役的,因此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逐渐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的世族,博览经史,并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故而深得太武帝的信任。在结识了寇谦之之后,崔浩便信奉道教,接受寇谦之的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曾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进入平城,结交了崔浩,两人经常通宵达旦地谈论古代治乱史。后来,寇谦之就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为太武帝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的人很少,崔浩便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开始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后来,太武帝又在平城的东南面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一个十足的道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