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25

第25章 侯峒曾头可断节不可移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嘉定人。父亲在明朝为给事中。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及第,任南京武选司主事。崇祯七年(1634年)被兵部尚书荐为职方郎中,力辞,改为南京文选司主事,后又任江西提学参议、广东副使、浙江右参政。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于五月二日进入北京。李自成大顺农民起义军迭遭挫折。清朝统治者认为,汉人只有像满人那样剃发束辫,改从满人习俗,才是真心归顺,所以清军一入关便连下“剃发令”。由于受到北京一带人民的反抗,清廷胜败未卜,所以一度收回成命。到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大顺农民军进一步遭到挫折,清军克扬州,下南京,破苏州、杭州,清朝廷认为胜局已定,便“谕南中文武军民剃发,不从者治以军法”,并限十天内剃完。这种民族高压政策,大大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七月份,嘉定(今属上海)爆发了十多万人参加的反剃发斗争。清嘉定知县张维熙强迫人民剃发,激怒了嘉定城乡人民,他们迅速以自然村、镇为单位和名号,组织起来,赶走了张维熙,烧毁了前来镇压的清军船只,打败清军。随后,推举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抗击清军。

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贤能监司五人,侯峒曾是其中之一。召为顺天府(今北京)丞,未赴而明亡。南明福王时,委为左通政,不就。当南京失陷后,各地人民起兵自保。闰六月十七日,侯峒曾倡导嘉定人民起义,并被推举为首领,他与同乡黄淳耀、张锡眉、董用园、马元调、唐全昌、夏云蛟等誓死固守。

降清将领李成栋带兵来攻,侯峒曾与义军坚守孤城半个多月。他们派人向吴淞总兵吴志葵求援,吴志葵遣游击蔡祥以七百兵前来救援,被李成栋击败,蔡祥率残兵逃遁,自此再无援军救助嘉定。清军送来劝降书,侯峒曾以死自誓,把劝降书撕得粉碎,并领导嘉定人民顽强抗击清军。七月初三,大雨滂沱,一段城墙被冲塌,侯峒曾率义兵架巨木支撑。七月初四,雨势更大,城中已无箭和石头,东门城墙突然崩坏,清兵乘机涌入。

义兵要护送侯峒曾出走,侯峒曾慷慨说道:“我既守城,当与城共存亡,岂可出走?”于是,“峒曾拜家庙,挈二子元演、元洁并沉于池”。同时为国殉难的还有张锡眉、董用园、马元调、唐全昌、夏云蛟。清兵入城后,对嘉定城的百姓进行了野蛮的屠杀。

故事感悟

侯峒曾领导嘉定人民反对剃发,以维护汉民族习俗传统的反抗斗争,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之举。在斗争中,侯峒曾为了民族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清廷下达“剃发令”

1645年,晋亲王多铎统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朝廷覆亡。同年六月,南明降臣钱谦益、赵之龙等向多铎献策曰:“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清廷乃于六月十五日颁诏书往江南曰:“……削发一事,本朝已相沿成俗,尔等毋得不遵法度。……凡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汉民族千年来的伦理价值观,削发可谓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故“剃发令”一下,各地民怨沸腾、反抗骤起,尤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定、绍兴、江阴等地为盛。因反抗剃发令暴行,嘉定百姓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史称“嘉定三屠”。

文苑拾萃

嘉定市

嘉定位于中国大陆经济龙头——上海的西北部,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464.2平方千米。这里民风淳朴,文风鼎盛,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称。近年来,在改革的浪潮中,嘉定凭着特殊的区位条件和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创业,成为广受瞩目的投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