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
9423400000010

第10章 高尚的道德力 构建人脉网络术 (2)

猜忌是古今通病,是坏国,丧家,亡人的根本原因。在咸丰执政的前十年里,曾国藩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哪怕是他立有大功,肃清了湖南全境、夺回了武汉三镇、取得了田家镇那样的巨大胜利,但是朝廷也没有给予他相应的回报。原因就是咸丰对曾国藩的猜疑。曾国藩打下武昌后,朝廷曾一度安排他担任湖北巡抚,但随之取消了对他的任命。这是为什么?当咸丰接到战报时,喜悦之情流于言表,并且立即下令封官。有一个姓祁的大臣说:曾国藩在家丁忧,大不了就是一个乡绅,他以一个乡绅的身份带出来一支这么能打的军队,未必是好事啊。听了这样的话,又联想到曾国藩当部长的时候严厉的上书,猜忌之心油然而生。他担心曾国藩当了大官后,不好管,管不好,或者甚至可能造反取代自己!对于自己没有被提拔,没有被重用,曾国藩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切实反省自己。他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自己没有做到不忮不求。“忮”,就是嫉妒;求就是贪得。通过反省,他写下了《不忮》、《不求》两首诗以自勉。

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

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

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幽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

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不求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忕。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

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

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不忮、不求,是不是说曾国藩就不想当大官?不想干大事?不是的。我相信,他的内心深处也会有过这样想法。不同的是,他不“汲汲于功名”。所谓“汲汲于功名”,就是心之所想,口之所言,都是升官发财牟利。立了功,推荐提拔稍微迟一些,就有意见,发牢骚,闹情绪。做了点事,就到处张扬,逢人便说,生怕别人不知道,生怕知道的人太少。做了一个小官,就想往大官位置上爬,想方设法钻门路攀高枝,走夜路行后门跑官要官。曾国藩关心的是做事,而不是做官。朝廷没有给他大官,他一样做事;给了他大官,做得更好。他不为自己的官职去跑去送。我相信,组建曾家军后的曾国藩,完全有能力去送,但是没有那样做。

1860年在两江总督任选上,有人主张用胡林翼,有人主张用曾国藩,最后咸丰启用了曾国藩。咸丰能够启用曾国藩,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多年以来,曾国藩一直努力做好自己,没有私心杂念。提拔后,有人建议曾国藩给为他说了好话的肃顺写封感谢信——这也是人之常情,曾国藩最终没有写。他的理由是国家使用官员是为公,与私人感情无关。后来肃顺被查,很多官员都与他有书信来往,唯独曾国藩没有私交之信,慈禧才对曾国藩放了心,没有了猜忌之心,令他管理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军务,令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安徽等各省为他筹备军饷,可以说是将东南半壁江山交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能够得到这样的机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诚。

诚心笼聚人心

干事业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班支持自己、拥护自己的人。没有一班人,单靠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干不成。正因为如此,所以领导者最喜欢和人。和人,就是用手段,用办法聚集一批人到自己身边,追随自己。和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为了个人利益为目的和人;一种是抛开个人利益、个人目的,为国家、为大局和人。项羽曾经有一批很有才华的人,像陈平、韩信等,开始都在他的麾下,后来都流到刘邦那里去了。为什么?因为刘邦会和人。刘邦用什么和人?用职务,用金钱,用地盘。韩信能打仗就给他大将军职位,陈平喜欢钱就给他大量的银子,被秦灭亡的六国的后代要他们的地盘就给他们封地。因为会和人,所以天下人才大多流向刘邦,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天下。曾国藩是一个很会和人的领导者,他的和人,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用真诚去打动人、赢得人的尊敬与爱戴。

他用赤诚去结交朋友。从一件小事即可见一斑。他的一个朋友举家离开北京南归,他亲自去联系马车,查找好路线,从哪里走最安全,最顺利,路上要怎么做他搞得清清楚楚。按照他的安排,他的那位朋友一家安安全全回到了家。

他曾经说过,朋友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所以要小心选择朋友、要真诚相待朋友。曾国藩的很多朋友都是穷朋友,特别是他们在北京谋职期间,常常周转不过,但凡他有点余钱,就借给了朋友。1852年,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有好几位朋友欠他的钱。当时他家办丧事急需用钱,如果向他们讨还,他们也没有理由推托。可是曾国藩并没有这么做。他写信给曾纪泽说:

他人欠我账目,算来亦将近千金。惟同年鄢勖斋敏学,当时听其肤受之朔,而借与百金,其实此人并不足惜,今渠已参官,不复论已。此外凡有借我钱者,皆光景甚窘之人。此时我虽窘迫,亦不必向人索取。如袁亲家、黎樾乔、汤世兄、周荇农、邹去阶,此时皆甚不宽裕。至留京公车,如复生同年、吴镜云、李子彦、刘裕轩、曾爱堂诸人,尤为清苦异常,皆万不可向其索取,即送来亦可退还。盖我欠人之账,既不能还清出京,人欠我之账而欲其还,是不恕也。从前黎樾乔出京时亦极窘,而不肯索穷友之旋,是可为法。至于胡光伯之八十两,刘仙石之二百千钱,渠差旋时自必还交袁亲家处,此时亦不必告知渠家也。外间有借我者,亦极窘,我亦不写信去问他。

自己困难,别人更加困难,曾国藩设身处地替朋友们考虑,特别是对几位当官丢了差事且受到处罚的,根本就没有打算再向他们要钱。对那些光景特别窘困的,即使他们送钱来,也不能要;那些可以还得起的,也不将母亲去世的消息告知。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他在赴江西担任主考的途中,虽然半途回湖南了,但是江西官场还是没有忘记给这位乡试主考官送1000两银子的丧礼,曾国藩从中拿出500两来还账。这种济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的处事艺术,体现的正是真诚的为人艺术,是一种能够感动人、吸引人、团结人的艺术。他的好朋友们后来能够追随他,为他所用,这是根本原因。

曾国藩很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小节,并且常常用诚来衡量。曾国藩出生、成长于农村,其祖父“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他一直用这八个字教育自己的子弟,也将他们引用到治理军队,管理追随者。他有一个习惯,清早起床吃饭。吃饭的人包括幕府中的工作人员,吃饭时商量一些事情。这已经成为惯例。大家都能自觉遵守。1859年,李鸿章来到他的幕府,对这种早起早吃的生活习惯还不太适应,有几次,李鸿章总是不能按时来吃早饭。曾国藩严肃地说:“少荃,此间唯有一诚字。”受了批评的李鸿章以后就特别注意。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曾国藩却把它提升对到“诚”的高度。在他看来,只要心诚,早起吃饭这样的小事是很容易做到的。

对于追随者,曾国藩一直是非常诚恳、关切的。不仅关心他们的成长,也极其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有困难的想法接济,病死战死的给予抚恤。唐桂生是他的老部下,在皖南的时候一直跟着他。1859年祁门形势非常紧急的时候,唐桂生率领的一支湘军,就一直坚守在那一带。曾国藩大本营转移到安庆后,唐桂生所部仍然驻扎在皖南徽州一带。1865年5月徽州、休县湘军闹饷,唐桂生的哥哥唐义谟受到牵连,遭遇审讯,惊恐过度,精神裂变发了疯。对此,曾国藩一直关心着。他专门写信询问有关情况,表示关怀之情。信中写道:

其家近状何如?颇有馀资足以自赡否?易芸陔当知其详,乞细询见示。仆待部将不尚姑息,间失之严,自不能无怨言。所自信者,患难相恤之念历久不忘。唐家如果太苦,尚当设法周济之。

对于自己患难与共之人,“患难相恤之念历久不忘”,体现的正是一种待人至诚的心理。很多领导者有怀旧心理,对那些过去和他们共过患难的人长久不忘,过去用的东西舍不得扔掉。曾国藩就是这样。莫祥芝得病,要求见他,他马上接见,看见病人“语言时明时昧”,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他的弟弟莫子思来营效劳,曾国藩照应周全。一些来营效劳的人,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一旦因故去世,曾国藩不仅表现出极大的关心,而且对他们的去世深感惋惜。零陵人黎宗铭死后曾国藩送给奠仪银二十四两。他尤为感到可惜的是失去了一个优秀人才,他说黎宗铭“聪明警敏,字仿左季高体绝肖,志趣高亢。方期渐进于诚实,遽以疾殁,殊为可惜”。有一个叫成章鉴的武弁,得病去世,曾国藩“不胜悲悼”。“成以武弁而知忠义爱民,谋勇兼优,方冀其继塔、杨而起,不意其遽逝也。”一个普通的武弁,职务是最低的了,就像村里的组长那么小的职务,这样一个人病逝了,作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还这么关心,可见其至诚之心。

正是这种至诚之心,使得当时天下英才很多聚集于曾国藩的麾下,为其所用,共同创造了大事业。

用诚驾驭悍将

十个手指有长短,领导者管理的追随者也是有性格、学识、才能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的。对于这种差异,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都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一个办法管到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曾国藩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诚。他在1869年9月26日,回复刘典的信中指出:

及以诈来者矫以诚;以变来者守以正,以嚣来者处以镇静而纾缓,但修军政、严守御,以为此盛彼衰,中强外弱之本。此不特可施于关中,即施之天下,古今无适不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