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很不好讲,因为几乎每一句话的后面都藏着一大堆事,像前面又是“私谥”,又是世子,又是尧舜的大同和禹汤文武的小康,这还没完呢,还得讲讲这位滕国世子的出行路线。
这问题是不是太鸡毛蒜皮了?
一点儿也不是,这问题很重要,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位滕国世子的为人。
滕国世子是从滕国出发,目的地是楚国,但他没有直接去楚国,而是先到宋国拜访了孟子,然后才去的楚国。在楚国办完事情之后,世子本该回滕国去,可他又在中途到了宋国第二次拜访孟子,之后才回了滕国。
先来交代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滕国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是个超级小国,在现在的山东滕县附近,属于所谓“泗上十二诸侯”之一。滕国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出了个滕文公,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这位滕国世子,他和孟子一度打得火热,这才使得很多后人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过这么一个滕国。
宋国在前两本书里也介绍过几次了,这是个商朝的遗民国家,地盘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前文讲过“宋襄图霸”和“宋景守心”的故事,当年宋襄公意图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候,曾经拘留过当时滕国的国君滕宣公。不过到滕文公为世子的时候,这都早已经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了,列国之间就像一个胡同里的街坊,谁和谁能从来没闹过一点儿矛盾呢!
楚国早期是在汉水上游、荆山山脉一带,后来向长江、汉水流域发展,地盘极大。在周人兴起的时候,楚人加入了周联邦。但从实际来看,楚国和周政权更像是南北朝,双方一南一北,各自都是独立政权,互不统属。周政权最发达的时候,基本控制着黄河流域,像鲁国、齐国等等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国却不是像齐、鲁那样被分封的国家,而是加盟进来的,它在势力强盛的时候基本控制着长江流域,和北方周天子及中原诸侯们分庭抗礼。现在人们觉得江南又出才子、又出美女,还会提一提长沙岳麓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其实以前的江南全是荒蛮之地,北方的周人看他们就好比当年的白种人看印第安土著。所以呢,中原各国虽然经常来往,可大家全拿楚国当外人。
鄙视从来都是互相的,周朝看不起楚国,楚国也看不起周朝,你排斥我,我也不待见你。但楚国当初到底加入过周联邦,并且是主动加入的,这就搞得后边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如果按照现代的联邦体制,大家觉得合适,那就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搭伙过日子,有一天谁要是不想继续搭伙再过了,打个招呼就还能恢复独立身份——这些权利都是宪法保障了的,是基于大家当初订立的契约。可楚国那是多久以前的古代社会啊,还没有这么成熟的政治意识,更没有这么成熟的政治体制,所以呢,进来容易出去难,如果楚国不想跟周朝继续搭伙过日子了,楚国国君要称“王”,要和周天子分庭抗礼了,这个道理就不太好说了。这事往重了说可就是搞分裂,楚国为此还真和中原诸侯们闹过不小的纠纷。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已经成长为超级大国,疆域辽阔,而宋国却日渐式微,至于超级小国滕国,从前是超级小国,这时候依然是超级小国。
这就是滕、宋、楚三国的基本情况。
清代那些擅长考据的学者们从这里可嗅出问题了。有人觉得奇怪:当时的滕国和楚国几乎都接壤了,世子要从滕国去楚国,抬脚就可以到啊!我们想想,这就好比你从北京到天津,往东走上高速公路,很快就能到,可你却偏偏选了另一条路,往西先到西藏,从四川绕道广东,走海路杀到天津。咦,这么安排路线毫无道理嘛!
那滕国世子为什么这么绕远路来走呢?
很显然,他是专程拜访孟子去了。他不但去的时候绕路宋国,回去的时候又一次绕路宋国,可见心诚。
又有人考证了,说以当时的地理格局,世子途经宋国而达楚国,只是稍微绕了些路罢了,没有那么夸张。
又有人考证了(这可能是可信度最高的),说宋国那时候已经迁都了,从商丘迁到彭城了,正隔在滕国和楚国之间,世子要是从滕国去楚国,宋国是必经之路。
彭城是哪里?喜欢诗词的人大都知道,彭城在唐诗宋词里太有名了,那里有个燕子楼,里边住着个名叫盼盼的美女,白居易为她写过“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苏东坡还住过这楼,做梦梦见了盼盼,醒来以后感叹说:“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都是在传奇之上再赋名篇了。有人考证说当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出处就在这里。当然,信不信由你。
好了,想到彭城是哪里了没有?
——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滕国世子当年就是从山东滕县途经江苏徐州,在这里拜访孟子,然后继续南下荆楚,办完事情之后又原路折回。
——这样一来,表扬滕国世子的话也就落空了一大半。其实就算是顺路,滕国世子的向善之心也是颇为可嘉的,还有人赞扬他为“周末第一贤君”,但历来的人情世故都是:光环只可以一层层往上加,却不可以一个个往下摘,所以圣人和各种楷模们头顶上的光环总是越来越亮,直到风云变幻得冷落了他们,大家这才有机会一探光环底下的真相了。
世子的路线问题说清了,还有一个问题也得说说。前两本书里,孟老师一般不在齐国就在魏国,间或看看滕国,回回邹国,跑跑鲁国,可从来没去过宋国,这会儿他老人家怎么在宋国待着了?
这又涉及一则历史公案。
上本书讲“公孙丑篇”最后介绍过一位周广业先生和他的《孟子出处时地考》,现在还得看看周先生的资料。周广业说:“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
——还记得吧,这是“公孙丑篇”最后一节里的“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就是在这个时候问老师做官不领薪水对不对的。孟子回答完了学生的这个问题,“公孙丑篇”也就结束了,没下文了。那,孟子肯定不会在休地长住啊,他又流窜到哪里去了呢?
周广业说:“孟子离开休地以后,很快就回到老家邹国去了,这时候孟子已经六十多岁了。”
六十多岁了啊,就算按现代的标准也该退休了,更何况古时候的人寿命普遍都短,到唐朝杜甫还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呢。可孟子有“浩然之气”,他可不退,他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两千多年前可没有什么发达的通信和传媒,各种消息只能通过人嘴马腿传播开来。比如魏国征兵,发下话来要招一批“健壮的小伙子”,口口相传,消息传到齐国,齐国人一听:“什么?煎饼要夹果子?”山东煎饼本来只是一张摊熟的薄面饼而已,从此有了技术改良,当中夹了果子(北京叫油条),还得打个鸡蛋,再撒上葱花和香菜末,抹上甜面酱和辣椒酱,哎,这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煎饼果子。不过现在的煎饼果子又改良了,果子变成薄脆了,这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哪位历史学家要是有兴趣不妨考证一下。
六十多岁的老孟子这时候就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宋榜眼要搞性认证”。
孟子纳闷了:宋榜眼?这是哪一位?现在还没有科举考试呢,哪来的榜眼呢?还有,这个“性认证”是个什么东西?听上去色色的,不像个好东西。可是,这年头流行各种“认证”,大家还全都相信!“唉,”孟老师叹了口气,“这世界怎么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呢?”
孟子和学生们一起琢磨,这个“宋榜眼要搞性认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靠了“风语者”的帮助,密码终于被破译了,原来,所谓“宋榜眼要搞性认证”是大家传来传去传变了样,原本的意思是:“宋王偃要行仁政。”
“哦,”孟子点了点头,“是‘行仁政’,不是‘性认证’,看来这倒真是个好消息!”
这年头想行仁政的君主可实在不多啦,既然传来了宋王偃要行仁政的消息,孟老师哪能不动心呢?用个难听一点儿的比喻,孟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好比猫儿闻到了腥。
一众学生正在议论纷纷,公孙丑突然惊呼一声:“老师哪儿去了?!”
大家这才抬头,房间里哪里还有孟子的踪影,只见一道蓝光向着宋国的方向呼啸而去!公孙丑追到门口,手里提着什么东西,带着哭腔喊着:“老师——您的鞋子——”
孟老师马不停蹄,直奔宋国而去。
但是,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真的可靠吗?
那年头可没有什么权威的大传媒,负责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一句话就可以安定人心。那就只好自己来分析分析这个消息了。
从历史上来看,宋国倒还真有仁政传统。我在“梁惠王篇”里介绍过的以宋襄公为代表的几位宋国领导人确实有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虽然仁政没有成功,但人家好歹是尝试过的,成与不成是方法问题,做与不做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只要有好的态度、好的动机,那就够了,至于好的方法嘛,嘿嘿,”孟子暗中得意,“那就得等我去帮他们了!”
就这样,孟子来到了宋国。他在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没有记载。是记载失传了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那么,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唉,我们一样搞不清楚。
这是一宗无头公案。
按照《史记》里的说法,这位宋王偃不是个行仁政的主儿,反而是个超级大坏蛋。他之所以没有成为像夏桀王、商纣王那样万世扬名的头号坏典型,仅仅是因为当时在他治下的宋国实力实在太弱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希特勒是爪哇国的领袖,任他再怎么折腾恐怕也闹不出二战那么大的动静。
《史记》里说,宋王偃大搞扩张战略,向东去打齐国,拿下齐国五座城池,向南去打楚国,拿下楚国三百里的土地,这还不够,还往西边打,打败了魏国的军队。这可真是威风不可一世啊!我们想想,那可是战国时代,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齐国、楚国、魏国都是“七雄”当中的狠角色,小小宋国根本排不上号,甚至很多人还都误以为战国时代只有“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而已。那么,小小宋国三面作战,连败三个毗邻的超级大国,这难道是睡狮渐醒不成?
宋王偃还很前卫,喜欢搞些行为艺术,用革囊盛满鲜血,挂起来,用箭射,他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射天”——是不是很熟悉啊?不错,我在“公孙丑篇”里介绍过商朝暴君帝乙曾经就搞过这项活动。
《史记》里还说,这位宋王偃好酒好色,还不听人劝,谁要给他提提意见,他马上就射死人家。于是,诸侯们给宋王偃起了个外号,叫“桀宋”,意思是说,他的所作所为能和夏朝的末代皇帝、著名的暴君夏桀王有一拼。诸侯们还议论说:“宋国重现了当初商纣王的暴行,咱们一定得灭了它!”
于是,齐国、楚国、魏国,这三个曾经在宋国手下吃过亏的超级大国联合起来灭了宋国,杀了宋王偃,瓜分了宋国的土地。
看看,孟老师很不幸啊,本想投奔一位哲学王,没想到人家根本就是一个虎狼之君!滕国世子前去宋国拜访孟子的时候,孟子就正在这位虎狼之君的虎口里待着呢。
顺便一提,如果“桀宋”属实,那么,当时还有一位大思想家比孟子更惨。孟子无非是去宋国做做客,可这位大思想家老家就在宋国,而且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顶着宋王偃这位暴君的光辉普照——此人就是庄子。
而受害最深的既不是孟子,也不是庄子。“梁惠王篇”里不是有一节说:“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回忆一下,那一节所发生的事情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在本节之后,这位滕国世子都已经当上国君了,那时齐国人在薛地筑城以加强武备,而薛、滕两地属于近邻,眼看着邻居磨刀霍霍,这位滕文公(也就是本节所说的滕国世子)被吓坏了,连忙去找孟子讨主意。
滕文公这时候还不知道,在日后的某一天,正是因为宋王偃的关系,他再也不用害怕薛人的武装力量了。
为什么呢?
因为宋王偃把小薛给灭了。
这样说来,小薛才应该算是最苦大仇深的受害人了?
还不能这么说,因为宋王偃不但灭了薛,顺带把滕国也灭了。滕国从此再也不用担心邻居磨刀了。
再回到本节内容来看看,孟子是入了虎口了,滕国世子(未来的滕文公)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因拜访孟子而落脚的这个国家、统治这个国家的国君,将会在若干年后吞并掉自己的祖国。
咱们先替孟老师担心吧,他老人家这就叫关心则乱,上了假消息的当了。以他老人家的性格,在魏国也好,在齐国也好,一再当面顶撞国君,给国君下不来台,还装病玩儿,这要是犯在宋王偃这么个暴君手上,还不得刚提个意见就被他给射死?
形势堪忧!
但是,事情真的如此吗?
从古到今,不止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起过疑。说法太多,我就只挑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声音好了。顾颉刚把宋王偃种种罪名全都搜罗了来,这一看,却奇怪了:这个大坏蛋是宋王偃吗?
所有的罪名简直就是从商纣王身上先“全选”,再“拷贝”,然后“粘贴”到宋王偃身上,所有细节都一模一样。
我前面讲过,宋国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它是商朝遗民的国家。所以说,宋王偃是商纣王的后裔子孙,是有血统关系的。可是,遗传也不能遗传得这么像吧?怎么看怎么可疑。
《孟子》在后文里有一句具有关键意义的话,说宋国是个小国,要行王政,招致了齐、楚这些大国的不快,起兵把它给灭了。更加合情合理的说法是:齐国早惦记着灭宋,宋王偃搞改革,齐国借这个由头捏造了宋王偃的一堆罪状,然后名正言顺地灭了宋国,扩张了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