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新人迭出,这回出场的是孟子的学生万章。
万章可不比前边出现过的陈代和彭更他们,那几位还没混到脸熟呢就下场了。万章却应该说是孟门最重要的学生了。《史记》里说孟老师“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就像说岳不群“归隐之后与令狐冲等学生写下《华山剑谱》七篇”,万章就是令狐冲的那种地位。
上本书介绍的是“公孙丑篇”,以公孙丑作为篇名,公孙丑出场次数也最多,后文还将遇到“万章篇”,是以万章为篇名的,而且,在整本书里,万章和孟老师的对话最多。
这一节是万章的第一次出场,不愧是著名弟子,他问的问题可不像彭更那么幼稚。
万章极有深度,问的是:“宋国是个小国,如今想实行仁政,可齐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却很反感,出兵攻打宋国,宋国人该怎么办呢?”
万章的意思是:老师,您不是总说百里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称王天下吗?宋国就是个小国,等人家真的施行仁政了,大国却跟它过不去了,眼看着就要把它灭了。要是他们真把宋国灭了,那不就等于在抽您的嘴巴吗?您的理论可就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彻底垮台了啊!
我们再龌龊一下,再猜测万章的言下之意,那就是:真到那时候,您的名声也臭了,我们大家也树倒猢狲散了,是不是得提前想想再就业的问题了?
宋国的事情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还记得那位宋王偃吗?他老人家到底有没有施行仁政,这事已经搞不清楚了。齐国和楚国他们都说宋王偃是个超级大坏蛋,所以送他个外号叫“桀宋”,拿他和夏桀王相提并论,但有人就是从万章的这句问话出发,再联系其他一些史料,怀疑所谓“桀宋”其实是齐国他们搞的宣传战,先把一位好好的宋王偃在宣传上打扮成大坏蛋,自己再以好人打坏蛋的姿态去把宋国灭了,几个超级大国由此瓜分了宋国的地盘,大家各得实惠,人民群众的眼睛也没有那么雪亮,就被假宣传轻易给糊弄过去了。
此事众说纷纭,疑点重重,我们照例存而不论,先照万章的话假定宋国行仁政一事为真好了。孟老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是能给宋国想出抵抗超级大国联盟军的对策,还是修正自己的理论,或者干脆就“顾左右而言他”呢?
——第三个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是真,《孟子》这书里也不会记载下来。到底是自己人编写的书,谁不是风光露脸的事满世界吆喝,丢人现眼的事只字不提呢?
孟子的回答是:先讲讲古,看看古人面对同样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如何。
孟子讲的是商汤王的第一桶金。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来只有区区七十里方圆的地盘,他到底是怎么靠这么少的一点儿本钱就赚到了整个天下呢?
孟老师开讲了:
商汤一开始所有的只是亳这个小地方,他有个坏邻居,葛国。葛国的首领葛伯是个超级大坏蛋,不守礼法,不敬鬼神。商汤看不过去了,派人去问他:“你为什么不祭祀啊?”
葛伯暗自好笑,你以为你是谁?是居委会主任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太驳面子,于是就说:“我不搞祭祀,是因为我没有牛羊做祭品啊。”
商汤听了,说:“这容易,你没有牛羊,我有,我给你。”派人送了牛羊过去。
葛伯很高兴,收下了牛羊,可是没拿它们作祭品,直接下肚了。
商汤又派人去问:“牛羊都给你了啊,你怎么还不祭祀呢?”
葛伯心里骂,干涉我国内政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驳了面子,于是又找借口,说:“我们很想祭祀啊,可是没有粮食做祭品。”
商汤一听,没粮食啊,好办,我有,我给你——嗯,不对,二十一世纪的政府扶贫都说什么“输血不如造血”,我帮你们造血好了。商汤派了自己手下的农夫去葛国,年轻力壮的帮葛国人种地,年老体弱的给种地的人送吃送喝。
葛伯一看,好哇,这么多人非法越境,简直不把我葛伯放在眼里啊!怎么办呢?葛伯太坏了,带人拦住那些送饭的,抢,谁要不老实就杀了谁。送饭的行列里有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饭,端着肉,高高兴兴地走向田垄。葛伯看见了,招呼手下说:“把这孩子杀了,把东西抢了!”
手下人都很吃惊,问:“这可是个小孩子啊,您怎么下得去手啊!”
葛伯说:“我既然注定了要成为大反派,总得把坏事做绝吧?有什么事能比杀一个无辜的小孩子更恶劣的呢?”
这个小孩子就这么死了。《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说的就是这档子事。而商汤就是为了这个孩子的死而起兵攻杀葛伯。天下人都说:“商汤这可不是为了抢夺天下的财富,而是为了那个小孩子报仇。”商汤的第一桶金就是葛国。
后来,商汤出征一共十一次,战无不胜。
——打断一下。既然孟子说《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葛伯仇饷),我们还是先看看《尚书》好了,到底葛伯表现得也太坏了,坏得更像个被宣传出来的人物,他不会也是个居心叵测的政治宣传的牺牲品吧?
《尚书》里有篇《汤征》,但正文早就丢掉了,只剩了一句话的序言,是说:“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意思是:商汤讨伐夏朝的诸侯,葛伯这家伙不搞祭祀,商汤就打他,为这事作了这篇《汤征》。——从这里看,事情好像有点儿影子似的,但只说了葛伯没搞祭祀,可没说他杀小孩子。
《尚书》里再有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就只有一篇了,好在全文完整,篇章的题目叫做《仲虺之诰》。仲虺(读“毁”)是商汤的一个小弟,在商汤灭掉了夏桀之后,开创了商朝,自己做了天下之主,把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放逐到了南巢。后来商汤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比起古代圣王来好像有着不小的差距,越想越惭愧,这时候,当小弟的这位仲虺就出来给大哥解心宽了,跟大哥说:“您这么做是对的,对的,对对对的,完全符合天意,没什么可惭愧的。”这篇解心宽的文字就是《尚书》里关于葛伯的唯一的线索——《仲虺之诰》。
咱们先来看看原文: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引这段文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影响深远,现代人应该学习。只是学起来稍有一些难度,先别说把它们的意思搞明白,单是把这几部书里的字给认全了就少说也得花上几年的工夫。《尚书》是“五经”之一,在古代就以古奥著称,我顺手摘引一段,给大家见识见识,感受一下学习“四书五经”是件任重道远的工作,还是尽早学习为好,当然,从《孟子趣说》这样可爱的书入手是最方便的啊!
这篇文字的大意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把夏桀流放到了南巢,后来觉得心里有愧,说:“后世不会有人也会以我的行为为借口来干点儿什么吧?”
商汤这是灭了夏朝之后,担心别人以后也会学着自己的样子来灭商。仲虺过来解心宽,于是作了这篇诰词。
仲虺说:“啊!上帝生下的民众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呢,如果没有老大,社会就会混乱,上帝于是就派了最聪明的人来做老大,管着大家。夏桀曾经是个老大,可他实在太坏了,小弟们跟着他可都遭了大罪了。上帝一看,咦,难道是我当初选错人了吗?那就换一个好了。于是,上帝给了大王您勇气和智慧,让您成为天下的表率,继承大禹当年的事业,继续实行大禹主义,并且顺从上帝的旨意。
“可咱们这年代没有‘3·15’,假冒伪劣让人没辙,就连上帝的旨意也有假冒的。夏桀这坏蛋就是个最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商,专门伪造上帝的旨意,骗了不少人。上帝早就瞧这小子不顺眼了,和他断了交,转而暗中向商部落出售先进武器。夏朝那些人五人六的家伙本来看不起我们,把我们看做是禾苗里的杂草,粟米中的秕糠。我们时时处处都加着小心,生怕无辜遇害。其实我们商部落是有很多美德的啊!
“大王您不玩摇滚,不近女色,也不敛财,谁品格高就让谁做官,谁功劳大就给谁奖励,肯听别人的意见,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宽容仁慈,向天下人民表示您的诚信。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咱们的第一桶金就是从葛伯那里赚来的(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
——哦,这句话原来就在这里呢。接着往下看:
“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
“对各个诸侯,帮助贤者,辅佐仁者,显扬忠诚者,进用善良者,兼并弱小者,攻打昏庸者,对那些应该灭亡的诸侯就加速他们的灭亡,对那些应该存在的诸侯就巩固他们的存在,只有这样做,国家才能强盛。”
——听上去很像是大国沙文主义,赤裸裸就说兼并那些弱小的诸侯,攻打那些昏庸的诸侯,那时候的人可真够实诚的啊!接着往下看:
“品德要天天打磨,这才能赢得天下归心;如果自高自大,内部就会产生裂痕。(这话的原文说得很漂亮,值得一看:‘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王您努力显扬您的大仁大德吧,对民政不偏不倚,裁决事情靠的是‘义’,约束心志靠的是‘礼’,以此代代相传,好日子还长着呢。我听说过:‘能把别人当老师的人才能称王,看谁都不如自己的人总有一天会完蛋;有事情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才能多有收获;如果刚愎自用,那是自找倒霉。’
“啊!要想结局美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谨慎小心。我们只有拥护讲礼法规矩的好老大,打倒人头猪脑的坏老大,恭恭敬敬朝拜上帝,上帝塞在我们屁股底下的权力宝座才能永远坚固!”
——这就是《仲虺之诰》的全文,对“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事倒是提了一句,文字和孟子说的一样,看来是比较可靠的了,可是,它也没说葛伯杀了小孩子啊,更没说商汤起兵是要为了这个小孩子报仇啊。还有一个疑点是:即便真是给这个小孩子报仇,杀了葛伯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灭掉夏朝呢?
后来有人说了:大概《尚书》里只是泛泛提了个“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葛伯是怎么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搞不清。——倒也是啊,如果葛伯听了基督的话,对仇人的态度是“爱仇敌胜过爱邻居”,那他“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或许是亲切的表示了?——大概那些具体的细节都是后人敷衍出来的,孟子也是根据天理人情来作的推断吧?
但是,这里面还藏着问题呢。
又是那个伪造《尚书》的问题——不错,这篇《仲虺之诰》是伪造的。《孟子》里引用的这几句《尚书》在今文《尚书》里没有,于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取了来,敷衍成篇,做出了这个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