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财富课堂—让你快速获得财富的12堂必修课
9302000000040

第40章 致富要理智,避开赚钱的‘雷区”(6)

索罗斯选准了从80年代末已成为地区通货的泰铢下手。因为泰国在东南亚各国中金融市场中开放程度最高,资本进出自由,除利率较高之外,泰铢长期紧盯美元,汇率相当稳定,风险最小,同时,泰国经济“虚假’繁荣景气最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正在拖垮原来腰包鼓鼓的金融业,因此在东南亚,泰铢市值实际上是最不稳定,最易攻破的币值。

1997年3月,索罗斯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与此同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持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大举抛售泰铢。5月份泰铢最低跃至1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主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铢,并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借泰铢给索罗斯,同时大幅调高利率,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

但是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泰国政府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他更不想善罢甘休。

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击,瞬间只有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新低,泰国政府已经无计可施。继在泰国得手之后,索罗斯很快又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国家。

索罗斯操纵扫荡东南亚的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巨额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索罗斯的行动非常迅速,也非常果断。

财富没有生命,但是,它却能够自由流动,自动流到索罗斯的口袋里。

李嘉诚:从不犹豫,及时出手

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机遇,一旦出现。就应该果断而行,及对出手。李嘉诚以超前的眼光.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机遇,从而使自己的商帝国史一步一步走向高峰。

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商场中久经磨练的他,凭借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果断地做出了转行的抉择,从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李嘉诚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迅速掉转船头。在紧要关头面前,他不犹豫,果断出手,总是能取得胜利。 、几经转行奋斗后,李嘉诚成为刚开始一个五金厂的第一等功臣,深受老板器重。但是,一次推销遭遇战的落败,使李嘉诚猛然惊醒,他预感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以及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事情是这样,当时推销铁桶的李嘉诚与推销塑胶桶的塑胶公司老板都到酒店推销。李嘉诚想尽各种办法与对方展开争夺,但塑胶桶轻而易举就战胜厂镀锌铁桶。

李嘉诚是一个从不轻易言败的人,但这一次他认识到,是彻底地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晚上,李嘉诚辗转难眠,他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塑胶工业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来讲,都属于新兴的产业。李嘉诚分析其特性,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是木质和金属制品的替代物,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李嘉诚推销的才能深深地打动了塑胶公司的老板,他十分赏识这个十七岁少年。他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场遭遇战,你输了给我。但关键在于,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而不是你个人。”塑胶公司的老板诚心诚意邀请李嘉诚去喝晚茶,与他交朋友。

失败之后,李嘉诚开始着手调查价格行情,他发现塑胶制品以其昂贵的价格作为富人阶层的奢侈品只是极短的时间。一来价廉,二来物美。有这两条,塑胶制品大行其市是必然的趋势。没有再犹豫,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遇,一旦出现,就应该果断而行,李嘉诚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这一高瞻远瞩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成为全世界“塑胶花大王”的基础。李嘉诚这一超前的眼光,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机遇,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从此一步一步走向高峰。

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抢占商机的人,当他发现塑胶花的信息时,便预见到了其无限的发展前景,遂不惜代价开辟了新的产业。

当时,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塑胶厂的转轨。

有一次,当李嘉诚仍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时,他阅读了一篇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发现在上面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读完那则消息,李嘉诚马上想到了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一般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当时人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抓紧时间工作上,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料花卉。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既价廉物美,又大大地方便了人们。

想到这,李嘉诚自信地预测: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当断则断,说做就做,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李嘉诚深知生意入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也会保密,不会轻易地让入学去。所以,他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有时就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与此同时,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花费重金聘请香港及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以便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李嘉诚决定出手生产,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在当时的香港,塑胶花还是个“冷门”。

李嘉诚通过各方面进行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渐渐地香港市民开始接受。

就这样,“长江塑胶厂”的名字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在渡过危机之后,李嘉诚便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即便是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

李嘉诚也充分利用这段鼎盛时期,不断创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喷色塑胶花,以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特种花,几经努力顺利地打入了欧美市场。李嘉诚利用长江工业公司高品质的塑胶花产品,全方位地争取到了海外商家的长期合作,使他的业务迅速增长。

颇有胆识的李嘉诚不惜一切,抓住商机,抢先一步,赢得市场,投资生产,最终实现了企业的转轨,也为他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财富。

事实证明,面对致富的机遇,就要及时出手,毫不犹豫地决定,这样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包玉刚:总揽全局,把握方向

包玉刚,摆脱了喜欢土地那朴厚实、安稳的感觉,用独到眼光总揽全局。做出了投身海运的抉择。他喜欢看老天的脸色.从陆地走到海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华人船王。

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尽管他事务繁忙,但却对子女非常严格。由于家庭还算富裕,他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

所以,长大后的包玉刚,摆脱了喜欢土地那朴厚实、安稳的感觉,用独到眼光总揽全局,做出了投身海运的抉择。他是华人企业中,从事海运少之又少的一位。他喜欢看老天的脸色,从陆地走到海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华人船王。

包玉刚家所在的村落,离海不远,即使跟其父到镇海后,他仍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学时最喜欢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这里,他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就一头进入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但是,没多久,抗战就爆发了。他辗转到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

194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七年短短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闯天下。

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几年后,包玉刚决定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经过努力,包玉刚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海上之梦了!虽然这个路程十分艰难,而当时他已经37岁了。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采取长期出租的方式。

在当时这是一个冒险的决策,因为那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

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包玉刚没有向他们学习,他出入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很低。可以说,这是包玉刚制定的一个长远计划,他始终把握着公司发展的大方向。

这时候,许多人都在笑他,但包玉刚有他的打算,他曾对人说:“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包玉刚谋求的是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并放眼未来的一种经营方法。事实上,就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包玉刚区别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包玉刚在经营方式上选择长期出租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银行工作的经验让他明白资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

于是,包玉刚到处奔走,积极寻找门路。他找到了朋友——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香港英资汇丰银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头,是100年来香港资金最雄厚的银行。

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达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笔贷款。稍后,包玉刚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但是没有钱。

于是包玉刚向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在当时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桑达士认为包玉刚是开玩笑,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万一赔了怎么办。

但是包玉刚心情迫切,竟然真的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桑达士被这个年轻人的毅力折服了。从那时起,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了借贷关系。

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包玉刚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几年后,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1956年,由于埃以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有人劝包玉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但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

十几年后,战争结束,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安稳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尽管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中间却有着很大利润。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

1985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虽然不想冒险,但是他也并不是墨守成规,他运用世界的眼光,把握着海运的发展方向和状况,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一份宏大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