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微软的成功归之于搭上了蓝色巨人IBM的巨大战车毫不为过,但这其中不仅仅是幸运。比尔·盖茨眼光独到,看出与IBM的交易影响深远,非常清楚这背后的巨大财富。他知道,如果有了操作系统,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通用的平台,而这将可以改变个人电脑的历史走向。
比尔.盖茨这样描述自己最初创业的经历:“我们疯狂地编写程序、销售软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客户都是狂热的计算机爱好者,不会被功能的弱小、手册的简单和先进的用户界面所影响。这就是计算机软件当时的状况。”“一些公司把它们的软件装在一个塑料袋中销售,带有一张复印的使用说明和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寻求技术支持)。对微软公司来说,当有用户打电话要求定购一些软件时,谁接到电话谁就是送货部。他们要跑到办公室的后面拷贝一张磁盘,把它放在邮件中,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编写代码。”
即使是一个相当小的软件作坊,比尔·盖茨也不放弃对财富的追逐。
例如,1975年在阿尔伯克基准备筹办公司时,他就与第一伙伴艾伦斤斤计较起财富的分配问题,比尔·盖茨凭借源代码写作上的优势,占据了股份的六成。
一年后他们真正签署协议时,比尔·盖茨磋商把自己的股份增加一点,性格比较随和,语气温柔的艾伦自然损失一点。于是协商的结果就是比尔.盖茨拥有微软股份的64%。尽管多几个百分点,或少几个百分点对比尔.盖茨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是比尔·盖茨认为,每一个百分点都值得努力争取。这是比尔·盖茨在牢牢把握财富商机所进行谈判方面坚持不懈、令人无法抵御的威力最早明证之一。
当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告宣布后,比尔·盖茨更是没有放弃过能在近期内给自己个人和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向集团购买者巡回推销股票。
在这次巡回推销股票活动中,比尔·盖茨代表公司在10天内到世界的8个城市进行过停留,包括世界贸易中心纽约、世界金融中心伦敦等。虽然对比尔·盖茨来说,有点疲于奔命,但为了让自己的股票有一个好的价格,比尔·盖茨不但在这些城市逗留,还在每个城市发表演讲,把推销会场搞得像节目舞会一样热闹。
当他乘坐I均飞机在英国伦敦徐徐降落时,比尔·盖茨一行受到了非常英国式的热烈欢迎:在阿纳比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聚餐会,这是大英绅士们典型的聚会。温文尔雅而又不失热情,会后还举行了舞会。整个晚上比尔·盖茨都乐此不疲。
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上市时,以每股21美元开盘。第一天,共成交了360万股,可谓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午时分,每分钟有大约几千股成交。最后收盘时,微软股票上升到了每股29.3美元。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微软股票就升值了40%以上。比尔·盖茨的辛苦劳作也换回了股民的大把大把的钞票。
可以说,当天的股票交易市场成了比尔·盖茨的天下,大获成功。几乎所有进出交易大厅的股民都买了微软的股票,而别的股票无人问津。比尔·盖茨就在此一役中一跃跻身于身价上亿的世界顶级富翁俱乐部。在世界各企业家的发财史上,能够在短期内聚集如此神话般财富的,恐怕只有比尔·盖茨一人。
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赚钱的眼光是十分重要的。比尔·盖茨无疑具备了这种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与知名度一样节节攀升。如今微软在软件行业的龙头老大地位已经无人可以撼动,比尔·盖茨在世界首富这个位置上也是一坐就是十几年。无论是从比尔·盖茨的中途辍学,还是敏锐地选择软件领域,都足以证明了因为他独到的眼光,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人生。
巴菲特:看准再投资,用头脑赚钱
巴菲特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一个好点子就已经很幸运了。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在投资艺术上他注重于寻找价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觉。
说到“股神”巴菲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但具备把握时机的智慧,而且在面临投资决策时,他能把一切相关的人、数字、事实,甚至其他细节,都了然于心。巴菲特说,他投资能否获利的判断依据就是判断什么时候买,以及买什么。
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在投资艺术上他注重于寻找价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觉。获利稳定是巴菲特选股的重要标准,为此,他选择高素质的企业,也就是他所说的:买的是企业家的头脑。赚钱就是要靠头脑。
巴菲特非常注重细节。1963美国著名企业运通公司运作出现问题,面临巨额索赔,股价从60美元迅速跌至35美元。这时巴菲特立即展开了调查,他发现;饭店的顾客不紧不慢地继续用捷运卡付账,银行和旅行社的人们还是用运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而后,他又通过朋友了解到美国其他城市也还在使用运通公司的运通卡和旅行支票。于是,巴菲特提出了与众多投资家相反的观点:运通公司并未走下坡路,而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运通公司仍是美国大众最喜爱的公司之一,它的顾客并未离他而去。在这种分析思想的指导下,他分批购买了大量运通公司的股票,最多时约占他投资总额的40%。事实的发展证实了他的分析,两年后,运通公司开始走出低谷,1967年,他的股票狂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在此赚了一大笔。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他这样分析,当人们都疯狂地在股市抢进抢出时,股市的涨势将接近尾声。如果平常不热衷股市的人都进股市了,就显示可动用的资金差不多都投人股市了,接下来就是后继无力,再没有资金可推陈出新时,股市必将下跌。相反,当大多数人都不对股市抱有希望,不愿再投资时,而想卖股票的人都卖得差不多了,股市跌无可跌,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反弹涨升。
1973年,巴菲特花巨资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此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进入。尽管如此,但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收益每年高达几亿美元。巴非特认为,价格有别于价值,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
有人说巴菲特对价格守得很紧,“如果说人们通常要争取1/3的价差,则巴菲特会争取最后1%的价差。”但是巴菲特不喜欢讨价还价,要买要卖都只有一个价钱,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同时巴菲特非常注意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他认为,假如一个投资项目无法战胜通货膨胀,就是失败的投资。“唯有增加购买力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说,“如果你放弃购买10个汉堡,将这些钱存到银行,两年之后,你把先前这笔钱取回来,但是却只买到8个汉堡,你觉得自己的钱变多了,但是却不见得吃得更饱。”
投资是有风险的,但是巴菲特是一位有眼光的投资家,1965年,巴菲特力排众议,以合伙的方式购下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这是他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抉择,从此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赚尽了天下财富。
另外,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个“神话”。当他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的一个电话。
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唐·基奥接着说:“我们通话后不久,就有报道宣称说沃伦购买了股票。通过推理,我们也断定有人在买我们的股票。”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巴菲特就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
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的时候,这个时候,基奥的直觉突然醒悟。他告诉高泽塔,购买他们股票的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在美国,碳酸饮料销售额一年可达500亿美元,而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就占据了3/4,可口可乐占全美液体饮料总销售量的1/10。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向全球近200个国家约100家加盟者提供其糖浆和浓缩液,而这些国家代表了126种语言,同时也销售其他230种品牌的饮料。在大多数国家中,可口可乐鲜有对手。
正是看到了可口可乐的无限价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把它当作了自己最大的投资品种。巴菲特首次投资于生产罐装饮品的可口可乐公司就达到10多亿美元。用这笔钱,他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2335万股股份,在1990年的股票分拆为2:1,伯克希尔公司得到了4670万股股份。到了1992年再按照2:1的比例进行股票分拆,它又得到9340万股股份。1994年,巴菲特再次投资购买这家公司股票,这样伯克希尔公司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份愈1亿股。到1996年,按2:1比例分股,已经达到2亿股份。
基奥说,他们知道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因为早在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巴菲特清楚地了解我们,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基奥说:“在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以后,我终于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一名小股东了。”巴菲特则说,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巴菲特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一个好点子就已经很幸运了,而这基本上就是世界最大的一笔业务。可口可乐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公道,深受欢迎——在各个国家,它的人均销售量每天都在增加,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像它这样。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是一个正确的、重大的举措,而在许多国家,可口可乐几乎就是美国的代名词。可以这样说,在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太阳永远会升起,而巴菲特也会因为自己的投资永远赚钱。
卡洛靳·靳利姆·埃卢:一切以便宜为标准
一切以便宜为标准已经进入了卡洛斯·斯利姆生活得方方面面。这种节俭但由注重收益的习惯也是他成为拉丁美洲首富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但是,有一种人,不但会赚钱更会省钱,这样的人不富都难。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就是这样的一位富豪。美国《商业周刊》如此评价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过去20年中,他显示出一种神秘的能力,能够找出被人低估的公司,然后改造它们,把它们变成赚钱的机器。卡洛斯·斯利姆能够成为拉丁美洲首富无疑和这种发现便宜货的能力密切相关。一切以便宜为标准已经进入了卡洛斯·斯利姆生活得方方面面。这种节俭但又注重收益的习惯也是他成为拉丁美洲首富的重要原因。
回顾以往征程,当年以1760万美元买进现在市值200亿美元的墨西哥电话公司无疑是卡洛斯·斯利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这家企业就增值了2000多倍,为卡洛斯·斯利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卡洛斯·斯利姆的这种神秘的能力还体现在他购买苹果股票的决策上,人们称他为“拉-丁。美洲的沃伦·巴菲特”是名副其实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的销售收入下降了17亿美元,而库存成品的价值高达7亿美元,看到“苹果”的危机,人们在市场上开始纷纷抛售苹果股票,股价也一落干丈。卡洛斯·斯利姆却在1997年购买了大约3 9/6的苹果股票,每股支付17美元。就在这次交易完成后的几天,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钱伯斯返回公司,重新“执政”,并介绍了“苹果”的新产品iMac,12个月内苹果股票骤升到100美元。卡洛斯·斯利姆就此一笔净赚数亿美元。
人们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卡洛斯·斯利姆可以作出如此精准的判断。不过,2004年的一次官司则让我们在佩服卡洛斯·斯利姆的这种能力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遐想。
2004年2月,美国达拉斯的一个法庭对卡洛斯·斯利姆和另外4名被告判处罚款4.544亿美元。案由是他们合谋破坏商业法规,使康普公司在墨西哥开办分公司的计划落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由3个美国得克萨斯人开办的名为CoC服务有限公司,拿到了在墨西哥开设美国康普公司分公司的合同,只缺投资人。起先,卡洛斯·斯利姆和他的集团表示了对该项目的极大兴趣,但要求他们提供康普公司的详细发展计划。这种文件是属于公司要严格保护的机密。然而,在获得了康普公司的内部机密后,卡洛斯.·斯利姆及其伙伴却音讯全无,一伙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寻求与康普公司合作者的最后期限到了,开设康普分公司的计划只好作罢。令他们气愤的是,几个月后却传来了卡洛斯·斯利姆的集团斥资8亿美元买下美国康普公司的消息。受了愚弄的COC服务公司向法庭控告了卡洛斯·斯利姆、与卡洛斯·斯利姆有牵连的康普公司总裁吉姆·哈尔平以及另外两家公司。此时卡洛斯·斯利姆已无所畏惧,因为他手中多了一个赚钱机器,消除了一个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