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财富课堂—让你快速获得财富的12堂必修课
9302000000036

第36章 致富要理智,避开赚钱的‘雷区”(2)

理财无条理,不分轻重缓急

做事理财有计划,有条理,有主次,是一个会理财、会赚钱、能成大事者所需要具备的良好营养。也只有这样,你的财富计划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最终抵达目的地。

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曾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也许你总在忙,从早忙到晚,从周一忙到周末,从年初忙到年底。

可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没忙成,要成绩没成绩,要收入没收入,穷人依然还是穷人。

究其原因,这都是因为你做事无计划无条理,不分轻重缓急造成的。

很多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总是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忙忙碌碌地打发掉,他们就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在哲学上,我们都知道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实,生活中的理财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行动没有章法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分清轻重,这样不会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只会导致很坏的结果。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依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这是个很错误的观点。

当我们在学校学习尚未步入社会的时候,最缺的是什么?可能有许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最缺的就是钱。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我们的一生而言,学习对我们是重要的,但却不是最紧急的,而钱对我们是紧急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选择什么?这就需要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轻重缓急。

当然,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早早就选择弃学从商,有的依然选择在校学习,而更可悲的人还有,无论他是弃学经商还是在校学习,他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真正懂生活生谛和理财的人都是明白轻重缓急道理的,他们在处理一年或一个月、一天的事情之前,总是按分清主次的办法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下面的建议是非常有帮助的。

(1)耐心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周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我们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①我需要做什么?要分清缓急,还应弄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总会有些任务是非做不可的。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哪个任务是否一定要做,或者是否一定要由你亲自去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其完成。

②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我们会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上。在这方面,让我们用巴莱托定律(80/20)来引导自己:人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

③什么可以给我最大的满足感?有些人认为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就一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无论地位如何,我们总需要把部分时间用于做能带给自己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样我们会始终保持生活热情,因为我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④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都肩负着一个沉重的责任。可能再过20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与此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

(2)把最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一位

商业及电脑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罗斯的旨意在于说明,人们确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后,不等于事情会自动办得好。你或许要花大力气才能把这些重要的事情理得井井有条,而始终要把它们摆在第一位,却是往往办不到的。下面是有助于你做到这一点的三个步骤:

①估价。首先,要用上面所提到的目标、需要、回报和满足感四原则对将要做的事情作一个估价。

②去除。第二步是去除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亲自来做的事委托别人去做。

③估计。记下为达到目标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谁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等资料。

(3)根据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在确定了应该做哪几件事之后,我们必须按它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很大一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些人的做法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这样,而是按优先程度开展工作。我们不妨这样来做。

①每天开始都有一张计划表。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会见时,艾维·利说自己的公司能帮助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承认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实上公司不尽人意。可是他说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识,而是更多行动。他说:

“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定。”

艾维·利说可以在8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使他的公司的业绩至少提高40 9/6。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8件最重要的事。”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

这花了大约6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作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

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让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小时。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六年之后,这个当年名不经传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还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1亿美元。不用多说,也能看出来,计划和条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把事情按先后顺序写下来,定个进度表。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这对于你成就大事是很关键的,这样你可以每时每刻集中精力处理要做的事。

但把一周、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安排好,也是同样重要的。这样做给你一个整体方向,使你看到自己的宏图,从而有助于你达到目的。

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有主次,并且绝不拖延,会让你忙中有序,甚至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比别人多得多的工作之余还能留下空闲让自己休息,这些都是一个会理财、会赚钱、能成大事者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素养。也只有这样,你的财富计划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最终抵达目的地。

做事有次序才能保证理财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财源滚滚。什么财是首先要赚的,什么财是不能去赚的,什么时候赚怎样的钱更合适,这些都是一个会理财的人头脑里常常出现的问题。所谓要富先富头脑,理财计划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会花钱,才能远离“新贫族”

赚钱就是为了花,但是,如果做个毫不懂理财的“新贫族”和“月光族”。那么即使月收入过万,那也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理财是从存钱开始的,这也是现在最普遍的资金积累方式。然而,对于不会理财的人来说,即便是有了原始积累,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利用。

赚钱就是为了花,如果把钱堆在仓库里,那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过是一堆废纸。但是,如果做个不懂理财的“新贫族”和“月光族”,那么即使月收入过万,那也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在现代都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数独立,其中又以单身女性居多;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他们无存款,无自己的事业,还经常借钱;他们高薪,却打起贫穷的旗号(因为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和总也花不够);他们的收入都花费在服饰、化妆、下馆子、泡吧、旅游等玩乐项目上;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的口号是:心无杂念地享受当下生活。一句话,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带来的是“快乐的感觉”,这群人被称为白领“新贫族”或“月光族”。

从历史学的立场分析,“新贫族”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产生,他们典型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谓“拼命地干,拼命的玩”。

“新贫族”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闪客”风格,声东击西,口是心非,忽冷忽热,是他们的消费表象。没有规律,缺乏理陛,令人看不懂,琢磨不透,弄不明白。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贫族”已经形成属于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羁绊的生活原则,信奉快乐就好的人生哲学,常常抱着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观点,坚持认为人生是由没劲、无聊、不可知、无规律、莫名其妙和不可改变构成的,所以用不着当真,通常都有一种玩味人生的心态。

美国学者将消费者分为:以原则为导向、以现状为导向和以行为为导向三种,“新贫族”是以“行为为导向”的天然倡导者,他们追求的恰恰是冒险和刺激等“首因”效果,强调谁先“吃”了“概念”,谁就是消费领袖。

有了这种观点后,刚“出炉”的新款手机,即使与老款比能差出天价来,他们照买;3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他们敢喝;蹦极、潜水等心跳游戏,吓不住他们,洋快餐一旦推出新花样,他们是当然的品尝者。

原来,“新贫族”是这样贫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理财偏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形成一个长远的科学的计划。“新贫族’’侧重于“买”的概念,因此,他们只能算是消费一族。

从经济理论上看,日常消费品可划分为选购品、便利品、特殊品和冷门品,这“四品”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购买而并非“新贫族”的专利品的。“新贫族”喜欢爆冷门,标榜特殊,但他们同样喜欢便利,他们一旦选购起来,甚至比所有人都更挑剔。

作为消费者,“新贫族”喜欢快餐、音乐、电影、光碟,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了衣服、化妆等包装上面。“新贫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费者。他们不仅有“过把瘾就死”的悲壮,而且特别将这山望那山高作为经典。

在消费方面,“新贫族”与普通消费者的主要区别则主要是“购买动机”的区别。普通消费者是为了必须的家庭生活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新贫族”却不同,他们大多单身,因为单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脱离世俗生活而成为多余的人。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所操心,只要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捍。

因而,对于消费者的分析,已经从大众消费变成了“小众”的“分众”的消费,那么“新贫族”是消费的重要一群,在一定意义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时尚难,但瞄准“新贫族”易,如此推论下去,就是赚钱难,赚“新贫族”的钱易。

和“劳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贫族”显得不务实和很天真;和“奋斗型”的金领不同,“新贫族”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务实和不天真。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骑士,反倒更像土里刨食儿,自给自足的农夫。而谁要说他们具有农民的习性和思维,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这是“有病”一族。但谁能否认,疾病对于健康的好处?“新贫族”肯定不是社会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会的趋势,他们不一定就是消费主体,但今天和未来的市场与销售,不一定就要以什么主流、分流来区分。

以自我微薄的资源,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世界里,哪怕搏一个头彩儿,壮一次门面,搞一个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财富。于是,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寻找得满眼昏花,在远离喧嚣里骚动,在寂寞中冲动,表现出怪异的难以识别的和无法分析的消费特征。

由此看来,“新贫族”已经介乎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顶峰——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为他们消费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证明自身价值,而且在证明其价值的同时,他们又是将拼命的劳动和创造作为手段,只是由于没有把劳动当做目的而与美仅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就让他们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价——赚钱机器和花钱能手——他们尽管把追求格调作为旗帜,但最终还是因为格调的“出位”而被罚出场。

纵观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做“新贫族”绝不是一种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试想一下,假如突然失业、假如退休、假如生病,他们连应急的一份”保险费”都没有,而只能等待别人求济,而如果他的身边又全都是”新贫族”,那只能是火烧火炙又无计可施,只能听天由命,无可奈何了。

不爱惜身体,丢掉本钱吃大亏

每一种充满智慧的思想,每一个对真善美的崇高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