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上海:新十字街头
9292400000029

第29章 事件:“第三者”促成破镜重圆(6)

(因为涉及当事人隐私,文中具体地点和人名作了化名处理。)

(颜菁)

于外地司机害怕路不熟被罚款,所以停在南方商城叫她自己来提货。我感到奇怪:就是喜欢,也吃不了那么多呀!放久了,不要霉掉?我随口问了阿姨:“要吃那么多?”阿姨笑着说:“唉!我那死老公就喜欢吃年糕,儿子也是。这帮外地人听他们说起了,就每年送年糕来,而且越送越多,真没办法。”我想:什么没办法,这分明是贪得无厌。人家送一百斤,照收;送五百斤,照收;倘若送一卡车呢?你还不是照收不误?不过就是麻烦一点,找个小贩子批发掉就是了。有钱有货还不好办嘛?百姓困惑的就是没钱,没货。这一车货拉得也不近,靠近杨浦周家嘴路的双阳路。

中年妇女尽管四十开外,但白皙的脸庞,略带丰满的身材显得风韵犹存。可以看得出,她保养得很好,生活优裕。她对着镜子抿了抿嘴,显得很得意地说:“小阿弟,前不久,我到香港游玩,在九龙一位算命先生看到我,冲上来定要我抽签算命,他说我长相好,大命大福,这个钱省不得,花小钱除灾祸,你家必定岁岁平安。”我问:“你算了没有?”“算了,他算得太准了,都说到我心里去了。他说我以前生活艰难,家境贫寒,又曾经患过一场大病,的确是这样。现在你丈夫升高官,生活富裕悠闲,今后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被这算命先生说得眼泪都掉出来了。她说:“那天几个被算命的就数我的命相最好。我给了他一万元,那算命的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我是财神。一定会交好运。是呀,我们家这几年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说着说着,车子开到了她的私家花园。

结账时,她又想起了什么:“小阿弟,帮帮忙,迪个几张卡帮我看一看,卡里有几钿?”这小小的要求我当然同意。我连插三张龙卡,一张显示一千元,二张显示各五百元,都是新卡没有用过。很显然,这些卡都是拍马屁的人奉送的。

(张祖明)

看午夜的“感情交流”

一夜倾情掷千金

在淮海路的南侧有一条平行于淮海路的马路。在这条路上,聚集着多家娱乐场所。而我要说的这家非同一般。从外表上看,看不出名堂,死气沉沉,两扇铁门紧闭着,没有任何窗户,没有任何空隙,似乎这里的香气会从门缝里逃出去似的。

这家夜总会听人说好像是会员制的。每每客人造访,两扇大门自动缓缓张开,等客人进入,又迅即关上。通常在大门外会有多名年轻保安,他们注意着大街上的动态和来往的客人,就像撒开了一张捕鱼的大网,等待鱼儿的到来。平时,我经过这里也不在意,总感神秘兮兮的。

老实说,也很少有客人用车,出租车一般不会在这里停留,客人都有自备车。但现实就是这样,时有违反常规的事发生。这一天深夜,我路过此处,一位年轻保安拦车示意停下。

生意来了,心里暗自高兴。车正好停在大门的北侧。不一会儿,大门徐徐打开,眼前呈现的是一个亮丽的世界:宽敞的大厅内,放着一张精致的吧台,吧台前坐着一位靓丽的小姐,身穿旗袍,手里在记着什么;吧台的右侧,有一座弧形的楼梯,楼道上铺着鲜红的地毯,在每个台阶上,左右并排站立着摩登小姐。每位小姐着装统一,从头到脚都是大红的缎子旗袍,高跟皮鞋,个个花容玉貌。这条楼梯,并不宽阔,一个台阶上两个小姐,就剩下一条很窄的通道,就是一个男人走过,也会碰到左右两边;若是有意碰擦,更是不在话下。我搞不清这样的安排老板用意何在?

我等待的两位客人就是从这条通道走下来的。客人迈出大门,门外保安眼明手快,服务到位,利索地打开车门,一手又托在车门框上方,彬彬有礼地说:“感谢光临,先生走好,再见!”这一系列习惯用语似乎背得滚瓜烂熟。客人一上车,这两扇大门又紧紧地关闭了。这的确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先生,到哪里?”“宝山、牡丹江路。”这笔生意太好了,刚才兜来兜去总算没有白费,我心里高兴极了,深更半夜到宝山跑一趟,至少一百来块。有时生意不好,就是你做到天亮也做不到一百块。看来这两位先生是有身价的有钱人,想来不会出乱子,没危险。

的确是这样,两位上车后,开始交流感受了。听他们的口气,是某个公司的头儿,今天是陪客人来开心的。“老×,今天没有白来吧?我这个小妞真漂亮,皮肤又白又嫩,你那个行不行?”“也不错。人很娇小,很会撒娇,很听话,她还给我留了手机电话,要我以后打电话给她。”“唉,老×,人不出来真是不知道,出来开开洋荤,开开眼界,好像年轻了许多,哈哈哈……”“你呀,叫你出来不肯出来,出来就知道开心了哦——这就叫做人!懂吗?上次我跟老×等一起已经来过一次了,觉得不错,蛮刺激的,上次的开销还没报呢。发票都在我这里。”“今天一共多少钱?”“今天四千八百。上次四千左右。”

听着他们的谈话,尤其是说到发票,我来了兴趣。趁他们俩眉飞色舞,沉浸在幸福的回忆时,我要来了发票看了个究竟:该发票比一般发票大,它是呈长方形,发票项目栏上写了“消费”两个字,在金额栏上写了阿拉伯数字,四千八百元及大写金额。

开出租的,不管遇到什么人,最好能融为一体,管他是黑道、白道的,这样客人就没有疑心,没有提防。说实在的,我有时就这样,装得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新鲜,讨教“经验”,追根究底。

原来这四千八百元的消费既有开洋酒的钱,又有小姐陪的钱。至于陪到什么程度,从紧闭的大门和神秘的保安以及这两位客人的表情来看,可见一斑。

勾心斗角“包二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走上仕途的人,千方百计,托亲拜友,以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而已在岗位的人,勾心斗角,离间知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到底是施展才华,还是施展诡计伎俩,说不清,只能用“胜者为王”来论定。

总之,这些人活得很累,外界人看他们很潇洒,很显赫,其实他们活得比寻常百姓都累。累什么?搞生产、抓管理?肯定不是。累的是搞应酬、尔虞我诈,搞阴谋诡计,搞外面欢场女子。

前不久,我曾经碰到这样几位客人。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好像现在每到周末时分,这些公司的头儿们总要开开心心地欢聚一堂,是工作的需要,还是感情的交流,似乎现在什么事摆到餐桌上都迎刃而解,怪不得眼下的餐饮业、娱乐业那么火爆。我拉的几位客人听上去都是建筑行业的,是一些项目经理的官儿。他们的谈话概括起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要整垮不同意见的相关同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叫他下岗;第二,摆平家属,搞定老婆,从金钱、餐桌上骗取家属的信任,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谅解;第三,搞定了家属之后,每人在外租借一套住房,包养二奶。

客人一共四个,男性。坐在后排中间的一位戴着眼镜,四十左右,似乎很有才气。他的谈话火药味很浓。听上去像有人“捅了他一刀”,他的“伤口”在流血,似有报复的念头。“这××,我老×不会放过他,他以为去反映我这些问题就可以来替代我的位子,休想!他瞎了眼了,还不打听打听我老*这几年是怎么混过来的?他以为我局里没有关系,他昏了头,凭他这点本事想搞垮我,滚他妈的蛋——”

说罢,摸出一盒中华牌香烟,分发给其余三位弟兄,自己也点上了。坐在我前排的这个接过香烟,帮腔道:“老×,你看好,我叫××明天就更换他的工作,更换他的位子,这种生活他从没搞过,叫他去做。我叫老×天天盯住他,干不好扣发奖金,扣发工资,他嘴老有屁用!我看他有多大能耐,他原来是太空、太舒服了,我要他空,我叫他滚蛋!我叫他去告状,他妈的,他昏了头,跟我们几个兄弟过不去,我有得叫他好看了!”两人一吹一唱。

看来这帮家伙势力不小,他能够呼风唤雨,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正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坐后排的另一位插嘴道:“老×,这种人,你不要放在心上,要灭他就等于灭一只苍蝇,叫他无声无息滚蛋就是了,你担心什么呢?”另一位也附和道:“他再不识相,哪一天叫几个朋友,我们出点钱收拾他,叫他尝尝告状的滋味就是了。好了好了,今天不谈这个事情了好不好?”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臭气相投,尽是馊主意。

关掉了这个话题后,接下来就说起了各自的艳史。最先开口的是我旁边的那位哥们。这家伙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一双色眯眯的老鼠眼,一说到女人就面露喜色,飘飘然的样子。“老×,你那位现在怎么样?听话不?”“还可以,但有时也拎不清,总没你那位好。”“哪里哪里,差不多的,女人就是这个样,他们就是看在钱上。我这个嘛,毕竟年纪小,才十九岁,见的世面总没有像你那个多,比较嫩,做事不牢靠,什么都要教。而你那个带出去倒可以帮你忙,我看她可以帮你做点事。”“做过屁事,×妈的,除了睡觉还能做什么?叫这种女人做事岂不坏在她手里!算了,养着罢,能够天天陪我已不错了……”四个人哄然大笑。另一个家伙又插嘴道:“凡事总是开头难,这种小女人说难不难,说好不好。像我这个,开始也一样。记得第一次带出去。老×请客吃饭,叫她坐在我旁边,她有点不自然,老×敬酒,她脸涨得通红,站起来手直摇晃,酒差点泼出来。老×现在还记得噢……”几个人又一阵狂笑。“你看,现在比我老婆还行,女人要靠男人带嘛!我现在好多事要跟她商量,她的好多主意挺不错的,至少比我老婆强。”前排家伙钻空子,故意狡辩道“什么强?哈哈……”,答曰:“什么都强,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她,我老婆那里已经有一个月不去了。”“那要不把老婆甩了?”几个人又是一阵淫笑,正是物以类聚,臭气相投。“老×,你要加油了——我们兄弟中,就是你还没搞定。你老婆那里,今后,由我们兄弟来疏通,包在我们兄弟身上。“对!对!”几个人又附和在一起。“不过,我们今后也要改变策略,我倒有个好主意。”四眼又说话了。“什么好主意,说出来大家听听?”

这家伙听上去老谋深算,很有心计。坐前排的家伙听说有个好主意也转过脸去细听分说,看来他是“大哥”。这家伙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今后,我打算每个月的月末,请我们家属出来吃饭,吃好饭后,每位家属一个红包。在吃饭时,我跟家属打个招呼,说公司忙,丈夫需要加班,经常不回家,希望得到家属的谅解。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正规的场合,说明丈夫不回家的理由,一般家属都会接受和理解。给个红包就表示公司的心意,感谢家属的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跟小妞在一起了。兄弟们说对不对?”“高见,大哥说得有道理。哈哈哈……”一阵无耻卑鄙的笑声淹没了马路上嘈杂的声音。

“到了,先生,小南国到了。”我提醒道。四个人眉飞色舞地提着黑色的背包,刷了卡,下了车,走进了弥漫着可口香味的餐饮大厅……

(张祖明)

对《焦点访谈》的访谈焦点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诞生了。当时梁建增在中央电视台从事制片人工作,简简单单勤勤恳恳。五年以后的4月1日,《焦点访谈》收视率下滑。梁建增在此时接手,力挽狂澜。当年,收视率不仅直线上升,还创造了历史新高。朱镕基总理到《焦点访谈》参观座谈,从不题字的朱总理为《焦点访谈》留下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作为《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的总制片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第三任掌门人,梁建增让人想不到会如此年轻,典型的少壮派。

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梁建增的路是那么一帆风顺:北京广播学院毕业进入河北电视台。学的是广播编采专业,理想是去做记者,却分配去搞电视。拍的第一个新闻记录短片就获得了1986年的全国好新闻特等奖(中国新闻奖前身),在当年三个特等奖获得者当中,他是最年轻的:二十二岁。四年以后又到人民大学读新闻双学位,再一次选择工作的时候就进了中央电视台。

自从梁建增转到《焦点访谈》,从事制片人工作,几乎没有了业余生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着感慨道,只要栏目在正常播出,就意味着天天离不开电视,不得消停;新闻每天在发生着,而他的生物钟,已经适应电视生活,家里人呢,也习惯了他现在的工作。在采访过程中接到儿子的电话,他的脸顿时生动了许多,声音也柔和了许多。

焦点之一:节目诞生

张英:《焦点访谈》这个节目是怎样诞生的呢?

梁建增:当时创办《焦点访谈》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那时台里没房子,我们就在甘家口中国工运学院的图书馆里租了一个大会议室,房间大概有四百平米,几十个人办公都在里面,采编制作都在一起。当时北京还没有对外开放,有钱也租不到房,于是我们用柜子把房间隔成几部分,对一些外地的同志来说,既是办公室,同时又是宿舍。累了就躺着,有时候睡不着,就谈工作。尽管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第一批《焦点访谈》的节目,都是在这里生产制作出来的。

张英:当时的《焦点访谈》确定的风格和现在的风格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