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上海:新十字街头
9292400000015

第15章 主题:上海新十字街头(14)

基本装束:

根据每个季度的流行指标,做不同的装扮,比如头帕、金饰便是2000年秋季的流行。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打扮配搭不同的饰品,比如玩HIP—HOP就得备防风眼镜,玩“蔻”一族就得准备有粉色贴纸的小巧手机等等,依此类推。但其指导性原则就是出位,抢眼。

流行指数:

(1)蹦极、滑板、攀岩等极限运动;

(2)还在流行中的跳舞机、踏行车等,软陶和bodypainting自然也不容错过;

(3)具有流行风向标的各类时尚杂志{ELLE》、《HOw》、《COCO》、《瑞丽可爱先锋》;

(4)日剧明星仍具有十分的号召力,来自韩国的安在旭、NRG亦成为新一批好念经的外国和尚;

(5)网恋故事渐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且耳熟能详的越来越多,网络上的名人诸如宁财神、安妮宝贝、何从、挪威森林的知名度高于同时代的传统作家。

行为方式:

更加国际化,生活、交际的空间更为广阔;

有末世情绪,常常拒绝长大;

上网到半夜,边聊天边听歌;

对待另类人士和行为艺术的看法是——我渴望但是我拒绝;

看原版电影、电视剧集、卡通片(管它是英文、日文的,“有何惧哉”?);

见到1970年出生的那拨人,开口便是一句老师、前辈,让他们脑子里“嗡”的一下,觉得自己老了,然后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

死在沙滩上”的道理;

若是还在读书的,定是“创业”不离口,电脑技术在手;

若已经工作了,肯定不向父母伸手要钱,但肯定也不会往家里交钱;

他们热爱名牌,甘心做它的奴隶,对高品质的商品如数家珍;

提到二战就眉飞色舞;防水的运动手表和全碳的羽毛球拍亦是心爱之物;

不喜欢中规中矩;

对钱的向往直接了当;

热衷于做DIY,对国外的少年黑客事件,有超乎寻常的关注;

视精灵古怪的黄蓉式MM,和木呐专一的郭靖式“新好男人”为最稳固的恋爱同盟……

这些十几二十岁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就是如此简单直接。当然,他们只是喜欢新奇时髦的东西,爱好泛泛,怪话多多,并非小说里描写的新新人类那样,颓废无聊,过着异于常人的生活。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听上去遥不可及的高尚,他们有的是赢得某个热门游戏的全国冠军,有的是身怀一种特别“拉风”的绝技,诸如会弹吉他、打鼓啦,或是没事的时候,黑个把网站啦,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嘛。甚至有的把能在肯德基打工,作为终生奋斗目标,因为那样就可以天天吃无骨鸡柳和粟米棒了(这话被她那“望女成凤”的父母听见,不气得昏过去才怪)。

1980’S,生活状态篇&;思维方式篇

a

和朋友去卢湾区工人文化宫的游戏厅玩“找茬”(一种游戏,找出左右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难度逐级上升)的时候,身边的那个女孩子,在我脑子“塞牢”的时候,飞快地用手指在屏幕上点出,帮我过关。

看她这么热心(要知道,她自己也在忙着过关呢),忍不住攀谈了几句。

“你经常来玩的吧。”

她“嗯”了一下点点头。

我看她的样子,应该和我差不多,正要再说点什么,只见她从口袋里拿出了烟和打火机,飞快地点上,然后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手指眼睛飞快地游移。

我问她:“有男朋友了吗?”

但游戏厅里很吵,我便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她不置可否地看看我,没回答。

于是我跟她说我在写一篇东西,关于1980年前后出生的人的,希望能引起她的兴趣。

这回,她开口了:“八零年的?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出去玩,都算老的了。‘时代’里面那拨人看上去才十几岁,咱们都二十啦。”

那个女孩子的脸庞在昏暗灯光下显得有些苍白,眼神专注地盯着屏幕,吸烟的动作很是老练。

我猜对了,她果然是1980年的。

我甚至可以猜对她的生活方式: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浸染着酒吧、迪厅里喧闹的顽强的颓废。心里有一个填不满的洞,只能靠shopping一类物质冲击来渲泄;也许有不怎么负责的父母和尚未完成的学业,视自己为被社会遗忘的一群;衣着时髦但品位不高。

这时她的手机唱起歌来了,她接了个电话然后走掉了。而我也在消耗完四十个硬币后离开。在徐家汇换车的时候,我耳畔吵闹的音乐和大商厦来往的人流,交织成这个城市最常见的片段。想起她离去的背影,那头漂亮的长发和紧紧包裹着她身躯的蓝灰色T恤和牛仔裤,忽然心里打算回去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属于这个城市这群年轻人的孤独和渴望。

b

与那个游戏厅巧遇的女孩不同,八十年代的另个极端是小S。

小S有着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成长环境和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少年时代。她从小就是个优秀的好学生、听话的好孩子,小学、中学、大学,都是波澜不惊、一帆风顺的。而且,她的父母比较有远见,在她读小学时,没有逼她去学英语日语之类,倒是一直坚持学着书法,所以,在外语电脑一流的同龄人面前,小S比人家还多一样可拿得出手的“本事”——书法和国画。

小S至今记得第一次在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中获奖时,爸爸妈妈是多么的高兴,小小的自己手捧奖状的照片,一直好好地保存着。直到初中,听老师说好字卖不过滥画,诗书画不分家等等,她又去学了国画。花鸟、山水都学过,可一直到高中,也不见有学书法那样的成绩,后来老师说,女孩子天性里有一种精巧灵动,学花鸟比较适合,山水需要的是大气,而且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个小孩子,没那样的阅历,所以画不出好画。可她偏偏不信,决心专攻山水。于是,暑假里,别的同学都去溜冰、打保龄球,她却天天在家里,在开着空调的房里,一画一整天,站起来的时候,膝盖酸痛。除了看一些山水大师的作品,更多的是观看和临摹上海画坛的优秀画家的作品。还跟老师组织的写生团到雁荡山、富春江写生。在真山真水面前,她的灵感和激情进发了出来,创作了不少好作品。而且,她在现在所就读的大学里,也算得上优秀生,英语是求职的敲门砖,不敢怠慢,所以早早考出了四、六级,电脑水平算不上专业,但日常操作还是应付得了的。问她会不会觉得两者有冲突,一手是要求无欲无求静得下心来的艺术,另外的是世俗的所谓技能。她说:“两者相辅相成啊,书法国画可以净化心灵,但只是我的爱好,不可能成为职业;而掌握好几门技能,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如果平衡得好的话,是能互相促进的。”再问她,学书法国画,是否占用了她大部分业余时间,她点头笑笑,基本上十几年来没正正经经地和同学们玩过疯过。接着,她又说,其实学画真的很辛苦,一般的人,想画能过得去的画,两年就可以,但要领悟其中的神韵,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人甚至要做一辈子苦行僧。说这话的时候,她的表情很平静,就好像她的身上少有同龄人的浮躁,难怪大学里同学,形容她是个面容清秀,表情淡然的女孩子,也许,学习传统艺术门类的女孩子就是和别人不太一样吧,会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C

小徐是典型的二十岁男生,运动和电脑是他生活中的主要节目,提到二战就眉飞色舞,下载软件是日常功课,人称“天生网络狂”,曾有过连续三十小时上网的记录。他就读于计算机专业,还没毕业,已经开始给几家公司做网页和日常维护,每月光零花钱就能赚四位数。平常是一副很休闲打扮,很像是个IT业人士。

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朋友,什么酸菜鱼啦、百威啦、fisheman啦、红豆不哭啦……不过不是在聊天室认识的,在线聊天,那是无知小女生热衷的玩意,进BBS同样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人哪,贴张新贴子,看看以往发言的人气和跟贴,当然要经常去看,否则,一条信息十几个钟头以后就给更新掉了。因为替斑竹说话被称做“保皇党”,但很快有人声援,以至该BBS成了一个文字战场,有心人去看看的话,准能替国际大专辩论赛找到几个言语犀利、逻辑思维清楚的“辩手”。

也许电脑技术已是属于城市青年的必备装束,不懂的话很多人觉得跟你没共同语言,“连我表妹都攒机成功了呢,”小徐得意地说,“当然是在我的悉心教导,全程遥控之下才行喽。”

关心的是网络安全一类很专业的问题,“这个世纪,软件开发不是热门,虚拟空间不是热门,真正值得学和用的是网络安全。但找遍所有的招生简章,发现竟然没有专门学习这类课的电脑班,倒是Dreamweaver、Flash、HTML之类大行其道。”小徐连抱怨的时候,都不愿放下手中的鼠标,对于这样天天和电脑打交道,满口专业词汇的年轻人,父母们哪还有说话的份!

d

小W是一所高校英文专业的大二学生,不特别漂亮,但年轻的脸和自信的笑容,是一种属于二十岁女孩特有的标签。这样的女孩子,观念之新,视野之开阔,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个不满二十岁的新人类,愣是被一部节奏缓慢、情节拖沓的《花样年华》感动得淅沥哗啦,倒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究其原因,赶时髦,追求唯美和怀旧是原因之一;抵抗不了老帅哥梁朝伟的迷人微笑是原因之二;另外的原因嘛,按小W自己的话说,“是看完电影以后,对自己身旁的那种在一起吃吃饭,拉拉手的所谓爱情,一下子就有了很强的免疫力。”

“考完试我来追你好不好?”、“Ringaling丁冬,我想和你谈恋爱……”,这样的句式在倒追十八法中早有记述,而在生活被实际应用的频率肯定也不低,试想连女孩子都可以直截了当,那么还有什么话是男生无法启齿的呢?勤于说而拙于做,是1980’S的通病,所以见识过那样含蓄、内敛甚至有些压抑的感情,当然就对轻率的“我爱你”不屑一顾,而对苏丽珍式的相忘于江湖,心向往之了。

其实越是物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的精神就要求得更高,如果达不到,就滋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失望。在这群年轻人看似随便、张扬的个性里面,向往和追求完美的成分依然存在,只是那温暖澄澈的水一样的理想爱情,已沉淀在内心深处,既不拿出来瞻仰,也不轻易碰触,他们的观点是非常矛盾的,希望得到能铭记一生的情感,但也不吝啬热情,身边的风景他们要,远处的海市蜃楼他们也向往。在他们眼里,爱情可能是不值一文的东西,也可能是一生中惟一渴望但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在享受为所欲为和方便快捷的生活的同时,爱情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而恋爱倒是常会处于正在进行时的。

如果能得到所谓“足够支持一生的感动”,我想大多数年轻人是会在所不惜的,毕竟他们还是很理想化而且还未浸染太多的世俗,只是这种感动容易错失也容易变质。

(棠棠)

第十八位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

1999年新春以来,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崭露头角的章启月,是20世纪80年代初钱其琛倡议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中国外交部的第k)k位发言人。相对朱邦造、孙玉玺而言,章启月完完全全是位“小妹妹”。

对于这位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外交部发言人来说,除了镌刻着年轻的金色十月以外,年份牌上记载着——

1997年1月,她结束了难忘的少年留学生岁月,离开纽约回国。

在她的记忆深处,纽约布鲁克林区格林威治村附近的“小红房”学校(LITTLEREDHOUSESCHOOL),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多少年来,魂牵梦萦,梦萦魂牵!

当年,章启月的父亲章曙,结束了在巴格达中国使馆八年的任期,准备束装就道回国的时候,纽约联合国总部传来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在第三世界兄弟们的全力支持下,中国被剥夺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联合国合法席位终得以恢复!台湾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被赶出了联合国总部大厅!喜讯传来,章曙并没有意识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后半辈子外交航程,乃至女儿未来的命运。

1972年7月,北京那个酷热的夏季,章曙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政务参赞,走马纽约成功湖!那年,章启月还不满十三周岁;有趣的是,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后,章启月也被拔擢升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政务参赞,这倒是章曙父女始料未及的。在新中国外交界,父女两代外交官已不在少数,最知名莫过于唐明照(前联合国副秘书长)与唐闻生(前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何思敬(前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与何理良(前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国际司副司长,前外交部长黄华夫人)、秦力真(前驻挪威、赞比亚、瑞典、新西兰大使,外交部领事司司长)与秦晓梅(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国际组织部副主任,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夫人)。但章曙、章启月父女在同一机构,先后担任同一职务,这在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界是绝无仅有的,堪称新中国外交史上一段佳话。

翌年暮春,经中国政府推荐,章曙作为首批派往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职员,出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事务司副司长。与此同时,初登国际舞台的中国人已敏锐地察觉到外语培训的重要性,中国代表团逐向国内提出建议,此事外交部报经毛泽东批准,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决定派遣四名中小学生去美国学习英语。

这四名少年学生中有两位颇具知名度:一位是章含之的女儿洪晃,一位就是本文的女主人公章启月;当时洪晃十二岁,章启月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