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9283100000010

第10章 防人的前提条件:看清他的本来面目(4)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

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后最终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变脸的小人不可用,但不可不知,他们善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

就拿袁世凯来说,既然维新派主动找上门去,说明他在公众面前有一幅维新的面孔。而实际上在维新可能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袁世凯也确实看到了维新现象的意义,但一旦他看到了新的机会,他才不管什么维新呢,马上脸色一变,背后的屠刀早已扬起。变脸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因其屡屡奏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着。

10.捕蝉的螳螂须防背后的黄雀

有句俗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一只螳螂瞄准一只蝉,一边准备发动攻击,一边想象着这顿美餐的时候,却不知道它的背后正有一只饥肠辘辘的黄雀瞄准着它。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螳螂并不少见,当他以两面三刀的手法想别人时,却早已落入被想的套子中了。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才10岁,朝廷大权由三个人分掌,宫内有太监冯保,宫外有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其中数张居正最为诡计多端,为了独揽大权,他想出一条一石二鸟的毒计。

他先与高拱套近乎,拉关系,称兄道弟。明代一开始便接受唐宋两代宦官乱政的教训,前期对太监限制很严,太监名声不佳。高拱见张居正与自己亲近,自然喜不自禁,视为知己,遇事都与张居正商议。

第一步成了,张居正就开始了第二步。他派一死党扮作太监模样,混进宫去,在上朝的半路装作要刺杀神宗,众太监拿住刺客。

但无论怎么审讯,那刺客都不讲谁是主使。冯保无奈,只好向张居正求教。

张居正装模作样地说:“这刺客扮作太监模样,分明是要嫁祸于您,权要大臣中,您与谁有过结呢?”冯保想了一下,权要大臣就是指张居正自己和高拱了。冯保想起高拱对自己轻蔑的眼光和与自己的几次争辩,分明是他想要整死自己,于是回去继续审问。

回去升堂,冯保对刺客说:“我已知是高拱派你来的了,只要你招出高拱是主谋,我便不杀你,还保你做官。”刺客忙点头承认,画押写供。神宗见刺客招供,心中生气,但念高拱是前朝老臣,于是暗示他告老隐退了。

张居正又让刺客翻供。神宗听说刺客翻供,就亲自审问。刺客说原先的供词是一太监审问时教给自己说的。他指一下站在神宗身旁的冯保说:“就是他!”神宗嫌冯保拿刺杀皇上的案子当儿戏,竞用来作打击政敌的圈套,心中生厌,自此也疏远了冯保。

张居正先造好了一个刺杀把柄,用离间计让冯保把它放在了高拱身上,搞倒高拱后又通过翻供,把把柄稍加修理又安在了冯保头上,实现了自己的夺权大计。

张居正这只“黄雀”的两面功夫显然比冯宝又深了一层,在这样的两强较量中,自然是装好人装得更彻底,背后使坏也使得更彻底的人能最后胜出。

还有的人背后说人坏话可能只是有口无心,但话出口已人人耳便不是你有心无心的问题了,因为此时如果有人想利用你的“坏话”,那你照样会成为那只不知死之将至的螳螂。

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单位里,要学会置身于各种矛盾之外。

因为介入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对自己、对工作都无好处,有的人专门爱跟着“搅和”事,并添油加醋,挑拨是非。

例如:某公司李某荣升为办公室主任,同一间办公室坐了几年的同事忽然升迁了高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与震动。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其他几个同事背后嘀嘀咕咕,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就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就把李某数落得一无是处了。小张大学毕业刚分配到办公室,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李某的缺点,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他说的都是事实。可也偏有一个阴奉阳违的同事,背后比谁骂得都厉害,当面又比谁都会趋炎附势。第二天他把办公室的议论转达给李某,李某想:别人说我可以谅解,你小张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对小张很冷淡。

小张对工作一腔热情,可是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某的指责和刁难。

好谈他人短处的人,最易刺伤他人的自尊心,打击人家某方面的积极性,还会引起他人的讨厌;不小心谈到别人短处的人,虽无意刺伤他人,一般来说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与不满。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尽量避免掺和是非谈论别人的短处。

如果别人向我们谈起某人短处的时候,我们该何以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是听了便罢,不要深信这种传言,不必将此记在心中,更不可做传声筒,传播流言蜚语。

总之,即使你有一千个理由想成为能捕蝉的螳螂,也要先看看自己背后有没有俟机而动的黄雀。因为黄雀虽小,要一只螳螂的命足矣。

11.莫把蒺藜当甜枣

蒺藜是扎人的,而且入肉见血;甜枣是养人的,既爽口又补气。

有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妙”就“妙”在他送你一只蒺藜的时候,让你看着无论如何都像一只甜枣,等你一口咬下去,则被弄个满嘴血。

汉景帝的皇后,没有生男孩子,于是生男代后,成了当时后宫嫔妃所追逐的目标。

在后宫妃姬之中,栗姬最先生了个男孩儿。按规矩,这个长男就是皇太子,他的生母栗姬应该立为皇后。但栗姬的嫉妒心很强,给别人的印象很坏,皇帝了解后也自然和她疏远了。栗姬不但对此毫无察觉,反而因为生了男孩,更加得意忘形。景帝曾委托栗姬将来照应其他妃姬所生诸子,她很不高兴,出言不逊,景帝很讨厌她,只因她是皇太子的生母,不能随便把她轰出宫。

妃子中有个也生了男孩的王夫人,她对宫中这种情况了如指掌,悄悄地对一个大臣说:“皇后的位子空着总不是事,我想去劝皇帝,让太子的生母栗姬当皇后,你觉得怎么样。”这大臣自然想当“栗皇后”的第一个推荐者以便将来得宠,于是,马上向景帝进言“太子的母亲栗姬不应该再和一般的夫人们平起平坐,臣以为宜立为皇后。”

景帝正犹豫是否把栗姬轰出门外,却有人建议让她继皇后之位,自然勃然大怒。立即把那位大臣打入监狱,把太子也给废了。栗姬终于“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结果,王夫人升为皇后,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王夫人送了一只大蒺藜让那位大臣心甘情愿地当甜枣吞下去,间接打击了对手。还有一种是直接送给要“搞掉”的对象。

唐玄宗时,有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位宰相共同辅政。二人面和心不和,互相勾斗,但表面上还很客气。唐玄宗荒于酒色,穷奢极欲,弄得国库日见空虚,满朝文武都很着急,日夜思谋开源节流之计。最后,皇上也感觉到了财政威胁,下诏让两位宰相想办法。

形势所迫,二人都很着急,但李林甫最关心的却是如何斗倒政敌,独揽大权,看着李适之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林甫生出一条毒计来。

散朝之后,二人闲扯,李林甫装作无意中说出华山藏金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