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9279300000031

第31章 隐身的取营之道:要想拿得起先要放得下(3)

与此相对,大多数人总是讨厌听批评、指责自己的话。听到这些话总觉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脸上挂不住。

殊不知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会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也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作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这种经历和体验,大家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把你们之间的情谊打上问号。

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以及可能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

在一般情况下,人如果挨骂,或受到警告、指责时,大家都会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心里不痛快。此时,你不妨把上述道理回想一遍,你的内心就会平静许多,脸上也就坦然许多。

如果上司批评斥责下属,情况又另当别论,绝没有窝囊、丢脸之类可言,因为“老子克儿子”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

老刘在公司算是老资格的科长了,一般大家都谦让他,即使是公司领导,也都让他三分。这次,公司统一布置的工作他没有完成,经理找到头上,他竟说“忘了”,经理耐着性子说:“老刘啊,你这一忘不要紧,整个工作可就让你给拖住了!”

按理说,经理的话毫不过分,态度诚恳,也够客气的,但刘科长可不这么想,多少年来没有换过批评,就这一句就受不了了,凭着资格老和经理较起劲来。大家过来劝解不下,把经理气得脸都白了。事后,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让刘科长写出书面检查。

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要知道,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下属被上司斥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当你被上司训斥时,别人怎么看?只不过像是在观看父亲“克”儿子罢了。老子“克”儿子,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上司训下属,同样是理所当然,谁也不会见笑。所以当你处于下属位置时,千万不要因遭呵责而感觉面子难堪,同事也随时可能受批评,因而不会轻视你;上司们也还有他们的上司,在他们的上司那里,情况就像你遇到的一样,他们更觉得训人与被训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问题的另一面,上司被下属反驳可就不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同样如同老子“克”儿子一样,如果儿子顶撞老子,那可是大逆不道,“翻了天了”。

所以,既然上司已经斥责了,还是干干脆脆地道歉吧!这在上级眼里,才是下属应有的可爱态度。同时你还可以想,别人指责你的缺点和错误时能够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时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所以挨骂反而能促使你进步。

如果你在感情上实在接受不了,怒气冲天,脸红脖子粗,而冲动行事,事后你一定会后悔。所以当你想要发怒时,最好心中默念:“等一等!”这句“等一等”,就是要你忍耐的意思。有人建议,这时最好把火柴棒放在手上或裤袋里,一支一支地把它折断;或者心中默默数数,一直数到一百,相信不到一百,你就能冷静下来,从而抑制怒火,这是一种气氛转化法。当你挨骂而又不能控制自己时,请试试这两个办法。

制怒好像还容易些,但消极的人一旦被斥责而感到屈辱,不但不会发脾气,反而会灰心丧气,产生“唉,我真不行”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在心里想,正在训你的上司,恰好也在被他的上司训骂的情形。你完全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他挨骂时的狼狈样儿做各种生动的联想。这样,你不但会忘记了正在被斥责,同时会不觉得上司可怕反而可笑,这样也就不会产生诸多悲观的想法。请你记住,人在挨骂时都是一副模样。

想通挨骂的“必然性”,培养心理的“弹性”,你就不会把别人的批评当做是一难堪的事。

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对金钱、地位、得失淡然处之。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答毕仲举书》中说:“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茶淡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欲望不是太炽,也就不会凡事都斤斤计较,胸襟也为之宽阔,气量亦随之大度,与别人交往,误会、嫉妒、伤害产生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以平静之心应付波谲云诡的社会关系,能时时处于主动状态。

1.正确对待得失

《人物志》在论及得失观时说:“有才德的人知道吃亏受损实际上是有好处的,所以有一份功劳却可以得到两份的美誉;见识浅薄的小人不知道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是一种损失,所以自夸其功,结果功劳和名誉一起损失了。由此看来,不自夸有功的,实际上是真正的夸功;不争名夺利的,实际上是名利双收;对敌方有所让步的,其实是战胜了对方。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春秋时的至善于抬举别人,实际上压倒了别人,名望显得更高;王叔爱争高低,结果被逐往他国;蔺相如用引车回避的办法战胜了廉颇。

物极必反,这就是君子常说的‘道’。”

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不要得小失大。有得必有失,这已是流传数千年的名言,是指导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已被数不清的事例所证明。

2.正确对待成败

人生都难免有成功与失败,不能奢望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对失败,同样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因此,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以“把酒临风”的潇洒面对一切坎坷。

失败虽然不可怕,但能避免失败、预防失败更好。如何避免失败,应视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却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略:

那就是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成功,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或对别人不屑一顾,必于言谈举止中有所表露,以致遭人嫉恨,甚至设计陷害,终至失败,所谓“福兮祸所伏”。因成功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宋代张来在《书钱宣请遗事后》中感叹:“能勇退于富贵急流,去得道不远矣。”古人于此所说的,都是不要为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善于功成身退,急流勇退。

对成功不妨持淡然的态度。比如,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机遇,多想想客观的有利条件,少想点自己的主观努力。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才干、意志、聪明机智上,就无法正确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如,与别人对比一下,找出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在许多方面的不足。

3.正确对待美誉

每个人都会或高或低地赢得一些美誉,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得到大量的称赞,如同对待成功本身一样,对待美誉如果不当,就容易飘飘然,导致失误,离失败也就是咫尺之遥了。美誉有“水分”,有的人可能是真心称赞,有的可能是随声附和,有的可能纯粹是恭维,在难于分辨时要淡泊一些,不妨把自己与取得更大成功、名声更大的人相比较。这样,善于把自己同某种更高的理想或标准相比较的人,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态度对待美誉,既表明了自己的成绩,又表现了自己的谦逊。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别人把他称为希腊人中最聪明的人,他答道:

“因为在所有希腊人中,只有我懂得我一无所知。”

要正确对待美誉,与平时如何应付别人的称赞有极大关系,如果心安理得地“接收”,则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了。我们偿应该谦逊地“婉拒”,久而久之,必然对赞誉淡然处之。例如,人家赞你“很有趣”时,不妨说:“只有与你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这样。”人家赞你工作很有成绩有才干时,不妨说:“我对这工作很有兴趣。”人家赞你“乐于助人”时,不妨说:“很高兴给我机会帮忙。”等等。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世间之路又有千千万万,综而观之,不外乎两类:直路和弯路。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征程中,大多数的人们都愿走直路,沐浴着和煦的微风,踏着轻快的步伐,踩着平坦的路面,这无疑是一种享受。相反,没有人乐意去走弯路,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弯路曲折艰险而又浪费时间。然而,人生的征程中却总是弯路居多,山路弯弯,水路弯弯,人生之路亦弯弯,只会走直路的人,恐怕一遇上弯路就傻眼了。因此,要想猎取到真正的成功,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绕道而行、曲折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