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9279300000027

第27章 隐身的输赢之道:要想赢得了先要输得起(4)

“这种情况,我早就料到了,”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在工作中自由散漫,敷衍了事,又不努力学习。现在,你的工作态度这么积极,担当的任务多了,能力也强了,自然会令他刮目相看了。”

轻视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相当可怕的消极心态。当一个人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时,他就会变得消极散漫、毫无热情,他就会把时间用在抱怨、偷懒和逃避责任上,而不是积极地想办法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无疑这种心态会使他们停滞不前,最终沦为平庸。

事实上,工作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有尊重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会令别人刮目相看,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工作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赢得承担更重要责任的机会。

下面这个真实的小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亨利和阿尔伯特是一所高等学府毕业的大学生。两个人对待平凡工作的不同态度使他们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职业轨迹。

两个人毕业时,正值社会经济动荡之时,工作很难找。几经周折,他们获得了一个清洁员的机会。无疑,让两个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的大学生去做清洁员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亨利认为在没有其他机会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接受这份工作总比靠社会救济金度日好得多,于是第二天便去公司上了班。阿尔伯特则对这份工作嗤之以鼻,但迫于生计,也决定先“混”上几个月,等社会情况好转了再说。两个人抱着不同的态度进了公司。

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工作表现。阿尔伯特整日懒懒散散,整日只知抱怨,不久就被公司辞退了。而亨利则认真地承担起一个清洁员的职责,每天都把办公走廊、车间、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半年后,公司安排他到财务部处理一些杂事,他仍然把它们完成得很好。又过了一年,社会情况稍有好转,公司业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被提拔为财务部经理的助理,协助完成一些金融业务。又过了一年,公司的金融业务大增,公司决定成立新的金融部门,科班出身的亨利顺理成章地成了新部门的经理。新的领域使亨利的才华得以展现,很快他就成了华尔街的红人,公司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而此时,阿尔伯特仍然靠社会救济金度日。尽管社会状况已经相当好了,但他仍然找不到一个他看得起的工作。尽管他也尝试着去做一些“粗贱、卑劣”的工作,但终因态度消极而被扫地出门。在不断的“失败——找工作——失败”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对任何人来说,如果自己也遇到“不适”的情况,那么:

一、不要怨天尤人;二、从自己的德才方面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三、发个狠心,坚持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深入钻研下去。这样,总能够成才,也一定会被别人理解、赏识,能担当大任的。

当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每一项工作时就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对自己有着深刻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在整理书籍的过程中,便会感觉到自己每一天都在获取一些知识,取得一定的进步;如果你是一位学校的老师,每天怀着积极的心态,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感受到园丁浇灌花蕾的快乐。有了这种心态,你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变得很快乐,所有的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去。

凡事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环境适应了,它就会生长。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缘分就能适应。

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强开的花难美,早熟的果难甜,天地的节气岁令,总有个时序轮换。悬崖要勒马,尸祝不代庖,举凡吾人的行事,也要有个分寸拿捏。

《宝王三昧论》也说:“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适可而止”的人生,实在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参考。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

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进取,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处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日:“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一个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致上可以领悟乐极生悲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众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道:“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憾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

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乐极生悲,概括地讲,是一个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详情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怀。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后,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了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奠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推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处世艺术。

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是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少一分欲望。少一分烦恼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为身体的吃而烦恼,穷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里,富人什么都吃腻了,下一餐却不知该吃什么才可口;为穿而烦恼,服装款式层出不穷,穿什么才时髦呢?

当然也还有人为冬天的到来,没有寒衣而苦恼;为住而烦恼,地皮的价格不断在上涨,买一套房子要几十万,租房也很贵。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住房是很令人操心的。有了房子又因为太窄,或周围环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有人想住宽敞的楼房或别墅,而又没钱。为了“我”的幸福,吃、穿、住就够烦恼一辈子了。与基本生存相应的是财富。为了维护“我”能够更好地生存,就得拼命地去工作,去创业。假如没有特别的技能,就需要卖苦力;有人虽然有自己的事业,但这事业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终日要为此操尽心思。工作原为享受,而为了工作必须放弃享受。创业难,守业也难。人在没有财富时,为了“我”的生存会处在不断追求财富的奋斗中。一旦富足,人生无所追求,生活就会出现厌倦,那就更可怕了。

慧能去向五祖学习佛法,五祖说:“你是南方人,也学佛法?”慧能说:“佛法还分南北吗?”五祖就留下了他,让他劈柴。

慧能想也许劈柴也是参悟佛法吧。

多年后,五祖年龄大了,就有心选一个传法之人。于是,在一天的下午,他召集所有的弟子,对他们说:“你们都将自己多年证悟的结果写成偈子,我要看谁真正悟道了,就将衣钵传给这个人。”

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衣钵传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