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9279300000016

第16章 隐身的做人之道:要想立得稳先要隐得了(4)

尤其在竞争的今天,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愚者谋己,智者谋人

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人生不过百岁,就应该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多行善积德。有什么利益可以超过百岁,能带到棺材里去呢?有的人为了蝇头小利,连最起码的仁义道德都不顾,丧尽天良,为所欲为,被世人痛骂。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辆兵马的大国拱手让人,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分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所以,“谋事公道,人我不二”的人,他们舍弃一己私利,成全公义,最终为天下人所尊敬、爱戴。

宋代文学家苏洵在《审敌》中写道:“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个人谋利益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它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一己私利考虑得多,就必然将一己的利益凌驾于许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维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思维结局的变化。所以,只有思维开阔,不受私利的狭隘思维所限制,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清醒、正确、明智。

刘邦登上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后,傲视群臣,目中无人。

有一次,他患了感冒,于是传下圣旨:“任何人不得入宫进见”。许多事情连续几天都得不到奏报,地方上的百姓叫苦不迭。

大将军樊哙是一个粗人,十分恼怒,他闯进皇宫,来到刘邦榻前,高声说道:“想当初,陛下在沛县起兵时,何等英雄气概,如今天下安定,您怎么就变得如此萎靡不振?您患病,不与文武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成天与太监呆在深宫里,难道不回想秦始皇当年病死时,宦官赵高假造遗诏,杀害公子扶苏与忠臣良将,祸乱天下的事情吗?”

樊哙越说越激动,刘邦原本是轻感冒,听了将军的陈词,深受感动,翻身下榻,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共商大事。

《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说: “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

这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

书中又说:“由于喜欢蛇,而贸然出手去抚摸它,往往会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为不喜欢老虎,而动手击打它,同样也会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须远离老虎和蛇,即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老虎和蛇就是指小人。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遭致不必要的伤害。

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

在还未遇到突然的变故,形势对自己不利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应付呢?这就需要人们有反应灵敏的头脑,要求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一个无知、无才,又无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断然不能做到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更不可能随机应变,巧作应付,化险为夷。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提高应变能力,防患于未然。

董卓专政时,司马朗知道他必然败亡,便贿赂其手下,去官回到了家乡河内温县。到家后,司马朗对父老乡亲们说:“董卓凶残无道,为天下人所恨,忠义之士必然起兵讨伐。河内郡和京都洛阳相邻,洛阳东有成皋,北有黄河,皆为天险。如果天下起兵讨伐董卓,前进不了时,显然会停留在我们郡,我们郡便会被弄得四分五裂,互相争战,生活在这里便不安全了。所以不如趁现在道路尚可通行,全家都搬到黎阳。赵威孙在黎阳当军官,是我们的乡里亲戚,有他做主,我们搬去不会有问题:”但父老乡亲多恋家不走,只有赵咨一家与司马朗同时搬到黎阳去了。

几个月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几十万人果然驻兵在荥阳和河内,诸将不能互相统制,结果是各自烧杀抢掠,老百姓死了足有一半。而司马朗因家已迁走,无一伤亡。

“神机圣算”的关键就是要巧装糊涂,而且要装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当然,这需要有智慧的头脑。

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这个人才,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信之,三顾茅庐之后得以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急不可耐地遣开闲人,就在诸葛亮的茅屋中请教起天下大计来。

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不自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毕竟大志尚存。请问有何等大计能使我完成夙愿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暴乱天下以来,天下豪杰四方并起,占据几州几郡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可谓名气小而兵众少,但曹操到底还是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这不只是因为曹操得了天时,也是他充分运用了机智谋略。现在,曹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天下,难与争锋。东吴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山川险峻,民心顺附,又能举贤用能,因此,东吴只能以之为援而不可相谋。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南抵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的好地方。但其主刘表不能自守,这大概是皇天赐予您的厚礼吧!您对荆州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终成帝业。益州牧刘璋愚庸懦弱,民丰国富而不知存养抚恤,有智之士皆想得一明君。您既然是皇室后裔,信义之声传遍四海,又能笼络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能拥有荆、益二州,据险而保,联合西方的戎人,抚恤南方的蛮夷,外结好于孙权,内治理好行政,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攻向宛、洛等地,您自己则领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中有谁不会具备饮食以迎接您呢?果然如此,则您的霸业可成,汉朝的皇帝可以中兴了。”

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他奋斗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政治方向,诸葛亮的一番天下形势分析,使他心中豁然明朗,今后也就有了奋斗的具体目标。难怪他后来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

诸葛亮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做出了简明的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之计,理路清透,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刘备后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诸葛亮的方针大计指导的结果。

一个人不会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常因未做心理准备而慌乱不堪。所以,我们应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遇到异常情况也就不会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了。

生活有规律的人,常常物有所归,并且懂得这样的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边的事,不一定只为预防不测而做。即使在平时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办事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在办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清醒、明确的意识谋划中,和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烦恼都是自找的

“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如何面对烦恼呢?一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比如出去旅游、散心、看电视、跳舞、唱卡拉OK、打麻将等这种种活动来逃避自己,古诗日:“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够在烦恼生起时,能够不寻求外物,冷静面对自我,关照烦恼的生灭。

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绝不可自寻烦恼。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显然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则喜欢自寻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其实,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当了几年县长之后就想当市长,结果提了一个资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着,再说市长有市长的烦恼,而且市长的烦恼未必少;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二万,有了二万想五万……

忘掉尘世间的烦恼和痛苦吧!你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有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钱多的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户人家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剧。

钱少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饱受饥饿的人,一个馒头就是一顿美餐;饱受风寒的人,一间茅屋也许就是很好的归宿。正是因为受尽了人间的风霜和饥饿,钱少的人理想就是那么点儿,他们的烦恼一般都很小,很实际。因为很小了,他们往往借助自己的双手不懈地努力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就笑了。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的问题——有吃有住都解决了,还会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呢?

而有钱的则不然,他们也许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富足的环境中,不愁吃穿,他们的目光看得就很远,他们玩的是站得很高的游戏——政治和资本。他们的生活豪华奢侈,他们是天马行空,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资本运作和政治更迭的背后隐藏着多大的杀机,有钱人要应付这种来自同类的攻击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些危机不得不失掉他们保护大脑的头发。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立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

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惯于抱有不切实际希望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制定得高不可攀,他就会因为不能实现目标而烦恼。

无事生非,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你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烦恼成疾。

制造隔阂:绝不去赞扬别人,确实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词;其次,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做。这是制造隔阂、自寻烦恼的妙法。

盯着消极面:牢牢记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记着有多少次别人对你说话的态度不友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你就会运用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来给自己制造烦恼。

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正视它,它就很容易化为乌有。反之,如果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后滚雪球的人总是遵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这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必定会导致你的愤怒和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

同样一种境界,你用烦恼心态对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观照,也可以处处泰然。就像别人骂你、伤害你,你要是在意、执著,才会烦恼;如果不在意、不执著,你还会烦恼吗?

感恩与批评。一样也不能少

孔子作为一位严师,总是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定要听从别人的批评,并且还要确实能够改正,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对于那些恭维的话,要学会冷静地去分析,这才是可贵的。这里孔子主要强调了怎样对待别人的规劝和赞扬的问题,这对现代人很有启发作用。

别人对我们的规劝,包括社会对我们的规劝从来就不少,我们自己许多时候也都知道应该按照规劝去做,可惜往往却不能按照规劝去做,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缺乏足够的自我修养和理性约束能力。一个人会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甚至分不清哪些真心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对自己成绩的肯定,哪些是对自己的鼓励。不能够正确对待赞美,那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古语有云:“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样好。”的确,人并非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短处。因此我们应正视自身的弱点,并积极寻求克服缺点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短处都会暴露在我们的视角下,有一些则是被你身边的人所发现,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提醒你,督促你克服缺点。

这正应了孔子说的另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大抵逆耳,不讨人喜欢,让人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尖锐的批评,衷心的劝告,实际上是爱护人的一种表现。着眼于“帮”,正如好药往往味苦难吃,但能治病一样,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良药,对于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

在历史上,不听忠言而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

三国时,刘备急于给关羽、张飞报仇,不理会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贸然进攻东吴,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袁绍不采用手下谋士的意见,一意孤行,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发明大王’’爱迪生,由于晚年不听别人的批评而错走冤枉路……

由此可见,能够正确听取别人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就觉得如芒在背,也不管批评的对与错,便认为批评者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涵养”好一点的,是在“诚心接受”批评之后,念念不忘给批评者“穿小鞋”;“涵养”不好的,则免不了当场发作,与批评者针锋相对。

这样时间长了,批评者就会变得“世故”起来,批评的声音也会日益衰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