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9274000000002

第2章 谋事之法:欲成事,先谋事(1)

一个不善于谋划的人,一定是无法成就大事业的。一个缺少谋略的人.也一定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你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谋事开始。只有这样.方能成事。“变’。字的最高境界是神算变与算的关系是什么?《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极其深刻,即“多算胜,少算不胜”。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在脑中盘算清楚才好出手,切忌盲目冲动,不知对手底细就稀里糊涂动手脚。再者,还要注意“多算”与“少算”的关系——越反复思虑、周密推算,越能赢得胜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惨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胜,多算必胜。“变”字的最高境界是神算。

(1)不算不胜善算必胜

人人都想有善算之变术,以便取得胜局,但有人能为之,有人不能为之。下面我们看一看刘邦身边的门客薛公是如何成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在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人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人,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他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最终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2)神算可见奇招

神算之变,常令人叫绝。三国风云,变幻万千。其中搅乱风云者,无非是军师、谋士。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谋过人,胆量过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孙子兵法》算计高招的巧妙运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万)大败刘备,进逼东吴。东吴的孙权为了自身利益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

当时,刘备派到东吴去的使者是诸葛亮,东吴的三军都督是周瑜。周瑜心胸狭小,见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就想寻机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条妙计,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交纳十万枝箭,否则甘受重罚。周瑜暗暗高兴,心想:“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一连两天,只是饮酒作乐。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找到好友鲁肃,请鲁肃拨给他快船20只,每只船上都扎满草人。然后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中,于四更时分,命士兵将20只船划向北岸。这时候,长江水面大雾迷漫。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西尾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喊。曹军听到震天惊地的鼓声,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纷纷放箭,没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满了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内只管饮酒谈笑。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地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了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吴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诸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个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的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且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不了我的。”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此为精明善变之计,即神算之计。

以大变之计制小变之计

计策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它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得更好。没有大小计策,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自古以来,计策是成大事的基础,特别是对于精明善变者,更是什么时候都以擅长计策为强项。这就是说,不管怎样,精明善变者敢于以计制计,在各种计策中较量胆识和经验。我们知道,计有大小之分。善于用计者,总是以大变之计制小变之计,从而获得胜局。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34万伐魏,分五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

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沙场老对手了,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所以战前各自都做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在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并从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十四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应,以防不测。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水上架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

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睿手诏:“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颇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而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部将鼓噪攻讦。

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司马懿这只擅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究被诸葛亮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那么,诸葛亮究竟使了什么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上当了呢?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应困难;同时他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做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做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这就等于宣示司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你还急不急。

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一决雌雄!”司马懿口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急。

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

司马懿闻报大惊道:“吾所以坚素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思,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

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招。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回大营救援,便趁机率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

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

司马懿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的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山”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由此可见,变计之莺要。缺乏变换,等于失败缺乏变换,等于失败,这个道理不用细讲。大干世界,总有环境之变和方法之变,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改变前者。聪明人办事就是突出变换思维,打开新局面。大胜者善变。新的形势之下,对手变了,所采用的策略也不能一成不变,往往需要采用新的做事方式,元世祖忽必烈在夺取中原之后,由于被统治对象发生了变化,于是他顺势推行了新的改革政策,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其中对政权机构的建设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忽必烈从一开始即位,就显示出了他的不同凡响,他没有沿用以前大汗的做法,一反过去大汗们遵守蒙制的老传统,破天荒的采用汉人的年号——中统来纪元。这一划时代的做法,断然从历史上将蒙古帝国一分为二,从而远远地将一个旧帝国抛在了身后。所谓的“中统”,就是中朝正统,从此以后,他俨然成了中原的统治者。

在诸多的政治变革中,最有成就、最值得一提的则是忽必烈对政权机构的建设。

从开平即位的那一天起,忽必烈就秉着“立经陈纪”的原则,开始了新的政权建设,并多次向大臣们表示了自己“鼎新革故,务一万方”的雄心壮志。

忽必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非只注重徒有其名的空壳,而是立即着手设立中央政权机构,赋予它们以实际的权力。他“内立都省,以总揽宏纲,在外设立总司,来处理各地的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