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9274000000019

第19章 灵动之计:欲成事,先处世(4)

宗侯接到陶侃的信,读道:“……逆贼郭默本来胡将,不守王法,滥杀无辜,致使国家遭祸,人民受难。令尊大人以前被他所杀,刘绣将军也跟着遇害,我怕从此以后,朝廷没有安定的日子。如今,我奉命讨逆,为含冤死去的忠臣义士,伸张正义;为天下的穷苦百姓,撑腰说话。假如将军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助我一臂之力,或送首级,或做内应,为国家除害,为百姓伸冤,则是国家和人民的莫大幸福……”

宗侯读了书信后,心潮起伏,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为讨逆做内应。双方里应外合,于是,陶侃最后打败了郭默。

在变乱之中,有些人临乱不慌,从而化险为夷,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

北宋宣和年间,国都汴京一派繁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总是笙歌大作,鹤舞龙翔,夜间则全城张灯结彩,五光十色,成了灯和火的海洋。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富贵人家更是香车宝马,来到市中心。妇女们身披五彩,头戴翠冠,欢天喜地,去看灯会。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有一年元宵,他在文武百官簇拥下来到市中心端门。“万寿无疆”的欢呼声如雷贯耳,灯会达到高潮。皇帝一时兴致上来,宣旨要给观灯的人们赐酒。人们潮涌一般地涌了过来,挤在最前面的人幸运喝到了御酒。

有个女子因为喝到了皇上赐的御酒,欣喜若狂,心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当留下点什么才好,既有御赐金杯在手,为什么还要放过它呢?这金杯将来不仅价值连城,还能作为留传万代的珍贵之物……想着想着,手一闪就将这金杯揣入怀中。既揣了金杯,就不可在这里久留,她心里十分紧张,表面故作镇静,左顾右盼,想伺机挤出重围,但人山人海,一时挤不出来。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个精明的侍卫突然发现少了个金杯,见这位女子正往外挤,便拨开众人,一把抓了她的衣袖。又一个高大的卫士上来,两人一起呵斥着,把这女子挟持到宋徽宗面前。

可怜这位天真的女子,此时跪倒在地,心思茫然,不知怎样是好。既已落网,别无他法,能否再生一计?她在心中暗暗紧张盘算。

幸好这女子聪明伶俐,且平时跟着父兄学得作诗填词,颇有文采。转眼时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编了一则故事,抬起头来,面对皇上,从容不迫地诵了一首小令《鹧鹕天》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降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这真可谓情急生智,故事编得十分切时,切地,切人,表达得如此有文采和韵味,一下子就征服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徽宗原本就喜文墨,这一来听了此女的诗,心中更是高兴,便信以为真,拈须大笑,表示十分理解此女的处境。并称赞她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词章不说,临变不惧,巧言相辩,当即宣旨:赐给这位才女一个御金杯,并派4名卫士送她回家。

这样看来,做人办事时要记住:越遇危险,越要冷静!

以不变应万变

与“不可行则变”的做局术相反,“以不变应万变”则为另一种做局术,它强调的是以静待动,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凶猛出手。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做局之术。

临事不乱,沉着应变,处置得宜,以防乱生,古代帝王精通权术,善于应变,不乏其人,但妇女精于此道者,也大有人在,如金时郑氏者即是善于应变者。

金朝末年,蒙古军时犯金境,不断取得胜利。金军阵地连连失守,战线节节败退。金宣宗只得向蒙古求和,但是蒙古兵的进攻并没有停止,与此同时,金宣宗遣军进攻宋朝,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金朝两面受夹,形势不利。

可是,偏在此时宣宗病重,卧床不起,朝内大事,乱作一团。人心不安,政局不稳,特别是他的长子完颜守纯,一直内心怀怨。按理,他是长子,应该立为皇太子,他应该继承皇位。可是实际上,宣宗却于公元1216年立第三子完颜守绪为皇太子。当时,完颜守绪18岁。为这件事,长子完颜守纯和三子完颜守绪之间不和,守纯的母亲贵妃庞氏和金朝资明夫人郑氏之间也不和。现在,宣宗病重,对守纯和庞夫人来说,正是兴兵举事、以乱取胜、夺取政权的好机会。他们憎恨皇上将皇位传给守绪,巴不得皇上快点死。

宣宗病重期间,宫中人都很焦急,大家经常来探望。郑夫人年岁已高,但稳健沉着,整日侍护在宣宗室内,深得宣宗信赖。一日暮夜,来探望的大臣们都离去了,只有郑夫人留在室内,看护着宣宗。不一会儿,宣宗自知不妙,便对郑夫人说:“速召太子,举后事!”郑夫人连连点头。宣宗说完便不省人事,很快就离开了人世。郑夫人很镇静,只流了几滴眼泪,并没有放声大哭,也没有大声呼唤他人。她有自己的考虑:宣宗既死不能复生,哭也没有用;守纯守绪都是宣宗的儿子,过早地让他们知道宣宗逝世的信息,他们肯定为争夺皇位而发生政变,况且,守纯守绪之心,已有所知。宫中内乱将必不可免。国家正处在危急时刻,宫中再起内乱,那江山必败无疑。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稳住宫中,稳定人心。其主要办法便是确保守绪的皇位,杜绝守纯的叛乱。

于是,郑夫人便装得若无其事,将宣宗去世的消息封锁起来。夜里,皇后及贵妃庞氏一起来寝阁问安。郑夫人冷静沉着,便灵机一动对庞氏说:“皇上正在更衣,不便进去。后妃不如先在外室小憩等候。”庞氏信以为真,便走进了外间。郑氏夫人立即将外间门锁上。庞氏恍然大悟,知道上当,但悔之晚矣。郑夫人立即召集大臣,宣布皇上驾崩的消息,宣告皇帝遗诏,立皇太子守绪。大臣知道皇上去世,心情沉重,但知道诏立守绪皇太子,心情又觉舒坦,便纷纷告退。这时,郑夫人才用钥匙打开外问门,放出庞氏。庞氏气愤之至,但大局已定,她已无能为力了。

太子守绪闻讯刚人宫时,守纯却已先到。守绪怕有他变,便先发制人,先下手把守纯看管起来,不让他随便行动。守纯本想等守绪进宫后行刺举事,没想到守绪却先行一步,使其计划全部破产。庞氏和守纯被抓禁,其他的人再也不敢乱动了。一场将要爆发的内乱,在郑夫人的机智应变之下,巧妙地平息了。完颜守绪正式成为了金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十一年,指挥作战,打了不少胜仗,但于公元1232年大败于蒙古军,公元1234年自缢而死,金朝就此灭亡了。

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即遇非常之事要善于冷静处理,权衡利弊不能感情用事,招致被动。此处亦以妇人之例说明。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声势浩大,不久便人据长安,唐朝政权岌岌可危。沙陀部队首领李克用因一目失明,时人称为“独眼龙”。他与其父朱邪赤心(因他镇压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一起,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公元884年,他引军渡河,大败黄巢军于中牟(今河南中牟),使起义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便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市)的朱全忠对峙,连年战争。死后,其子李存勖建后唐,尊他为太祖。李克用的夫人刘氏,是一位有智有谋的巾帼英雄,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李克用的成功,得力于他夫人刘氏的帮助。

李克用奉命带兵讨伐叛逆者,以救东路诸侯。正当李克用整装待发之时,朱全忠与杨彦洪共同谋变,倒戈攻击李克用。李克用措手不及,便仓惶逃去,心里好不自在,气得发狂。朱全忠(后梁的创立者)很狡诈,眼看李克用逃去,谋杀不成,便灵机一动,将杨彦洪射杀,掩人耳目,隐藏自己叛变的真面目。但李克用并没有改变看法,他边逃跑边咒骂朱全忠,发誓要亲手杀了朱全忠。

李克用部下有人逃回,禀报李克用妻子刘氏夫人。刘夫人听了心里很是震惊,但她表面上却很镇静,神色不动,若无其事,并下令将那报告朱全忠叛变的人立即斩杀。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府内肯定乱作一团,说不定还会有人响应举兵叛变,那样,情况更糟,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自己不能惊慌,不能失去信心和自制,同时要封锁消息,要保持府中原有的安静。报信的人是信息源,当然应该将其斩杀。不久,李克用怒发冲冠地回来了,刘夫人仍保持镇静。李克用发誓要集中兵力,讨伐朱全忠,以解心恨。可是,刘夫人却不同意,她说:“你此次带兵伐叛是为国讨贼,以救东路诸侯之急,并不是为了你个人的怨仇。现在,汴州人朱全忠叛变要谋害你,你当然很气愤,我也十分生气。我也觉得他该伐该杀。可是,如果你真的带兵去攻伐他,你的任务就完成不了,而且也改变了事情的性质,变国家大事为个人怨仇小事。我认为,朱全忠叛变的事,你应该上报朝廷。由朝廷兴兵讨伐他,岂不是更好?”李克用听了夫人这番话,茅塞顿开,怒火顿消,便听从了夫人的意见,不再结兵攻朱全忠了。但他还是给朱全忠写了封信,责备他谋变不道。可朱全忠却回信说:“前夕之变,我并不知道,朝廷曾派使者来与杨彦洪共同谋事,必是他图谋不轨,发动兵变。现在,杨彦洪已经伏法,死有余辜,请你谅察。”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刘氏夫人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很有分寸的,有理有节,以大局为重,果断应变,沉着不慌。倘若李克用不听刘氏夫人的话,或者刘氏夫人不贤惠,怂恿李克用发兵讨朱全忠,其结果如何,谁胜谁负、谁是谁非也就很难说了。

可见,以不变应万变的做局术,同样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把难以办成的事办成。表面看,这种做局术非常寻常,实则暗含功夫。

无风也能起大浪

做局就如谋划一场大胜局。聪明人谋划成功,都有“无风也起浪”的本领,也就是说要适当地“无中生有”,适当地“编造谣言”。但“造谣”得看环境,要造得合乎情理,适应对方的需求,符合对方的心理。这种谣言只要“过得海”无须经长期考验,所谓“信不信当面考验,灵不灵过后方知”,到了过后揭底之时,自己也就是“过海神仙”了。

战国时的张仪,思维敏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深得君王的信任。一次,他带了几个老乡跑到楚国去求富贵,因一时找不着当官途径,在楚国潦倒,同去的人吃不了苦,整天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被几个老乡一逼,顿生一计,说:“这样吧,再等几天,只要见到楚王之后,我包管大家吃穿不尽,享受荣华富贵。”

那时候,楚怀王正宠爱着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张仪那天见到了楚怀王,就说:“我到这里已经很久了,大王还不给我一官半职。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去晋国跑一趟,可能会碰上好运!”

“好吧,你只管去吧!”楚怀王巴不得他快离开,便一口答应。

张仪说:“我还要回来一次,请问大王,需要从晋国带些什么?譬如那边的土特产,您若喜欢我可以顺便捎些回来,献给大王。”

楚怀王漫不经心地说:“金银珠宝楚国有的是,晋国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欢那边的美女吗?”

这话像电流一样,使楚怀王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眼睛一亮,问:“你说什么?”

“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张仪一本正经地解释,“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像仙女一样。白白的肌肤,粉红的脸蛋,杨柳细腰,婀娜多姿,真是美极了。”

这一番话把楚怀王的色欲完全勾起来了,高兴地说:“你马上给我去办,要多带些这样名贵的‘土特产’回来!”

“不过,大王……”

“那还用说,货款是需要的。”楚怀王立即命人给了张仪很多银子,叫他从速去办。

张仪出宫后马上把这消息传开,直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里。两人听了,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告诉他说:“我们听说先生奉大王之命,到晋国去办土特产,特送上盘缠,望先生笑纳!”这样,张仪又捞了一把。

过了几天,张仪向楚怀王辞行了,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说:“这次去晋国,路途遥远,不知哪一天可以返回,请大王赐酒给我壮胆吧。”

“行!”楚怀王亲自赐酒给张仪。

张仪饮了几杯,脸红起来,又下跪拜请楚怀王,说:“这里没有外人,敢请大王特别开恩,请王后和贵妃再赐我几杯,给我更大的鼓励和勇气。”

楚怀王看在张仪要采办“土特产”的分上,把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让她们轮流给张仪敬酒。

这时,张仪扑通一声跪在楚怀王面前,说:“请大王把我杀了吧,我欺骗大王了。”

楚怀王见状连忙问:“为什么??”

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未遇见有哪个女人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如今见了,方知把大王欺骗了,真是罪该万死!”

楚怀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这没什么,你也不必起程了。我明白,天地间根本就没有谁比得上我的爱妃。”

南后和郑袖听到楚怀王这样称赞她们,不由得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同时向张仪投去了赞许的眼光。

从此,楚怀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张仪及其同乡在楚国的待遇也逐渐好转起来。

“无风也能起大浪”这种做局术,是心中有十分把握、充满自信的人所为。它常使简单局势复杂化,给人们造成一种迷雾感,然后给聪明人留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