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拉着企业奔跑的人·最激励企业的员工精神
9247700000039

第39章 点滴造就节油王(1)

提起李素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在平凡的公交售票岗位上,用真诚热情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乘客的爱戴,被评为全国劳模。其实在公交战线,还有一位像李素丽一样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做着贡献的先进人物,她就是王静。

王静是武汉公交集团公交五公司578路463号车上的一名驾驶员,1986年参加工作,1989年走上驾驶员岗位。她开车17年来,安全行驶51万公里,节油4万余升,赢得了江城“节油王”的美誉。

王静刚上岗接车时,和所有的驾驶员们一样,能将故障车开回场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节油。当她驾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时,车子经常跟她闹别扭,而她却对发生的故障一筹莫展,面对乘客的牢骚和指责,她总是默默地低着头,独自承受着,不敢吱声,唯一的感觉就是想哭。

但王静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让乘客满意。

王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此以后,逛书店,找资料,学习修车技术就成了王静业余时间的重点“课程”。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车辆行驶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现象。下班后,她就及时向技工师傅请教,技工师傅也成了她的“智囊团”,并经常在他们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调试修理。

1994年,站勤技工何援朝负责19路的车辆维修,王静一有空,就拉着何师傅一起研究节油的办法。有一次,为试验化油器“喉管”开多大更节油,他们反复试验上百次。53岁的何师傅看着这个刚20岁出头、长相秀气的小女孩儿,对她这股爱钻研的精神颇为欣赏,他信心十足地说:“我相信这个小姑娘一定能干出点名堂来,我从没见到过像她那样肯钻研的人。”就这样,经过多次试验,汽车油耗直线下降,王静也随之成为19路小有名气的“节油王”。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功的王静并没有满足,她心中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要让全线路公交车都能节油。

随着王静节油技术的日渐成熟,王静用她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着全线路的同事们。对于这一点,578路驾驶员王艳感触最深。

2004年,王艳从公交14路调到578路,与王静开对班。“太棒了!”王艳暗自庆幸自己分到一台节油车,而且还有公司有名的“节油王”王静。带着满腔的兴奋和愉悦,她跑起车来风风火火。

但好景不长,就出现了问题:每当王静开车时,耗油量总是很低,而车一到王艳手里,耗油量就直线上升。

“这是怎么回事呢?”王艳心里很着急。但她急,王静更急。

今天喷洗化油器,明天再调试气门间隙,过两天又换个火花塞。

但试来试去,那个“怪”现象就是无法消除。

一天交班后,王静和气地对王艳说:“今天我来跟车,看看你是怎么开的,好找出油耗的原因。”

在车上,王静仔细观察王艳的操作。如此连续跟车两天,王静终于找到了原因:“艳儿,你起步油门过大,行驶途中,除了油门就是刹车,由于操作不规范,所以比较费油。”

“今天我来开车,你跟车好吗?”这样,回过头来,王静再请王艳坐车,自己示范。从汉阳到东湖,跑一个来回28公里,行驶82分钟,其间有38个进、出站,31处红绿灯,还有24处急转弯,跑跑停停,减速、起步不下两百多次,王静竟然没有一脚急刹车的动作。

跟了王静十多天,王艳羞愧不已地对同事们说:“我真是服了静姐,我从来没见过像她那样用心开车的人。”“我开了将近十年车,只知道用手脚,而王静开车不仅用手脚,更用心呐!”从此,怪”现象消失,这对姐妹搭档每月节油两百多升。

这次事件同时也给了王静很大启示:自己琢磨节油这么多年,有些心得,为什么不把它们总结出来,让更多的同行一起参与到节油行动中来呢?

“一查、二看、三配合”在王静的头脑中日渐鲜明:“一查”,认真检查车辆状况,发现不对劲及时找原因。“二看”,随时观察行人、车辆及道路动态,要有预见性,尽量避免急刹车。“三配合”,操作中灵活运用离合器、油门、变速器,保证人车合一。与三手绝活配套,王静总结出“十二字行车口诀”:慢起步,柔进档,中速行,缓进站。

在“王静效应”的不断影响下,她所在的线路全面节油,所在的分公司1~8月较去年同期节油6万升;而武汉公交集团,更是涌现出千余名“节油能手”和节油驾驶员。

“汽车节油贵在坚持,像王静这样从点滴做起,十几年如一日执著不懈,令人钦佩!”分析“王静现象”和“王静效应”时,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高级工程师张克勤不无感慨地说道。而武汉市公交集团董事长迟旭东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虽说王静只是一个普通的公交员工,但她有这种精神、这份毅力,堪称平凡中的伟大。如果集团3万余名员工都能像王静一样,时时处处注意节油,每月就可节油165万升,可供一台公交车绕地球125圈!”

评点悟语:

第一,不要把车单纯地当成生产工具,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了解它、呵护它。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在点滴中实现节约的积累。

第三,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把乘客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追求。

评点人:武汉公交集团五公司党委工作部

复印纸用完一面随手扔到垃圾筒,插板保险丝烧坏了换一个新插板,这是众多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的正常行为。按说,在常人看来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是啊,复印纸的一面已经“爬”满了字,当然要扔掉了,难道还要当宝贝收起来吗?插板的保险丝已经烧断了,不换新的怎么用呢?

但在张秀珍的眼里,这些废物就是宝贝。那么张秀珍是何许人也?她是贵州天宇办公设备有限公司OA技术部的经理,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中年妇女。

张秀珍今年54岁,于2001年进人天宇公司,在她任职的第一天,她就发现公司员工缺乏节约意识,公共用品浪费严重。

那天,她因为有文件要复印,就到公司复印机室去复印。当她来到复印机旁,却发现机器旁边散乱地放着一大堆作废的文件,于是随手拿起一张,纸张的背面洁白如雪,非常干净,于是又捏起一摞翻了翻,却发现张张都是只用了一面,而另一面却是干干净净的。

看到这么多干净的纸张被扔掉,一向节俭的张秀珍有些心痛,于是,她二话没说,蹲下身去就开始整理这些废弃的文件:让纸张背面一律朝上,一张一张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前来打印的员工看到张秀珍这么辛苦地整理这些废纸,就劝她:“张经理,这些纸都是用过的,扔掉算了,您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打理呢?再说公司’也不缺这点钱啊!”

“公司是不缺这点钱,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浪费。你们看,这些纸张的背面都没有用,扔掉多可惜啊!大家一定要有节约意识。”张秀珍谆谆教导道。

两个小时后,三大包整理好的“再生纸”就像新的一样出现在天宇员工的面前。“好了,你们看这不是像新的一样能用吗?别小看这几包纸,如果一包按二十元计算的话,两包四十,半个月用四包就是八十,一个月是一百六,一年是……”张秀珍站起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不算不知道,只是粗略一算,就发现公司一年浪费的纸张决不是个小数目,这惊人的数字震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