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禅悟:
信解行证,这就是禅的修正的过程,也是管理者的学习过程。
首先,要产生信念,然后就要理解,理解以后就要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真知。管理者也应该这样。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后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禅的精神就是让大家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把佛法的知识理解,然后通过修行去实证,这才是真知的来源,管理者只会生搬硬套的管理教条,不会成为一个管理的实干家。
金子是贵重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进眼中,同样会迷住眼睛。管理者在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的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学习与实践的最重要的方法。
尽管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说法,但是管理者应体悟到“知”和“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强调了读书学习离不开深入实际的精神,因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如果管理者只是看材料,听汇报而不能对实际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那么,管理者的眼睛就会被那些所谓的数据所迷惑,所作的决策也只会把企业引入歧途。
对于学习来说,有很多的管理者习惯于把理论就看成是理论。
事实上,佛法也是一种理论,但是,我们把佛法仅仅看成理论那就错会了佛祖的意思。管理的知识或者理论,也有相类似的情况,管理者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理论背后的实践基础。从理论中看到管理学大师的实践的背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因为实践是理论的最初的来源,通过语言的表达转化为看似理论的东西。事实上,不过是加入了大师们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可以说是对实践的总结,或者说是文字的黏合剂。管理者不能被文字的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文字看到实践的本质。
从理论中学习实践,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这是从大师们那里真正学习到实践的本领的重要途径,否则,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师们的理论再完备,一旦执行起来就会与实际不符或严重走样,这是十分危险的学习,也会导致危险的行为。
九、别人成功 自己成功
禅宗公案:
有个姓崔的官员问赵州和尚:“境界高妙的禅师,也会入地狱吗?”
赵州答道:“老僧抢着入地狱。”
姓崔的政府官员又问:“既然已经是为人师表的大禅师了,怎么还会落入地狱呢?”
赵州应答道:“如果我不快点入地狱,那就不能见到你了。正因为我抢先到地狱中去了,才能与现在正陷在地狱中的你相逢!”
又有一人问:“佛为谁烦恼?”
赵州答:“为一切人烦恼。”
“佛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烦恼呢?!”
为众生而入地狱而烦恼,正是佛的大慈大悲,要是没有了这种真正的烦恼那还谈得上佛吗?
禅如是说:为救度天下人而“烦恼”,那么这种无私的“烦恼”也是一种清凉的快乐。
管理禅悟:
学禅要以善行作为自己修行航船的风帆。完成自己的事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无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有良心,无所不为就是没有良心,人不能赚昧良心的钱。管理者更应该如此。如果你行得正,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如果你说话和气,人们就爱听你的话;如果管理者能善解人意,人们就会对你说真心话;如果你是这样的管理者,你就一呼百应,万众一心,加上你个人的智慧和才华,那么你就是指挥若定了。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小根器的人所能为,管理者也是这样,也是大丈夫才能干好的。
管理者要估计别人的利益,不可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能够使大多数人获利,最后损失的一定是自己。维护员工的利益,员工会给管理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因为管理者必须赢得大家的信任,要想别人信任你,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理解员工,与人为善,答应别人的事,要比他们要求的更好,只有这样机会和利益才会主动找上门来。
管理者要想成功,除了需要个人的条件以外,更需要很好的个人素质。要像菩萨那样以众生的烦恼为烦恼,为了众生的利益,不惜自己下地狱。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赢得事业上的朋友,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员工的帮助,在员工和管理者共同的努力下,管理者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事实上,在现实社会里,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得到大家的智慧,不要看不起员工。因为,管理者可以通过他们得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使管理者扬长避短,减少走弯路的机会。广交朋友,向员工学习,不但善于学习好的,也要善于借鉴经验教训,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我们也许做不到像佛陀那样无私无我,因为我们的修养毕竟有限,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我们难免会为自己考虑,但是,我们只有做到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的时候,这样才能获得继续合作的可能,不要仅仅凭借你的财力和权利,迫使别人对你的服从,因为服从总是被动的,服从不会让人进发出热情的力量,而是消极的执行。而只有热情才是产生创造力的能量,才是克服困难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是被动服从所没有的,因为,权利不能使人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发自内心的敬重,是管理者获得拥戴的最有力的说明。
十、清除染污恢复心性
禅宗公案:
六祖那里来了一个不知名的和尚。
六祖慧能问:“你法名叫什么?”
答:“怀让。”
六祖慧能问怀让:“从什么地方来?”
怀让说:“从嵩山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说:“带来了什么东西?干什么来?”怀让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留在山上参修了八年。
一天怀让猛然有悟,于是对六祖说:“我有了一点领会。”
六祖问:“领会了什么?”
怀让答道:“本来无物,说成像个东西就走样了。”
六祖问:“那么还要不要修正呢?”
怀让答:“修正就不是无,污染了就不能修正。”
六祖说:“这个不污染,就是诸佛的心性。你是这个样,我也是这个样。”
禅如是说:因为人们总是往内心深处增加烦恼,于是心就被污染,污染越多人就越显得愚昧。
管理禅悟:
禅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今天发脾气没有,今天骂人没有,今天发过嗔恨心没有,管理者要实施自我检讨。检讨就是发现不足,以便再战。在工作当中,检验自己的心态,要在迷雾中求开悟,在染污中求清净。要会心当下即是。把握当下一念。要做到转远成近,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要在理上明,事上修。我们有许多恶劣的习气,就要在事上去修,每一件事,管理者如何对待,那就是修。财、色、名、食、睡五欲望。人生的修养从这里开始,人生的成就从这里开始,我们要从每一个起心动念开始,端正自己的念头。理须顿悟,事须渐除。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孔子关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我们都是怀揣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我们的心没有被染污的时候,我们就是清净的。但是,人总是要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的天真无邪,而不知道许多不良的行为和观念正在染污着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便印刻在我们的心中。
禅就是要使我们恢复清静自然的本性,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坏毛病一一清除,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个觉悟的人。管理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一样会被各种不良的习气所染污,出现许多不利于自身修养的恶劣习气,不但影响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影响管理者才能的发挥,而且会造成决策的失误。
所以,改掉自己的坏习气,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必要的条件。管理者良好素质与修养在于悟性、韧性与理性培养。
悟性就是要求管理者有迅速接受知识的能力,管理者要做到“千里眼”、“顺风耳”,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数据资料中把握本质、反应迅速,能在别人睡醒动身之前早行一步。
韧性是管理者成功的保障,它体现了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管理者往往都有坚强意志、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都有对自己从事的经营管理事业崇高的敬业精神;有克服自己情绪冲动的忍耐力和克制力。
理性就是要讲求实事求是。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切忌主观臆断、盲目冲动去作决策,这样只会导致决策的失败。
除此之外,管理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把自己个人的利益与整个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顾全大局。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和目标一定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为出发点;要以民族沧桑为己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