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20

第20章 尽善尽美(4)

对员工的教育必须采用互动式教学,其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只有互动,才能了解员工的全部思想。

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个不注重互动教育,而不能“因材施教”的笑话。

有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往一个乡村教堂去传教。在头一次的聚会前,他准备了一篇长达一小时的讲道辞。但是令他惊讶的是竟然只有一位老农夫前来聚会,于是他跟那位老农夫说:“我真知道该怎么办,为了这次聚会,我准备好了一篇很长的讲道辞,但是只有你一个人来,我是不是应该讲给你听呢?”农夫以一位乡绅哲士的姿态,恭敬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的话,不管是有100头牛或是只有1头牛,我都要喂它的。”牧师似乎听懂了农夫的意思,于是便开讲他那段绚丽而长达一小时的长篇大论。讲完后,他骄傲地问那位农夫“你觉着我讲得如何?”农夫则平静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而只有一头牛来吃的话,我不会将这一整车的草料通通倒给这头畜生的。”年轻的牧师虽然贯彻了有教无类的精神,却没有在教学中注重互动,因此,也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七、“反省”——学习型管理的精神

《论语·掌而第一》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也是《论语》的编辑者之一。

一次,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在外面杀人了,仇人马上要找到家里来报仇,您老赶快躲躲。”曾参的母亲摇摇头说:“我的儿子在孔子哪里学习,不会杀人。”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有些动摇了。第三个人又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真的杀人了,仇人要来报仇。”这时,曾参的母亲相信了,也顾不得儿子,自己越墙而逃。

事实上,曾参根本没有杀人,曾参的母亲因为听人说得多了,便犯了三人成虎的愚蠢错误。

曾子有一位不善于自省的母亲,但是曾子每天都多次自省,检讨自己的行为。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曾子所说的反省,正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修炼完善理想的人格。

《论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孔子也要求学生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作为一名管理者,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自省特别强调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的发挥人的自觉性。多次反省就是多次学习,向别人学习忠诚,向朋友学习信用,向老师学习知识。

曾子不但反省自己对朋友的忠诚,而且还反省自己为人处世的信用,反省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反省的角度不可谓不全面,反省的深度不可谓不深刻。如果一个管理者,能时常保持反躬自省的谦虚态度,这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自然会获得完善,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会逐渐减少。这样的管理者自然会受到员工的拥戴,威信的建立也就不难了。

汉宣帝时,有一个叫地方官员叫韩延寿。一次,他巡察至高陵时,发生了一件民间的官司,原因是有兄弟二人,因为争夺父亲遗留下的田产。而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

这只是发生在民间的一点小小的争议,相对于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官司,简直不算什么,别说是争田产的官司,就是打破脑袋,现代的管理者们不也都司空见惯了么?有谁会真的动心呢?可是韩延寿却不是这样,当他听说这件事后,为此感到非常难过。他反省自己,自责道:“我作为这个郡的主要官员,一个负责管理百姓的人,不能做百姓的表率,也没有尽到教化民众,使民间形成良好的风尚,致使兄弟骨肉争田产,责任在我这个做官者的身上啊!”说罢,韩延寿闭门思过,检查自身管理上的不足。

为争讼田产的兄弟二人听说后感到惭愧,心想父母官为我们两人这种不齿的行为,反省自责,我们怎么还好意思兄弟相争呢?于是,两兄弟跑到韩延寿闭门反省的地方,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表示谢罪,并愿以田相让。

韩延寿自己对自己的过失打了一场“官司”,感化了兄弟俩,他工作细致、勇于“自省”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争田产纠纷的案件,使韩延寿认识到自己身位地方官,没有能够教化好一方的老百姓的品德修养,因而认为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

作为管理者,也应该具备这样自省的精神。管理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指挥生产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为官一任,教化一方。管理者只有拥有像韩延寿这样的自省精神,才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初,不断地加以改进,成为一个善于反省的管理者。

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反省,更要善于学习。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么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学习型管理者的基本条件,不仅能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还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这样的学习才会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一生获益。所以,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反省,更要善于学习。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三大必备的能力。其中,善于学习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能力。没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其他能力也就不可能存在。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继承,同时也是对知识的重新构建与创新。

“学”时要专心致志,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习”时,又要具有开放意识和实践精神。学习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的统一过程,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向员工学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卧虎藏龙,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就会逐渐使管理者变得聪明起来,成熟起来。

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也是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如果管理者掌握了它,事情就会按预计的目标发展,反之就会碰壁。所以,每处理一个事件,事前要调查,事后要总结,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通过不断的反省,日积月累,我们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失误就会越来越少。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不断提高观察力,在管理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观察和揣摸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做到心细如丝,才能敏感地把握情况的发展变化,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古代禅宗有一个说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因此,在学习中不要迷信和盲从,要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脑子里要多装几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边学边思,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当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学历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浙江,就有一批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只念过小学。虽然人的学历并不完全代表人的能力,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使自己不但成为一个“专家”,同时使成为一个“杂家”。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管理者,才能带领企业进一步发展。

八、管理实践是学习与思考的最终目的

《论语·为政第:》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的学生中不乏迂腐之人,他们把孔子的话当做天律一样生搬硬套。

凡事一旦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会闹出生搬硬套的笑话。有效学习才是成长的动力。有效学习的根本,在于除了要知其然,还要深刻知其道理所在,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层思考。因此,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才能拥有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不仅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指出了思而不学是只知道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学习解决问题的弊端,说明了思考者的懒惰。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从实际工作中在总结出经验,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者更需要学习如何认识人和管理人,不能生搬硬套,有针对性地搞好管理工作。